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踐行黨媒初心使命,書寫新時代絢麗篇章。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揮黨報主流媒體優勢,助力企業“加速跑”,構筑企媒發展同心圓,聊城日報社聯合市工信局、市國資委啟動“黨報進百企”大型融媒采訪活動,組織記者深入企業生產經營、項目建設一線,全方位報道企業改革發展、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展現企業家們引領工業之美、產業之變、時代之潮的風采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制造業強市建設的努力和擔當。今日,本報推出首篇融媒采訪報道《老牌不“老氣” 創新煥新機——解碼高質量發展的冠星路徑》,敬請關注。
尹騰淑
年產32000噸的無紡布項目車間里,機器轟鳴,流水線高速轉動,一批批無紡布經過精開、梳理、鋪網、牽伸、水刺、烘干、收卷、分切等工序后,走下生產線,成為了訂單中的模樣。
一墻之隔的高檔氣流紡車間里,清一色的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均勻分布、各司其職,工人們只需在生產線上輔助工作,生產的產品每噸價格提高了2000多元。
……
12月2日,聊城日報全媒體采訪團走進冠星集團,進車間、看項目、問發展。一路下來,“老牌”不“老氣”成為了大家最大的感受。在這里,所聞所見撲面而來的都是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帶來的蓬勃朝氣。
冠星紡織集團始建于1977年,于1999年改為股份制企業,至今已有45年的生產歷史。45年間,從一個僅有3萬紗錠的單一紡紗廠,到集紡紗、倍捻、織布、印染、無紡布、家紡、襪業、物流于一體的大型紡織集團,冠星集團走出了一條穩中求進、自主創新之路。
自1992年董事長王鳳朝接管企業以來,他帶領領導班子專注于企業發展,30年如一日,勵精圖治、擔當作為,使企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如今,冠星紡織集團是山東省重點企業、聊城市20家重點企業之一,在全國紡織行業50強中位居第26位,綜合產能位居山東省同行業第2位。
走進冠星集團,梳理其崛起路徑,可作為觀察聊城經濟韌性、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樣本,由此可窺見一家傳統企業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的擔當與作為。
“穩”字當頭——
深耕主業,穩中求進
實踐證明,“穩”是“進”的基礎和前提。念好“穩”字訣,對作為大型紡織集團的冠星集團來說尤其重要。
2020年初,疫情發生,給諸多企業帶來巨大沖擊,很多紡織企業也步履維艱。在這個時候,冠星集團卻沒有停止腳步,而是堅持上馬新項目。這樣的逆勢而上,源自冠星集團領導層的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信心項目”。
在原有紡織市場產能過剩的關口,如何闖關奪隘?2019年,冠星集團領導層圍繞這一問題展開布局。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一布局不僅提前了,而且更清晰了——發展無紡布項目,把企業的現實難題、轉型升級及民生需求一并解決。
無紡布是布,但不是一般的布。這種布是抽巾、紙巾、濕巾、尿不濕、醫用紗布、一次性防護服的原料,是易消耗品。當時,國內無紡布市場生產能力不足,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這一不足會更加顯現。“我們上的不是一般的無紡布,是水刺無紡布。”冠星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郭安波說,無紡布清潔度高、應用面廣,市場前景更好,并且填補了我市在無紡布生產領域的空白。
于變局中開新局,在危機中尋新機,這樣的決策在冠星集團45年的發展史中常常出現??v觀45年發展史,無論是體制改革、經營管理,還是應對困難、面對競爭,冠星始終能夠堅定正確的發展方向,深耕主業,有條不紊推進高質量發展。
如何做到這一點?在王鳳朝看來,形勢越復雜,越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更要保持定力,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不懼挑戰、積極創新、勇于進取,實現傳統企業的產業升級、結構優化、提質增效。
心無旁騖做主業,是冠星集團多年發展中的一條紅線、一個基本遵循。聚焦主業、做強實業,冠星集團積極創新企業生產和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不斷打造出新業態、新模式,培育企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讓企業永葆發展活力。
“新”字為要——
革故鼎新,創新求變
科技日新月異,正在不斷推動制造業加速前行。近年來,冠星集團進入轉型升級換擋期,不斷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力度,保持產品核心競爭力優勢,由此打開了更大的市場。
2021年,投資7億元上無紡布項目和口罩項目;2022年,投資2億元上氣流紡項目,投資300萬元上全自動智能化濕巾生產項目……與新上項目同時進行的,還有對原有設備的改造,清梳聯合機、自動理管機、自動落紗機、自動包紗機等。3年間,冠星集團投入9億元更新設備,向智能制造邁出了堅實一步。
從老樹新枝到無中生有,冠星集團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緊緊抓住了創新,每一次轉型升級的背后都是集團在不斷布局、融入新賽道。
因紡織而生、因紡織而興,也曾因紡織而困的傳統企業如何煥發新生機?冠星集團近年來一直在“解題”。為破解發展難題,冠星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技術條件和市場需求,以智能化改造為主攻方向,向智能化改造要效益,推動技術改造提速升級,不斷加快動能轉換,延伸產業鏈條,通過新產品研發、精細化管理、產品提檔、質量提升來應對經濟環境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快推動企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企業保持了良好的運行態勢。2022年1—9月份,冠星集團實現銷售收入44億元。
創新,還體現在一點一滴的細節上。走進高檔氣流紡車間,一輛造型獨特的單人用新型電動助力車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可別小看這輛助力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我們的勞動強度。”邴清敏是一名有14年工齡的紡紗工人,看到公司緊跟科技步伐,她非常欣喜。
在一項項創新舉措的引領下,冠星集團的員工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一,但福利待遇提高了三分之一,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智能型”轉變。目前,7個紡紗廠同時開工,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一體化推進,棉紗——印染——布料——服裝家紡完整產業鏈條前延后伸,現代化紡織服裝產業初具規模。
改革創新的成果振奮人心,也為集團的進一步壯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人”字為本——
引育并重,營造“一家親”文化
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冠星集團的發展,得益于一支忠于企業、盡職崗位、忠誠奉獻的優秀干部職工隊伍。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冠星集團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完善人才引、培、用、留等政策體系,求賢若渴廣納英才,打造強勁“智力引擎”,奏響了人才發展賦能企業改革發展的鏗鏘樂章。同時,牢固樹立企業與員工“親情一家人”的關系,堅持“了解員工需求、引導員工需求、滿足員工需求”的管理理念,讓企業成為員工成長的平臺,讓員工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力軍。
拿出“硬政策”,才能打造留住人才的“優環境”。冠星集團按照“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員工能進能出”的原則,通過多渠道探索市場化經營模式,把人才工作與企業發展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有效建立起了“能者上、庸者讓、劣者汰”的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集團所有管理崗位都有嚴格的競爭上崗程序,堅持“逢晉必考”,確保讓最優秀的人在最合適的崗位上。
從2009年開始,連續13年,每季度召開職工座談會成為冠星集團雷打不動的鐵律。會議充分聽取職工意見,這些意見整理后報董事會,由董事長親自簽批,哪件建議誰來辦,什么時候辦完都一清二楚,實實在在地解決了許多事關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這一做法成為了加快企業發展的“諸葛會”,也成為了溝通企業和員工感情的橋梁和紐帶。
良好的文化環境,不斷激發著員工干事創業的激情,也涌現出了以全國優秀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李亞新,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工會代表王敬華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員工,并且多人榮獲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稱號。
1985年出生的李亞新,從集團一名普通紡紗工人一步步成長為技術狀元、優秀員工、全國優秀農民工、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獲得者,再到全國人大代表。“在冠星,員工和企業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也是在冠星,我懂得了,平凡的崗位上,只要堅持夢想,只要有平臺助力,一樣能夠出彩。”談起冠星,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冠星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如今,緊緊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冠星集團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冠星紡織集團將圍繞縣委、縣政府打造‘百萬紗錠,千臺布機,全產業鏈、產值百億’的冠星紡織產業園的戰略目標,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延鏈、補鏈、強鏈,動能換擋提速,爭取5年建成集紡紗、織布、印染、家紡、服裝、無紡布全產業鏈條產值達百億的紡織產業園,以實際行動為‘制造強國、質量強國’作出更大貢獻。”談及未來,郭安波語氣堅定、信心滿滿。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