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紅(左一)、王朝平(左二)、牛貴葆(左三)、張目倫合影留念
文/圖 本報記者 張承斌
11月11日,聊城日報社來了三位客人——革命烈士王建欽的后人王朝平、王海紅夫婦以及本報通訊員牛貴葆。
“八十多年過去了,我爺爺終于被追認為烈士了,了卻了我們家幾代人的心愿,沒有你們一直以來及時、權威的報道,過程不會這么順利。這次專程來貴社,目的就是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王朝平激動地說。
從曾經的“抗日青年英雄”,到如今被追認為烈士,英靈得以安息,烈屬得以告慰,而這圓滿的結局背后,是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
聊城晚報關于王建欽烈士的相關報道
犧牲時年僅26歲
抗日戰爭時期,莘縣大王寨鎮西田莊村隸屬朝北縣第五區,是著名的抗日模范村莊。當地開明紳士王春明一直追求進步,支持革命,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抵制和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經常為八路軍捐款捐糧。
1914年6月,王春明的大兒子王建欽出生。王建欽自幼聰明好學,讀書很用功。1932年,他考入范朝濮聯立鄉村師范,這是一所革命學校,是黨組織培養發展革命力量的重要基地。在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進步刊物,結識了許多革命人士,并和同學一起參加了革命。1932年6月,王建欽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發動了一系列愛國學生運動。不久,王建欽先后考入聊城政治干部學校和朝城政治培訓班,在校求學期間,他參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學習期滿后,他被分配到朝北縣第五區,領導開展敵后抗日斗爭。王建欽曾深入朝北縣幾十個村莊,宣傳馬列主義和抗日救國思想,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敵后平原游擊戰爭,破壞敵人的交通、通信,并在各村成立了情報站。他還帶領群眾挖壕溝、踴躍支前,僅一個月時間就籌集了580擔軍糧。
日偽軍對王建欽恨之入骨,曾幾次懸賞1000塊大洋要買他的人頭。1940年1月6日,王建欽不幸被捕。敵人嚴刑拷打他,讓他交出當地抗日救國工作人員名單。得知名單已被王建欽吞進肚子里,日軍指揮官惱羞成怒,連砍他數刀。王建欽當場死亡,年僅26歲。
《莘縣革命歷史》和出版于1987年的《燕塔風云》兩部書中以及蘇村阻擊戰紀念館展板中,對王建欽的英雄事跡都有記載。
聊城晚報關于王建欽烈士的相關報道
追認烈士過程曲折
王建欽自從1940年犧牲后,一直被當作“抗日青年英雄”,他的子孫一直有個心愿,想將他申報為革命烈士。王朝平出生于1970年,是王建欽的孫子。“我小的時候就經常聽大人們講俺爺爺為抗日捐軀的英雄故事,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非常高大。”王朝平告訴記者,為了實現王家幾代人的心愿,2014年以來,他和妻子王海紅不辭辛苦四處奔波,為爺爺申報烈士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于年代久遠,搜集人證、物證存在很大難度,過程也充滿艱辛。
8000多公里——這是8年來,王朝平、王海紅夫婦前往北京、成都、濟南、青島等十幾個地方,追尋爺爺王建欽的革命生平、戰斗歷程,查找有關證明人員和證明資料的往返總里程。為此,夫婦二人把兩個養鴨大棚都閑置了,每年少收入四五萬元。
隨著求證工作的開展,王建欽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事跡脈絡越發清晰,相關證據也逐步完善。在這過程中,本報記者張目倫與通訊員牛貴葆保持密切聯系,持續跟蹤事件進展,深入基層進行采訪,仔細梳理相關信息,先后推出數篇新聞報道,讓王建欽的革命故事被更多人知曉。此外,張目倫還積極聯系愛心人士葉慶華為王建欽畫像,讓英雄的偉岸形象得以重現。這些工作的開展,都為王建欽成功申報革命烈士起到了推動作用。
“王建欽的兒子王懷千已經87歲了,為父親成功申報革命烈士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作為一名黨媒新聞工作者,我理應充分履行職責,通過客觀公正地采訪,還原那些湮沒在歷史榮光里的革命往事。”張目倫說,王懷千老人年事已高,為了不讓老人留有遺憾,每次有了可以跟進的線索,他都馬上行動,即使再忙再累,也要加班加點把稿子寫完。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10月19日,在犧牲82年后,“抗日青年英雄”王建欽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追認為烈士。對此,本報也進行了相關報道,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消息傳來,王朝平淚光閃爍:“爺爺,你的血沒有白流,您安息吧……”
聊城晚報關于王建欽烈士的相關報道
為致謝送來錦旗
11月11日上午,王朝平、王海紅夫婦和牛貴葆一行三人,從莘縣專程來到聊城日報社,送來錦旗表示感謝。
“弘揚紅色文化,彰顯黨報擔當。錦旗上的這句話,也是我的心里話。這么多年來,貴報對我爺爺的革命事跡和申報烈士進展情況一直非常關注,由于你們的宣傳報道,我爺爺的這些事跡才能被大家廣泛知曉。我要真誠地對你們說一句:謝謝!”見到本報記者后,王朝平難掩內心的感激之情。
“王建欽的申報烈士過程不可謂不艱辛,遇到的困難也不少,但烈士后人和我一直沒有放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聊城日報社一篇篇采訪扎實、感人至深的新聞報道給了我們信心。”牛貴葆說,他多年來一直從事新聞宣傳工作,雖然現在已經退休,但仍然在新聞道路上奔跑著,“這么多年來,我和聊城日報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咱們記者同志踏實、勤奮、敬業、奉獻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成為我不斷發掘、創作好的新聞作品的不竭動力”。
王朝平告訴記者,他已經開始對家中的幾間瓦房進行修復和改造,準備將這里打造成王建欽烈士紀念館,“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我爺爺的革命故事,讓愛黨、愛國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把紅色基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