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臨清胡同游|紙馬巷:七百載數一流 三五個賽陶朱

              來源:聊城晚報  2022-01-18 15:30:07
              A+A-
              分享

                文/圖 本報記者 于新貴

                臘月初十,紙馬巷單家大院里一片寂靜。陽光格外明媚,如青山間的瀑布灑在院子里。70歲的胡金英從柜子上取下一個塑料袋,里面是一幀照片。包漿的黑色相框泛著柔和的光芒,照片中的人面目清秀,頭戴黑色六瓣瓜皮帽、身穿黑色對襟長褂,一副清代商人裝束。

              紙馬巷  商業小巷的七百年繁榮(分離圖)(2316382)-20220118100944.jpg

              胡金英拿出先人遺像,準備春節祭祀

                “這是我們單家的老爺爺,每年春節我們都會供奉。”胡金英邊說邊擦拭著相框。

                包括單家在內的眾多商業大咖在紙馬巷留下的大院,見證臨清商業鼎盛時光的同時,也給紙馬巷留下了很多商業傳奇故事。

                元代形成的老胡同

                紙馬巷的年齡從元朝開始算起,七百歲的老態龍鐘,在中洲古城現存老胡同中,算是長壽者。

                在中國歷史上,馬背民族最終靠怒馬弓弩征服蒼黃中原,元朝定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下令開鑿會通河。兩年后,元世祖再下令開鑿通惠河。會通河、通惠河相繼開通,貫通了大運河,讓京師與江南深情擁抱。

              紙馬巷  商業小巷的七百年繁榮(分離圖)(2316384)-20220118100934.jpg

              元代形成的紙馬巷

                傍依一條河,臨清實現了從普通城市到重要商埠的華麗轉身。隨著漕運興盛,臨清閘附近的運河兩岸逐漸出現聚居區,并漸漸形成民居胡同。

                紙馬生意何時走進這條巷子的,沒有人能說得清。春花秋月更迭中,紙馬鋪子一度占據巷子兩側。在敬畏神靈的古代,紙馬生意格外興隆。最盛時這條300多米長的巷子竟然有幾十家紙馬作坊。紙馬巷,從此成為這條巷子的名字。

                紙馬,是民間祭祀神祇時所使用的物品或者神像。臨清紙馬巷的紙馬作坊里,聚集著諸多紙馬藝人,他們熟稔每一道工序。紙馬套版在民間藝人手里熟練地輾轉騰挪,紅綠黃青各種顏色一遍遍印制上去,生動飽滿的各等神靈便在大紅大綠中榮耀誕生。

                民間藝人與灶王爺、馬王爺、玉皇大帝等神靈似乎有相當的默契,一旦印在草紙上,便躍然成神,或者在祭祀時焚燒,或者凜凜然張貼在神位上接受頂禮膜拜。這些“紙馬”,不動聲色地活在草紙上,享受人間香燭的照耀和瑞獸吐煙的繚繞。在彼時人們的心目中,任何冷酷的神靈都挨不過三炷香的賄賂,它一定會不遺余力保佑腳下的祭拜者。

                堂邑縣的“插花之地”

                也許沒有人會想到,彼時的紙馬巷是堂邑縣的“插花之地”。

                《堂邑縣志》卷一有記載:“洪武七年割堂邑會通鄉二里屬臨清。”古代的“一里”是一百一十戶人家,也就是說,在洪武七年(1374年),堂邑縣會通鄉的二百二十戶割讓給臨清管轄。會通鄉就是現在紙馬巷所在地。

                割讓會通鄉的背后是臨清縣城的遷址。洪武二年(1369),為便于管理會通河漕運事務,臨清衙門遷至會通河邊上的會通鄉紙馬巷。

                臨清縣衙門在堂邑縣境內,總是有些許不便?;蛟S是一道奏折,令包括紙馬巷在內的二百二十戶從此劃歸臨清管轄。

              紙馬巷  商業小巷的七百年繁榮(分離圖)(2316390)-20220118100957.jpg

              紙馬巷南門魁星閣

                “當年的紙馬巷在‘圍子里’,圍子有圍墻,有南北兩個大門。北首大門是玄武閣,南首大門是魁星閣?,F在只保存下來魁星閣,它更像一個城門樓,下有城門洞,上有城門樓,魁星閣上的卷棚頂、斗拱、脊獸都是典型的元代風格。”胡同游文化研究者劉英順說,魁星閣門洞上方有門梁過木,門梁上還有門軸眼,地面上還有門軸石礎,說明這里曾經有兩扇大門。并且,門洞西側墻上辟有一間十幾平方米的門洞式房間,這應該是專門看管城門官兵的住所。

                會通鄉當時有自己獨立的圍墻,每當日落西山,城門關閉,這個運河南岸的蕞爾小城,任憑城外盜匪蜂起,仍擁有自己的安靜和從容。

                因為會通河開通,會通鄉曾經以一座城池的面貌矗立在河邊,終以臨清縣治遷址于此而隱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商賈大院星羅棋布

                臨清紙馬巷的紙馬與陽谷張秋、東昌府年畫在歷史上共同上演了民間文化的大戲,它們既有共同的根脈,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數十家紙馬作坊的忙碌和喧鬧,筑起了臨清紙馬巷商業繁榮。而散布在巷子里的商賈大院更是讓巷子有了實力和厚度。

                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又稱“陶朱公”,因經商有道,遂成巨富。在臨清紙馬巷里,各地商人像陶朱公一樣,演繹了一場場商業大戲。

                從明朝中期到清朝中期,徽商在臨清成為商業主角,他們創造了商業傳奇。清朝中期之后,晉商則在臨清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丈毯蜁x商在臨清商業沃土深耕細作,成就了臨清,也成就了自己。

                “紙馬巷里有單家大院、陳家大院和莊家大院,與冀家大院、汪家大院不同的是,這幾個大院的主人都是本地商人,這說明在商業繁榮中,本地商人也占有重要一席。”劉英順說。

                至今尚存的單家大院幾座房屋,四梁八柱,青磚灰瓦,斑駁陸離的木雕,生動細膩的磚雕,無不訴說著當年富裕商賈的快意生活。

                “單家大院規模很大,橫跨巷子,分為東院和西院。單家的生意有燒酒、醋,在清朝乾隆時期達到鼎盛。”劉英順說,單家作坊字號“溢香齋”生產的酒和醋主要銷往濟南和天津,當年,臨清“濟美的腐乳、茂盛齋的醬瓜、溢香齋的醋”是很出名的。經過多年經營,單家積累了大量財富,修建的單家大院也十分講究。

                莊家也是紙馬巷里的大戶人家。“瓜干、棗脯、千張襖”是臨清三寶。其中瓜干、棗脯都是莊家“益興號”的產品,可見莊家在商界的江湖地位相當不俗。

                65歲的陳德行,至今住在陳家大院的原址,他祖上經營皮貨行和花行(棉花)。陳德行說:“我們這個大院在上世紀60年代還有漂亮的門樓和高高的影背墻,后來拆了,很可惜!”劉英順補充說,上世紀30年代,“西北王”馬鴻逵駐扎臨清時,曾經住在陳家大院。

                除了單家大院、莊家大院、陳家大院,紙馬巷還有范家大院、泰合興記茶葉店,都已成為這條巷子難以泯滅的商業記憶。

              【編輯:龐玉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