■ 劉小希
大娃能考上研究生,二娃能考上好大學,這是韓傳常的新年愿望。有了愿望,韓傳常種田、養牛的精氣神更足了。
韓傳常是東昌府區韓集鎮東集村村民。和村里其他人一樣,他的生活軌跡十分清晰:種田、養牛,農閑時干干散活,回到家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不過,雖然和村里人過著同樣的幸福日子,他們家卻時常被鄉鄰當作標桿,“不管是小麥、玉米的收成,還是養牛的技術,他家都拔尖,誰看了心里都羨慕。”村民韓曉說。
如今,韓傳常已是東集村村民心里公認的致富能手,但在幾年前,他們家還是另一番景象。
曾經的韓傳常,是個按常規方式種田的“半路”農民。從工廠回歸農村后,他看天種地,鋤不離手,有時天公不作美,農田遭了殃,也只能是一籌莫展。用他的話來說,當初的日子只能算是“過得去”。是什么促使老韓從以前的“半路”農民轉變成當下的“致富能手”?答案便是四個字——農技下鄉。
進村、入戶、到田被稱為農業科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東昌府區大力推動農業科技進鄉村,成立幫包技術服務專班,組織農技人員到蔬菜市場、農村集市、田間地頭、農戶門口,為群眾發放明白紙,講解適期播種、藥劑拌種、肥水管理、病蟲草害防治等具體技術要點,為農民朋友解決實際生產難題。此外,該區還定期開展各類農業技能培訓及農村電商培訓,通過面對面或線上授課的方式切實拉近農業科技與農戶的距離,也在實踐中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要求落到實處。
韓傳常也深刻體驗到農技下鄉帶來的實惠。在專家指導下,曾經面對病蟲害束手無策的他,懂得了選育合適的藥物,大大降低了經濟損失;通過參加技能培訓班,韓傳常開始嘗試一些科學栽培技術,如今,他的麥田土壤養分足、地力足,小麥畝產可達600公斤;此外,結合專家的建議,韓傳常又發展起生態養牛,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解決了牛糞污染環境的問題,也為養殖業增添了一抹鮮明的“環保綠”。
農技下鄉,讓韓傳常這個“半路”農民慢慢接受了“新農人”的種田思路。翻開去年的賬本,韓傳常細細算賬,種地、養牛,加上平日里開車拉貨的收入,2021年收入近10萬元。
“今年,俺計劃種點密植度高的新品種,再買些種田的機器,還打算多報幾個農技培訓班,學會、學懂科學種田法。”韓傳常說,“等莊稼長起來,糧食賣出去,就能更好地供倆孩子讀書成才了!”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