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游學的學生們 (受訪者供圖)
■ 趙琦 付琳
走進“中國葫蘆第一村”——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莊村,就走進了一個葫蘆的世界。亞腰葫蘆、鶴首葫蘆等目不暇接,雕刻、烙畫、片花等各種工藝門類繁多。目前,東昌府區葫蘆種植戶有4500余戶,銷售額約占全國銷售份額的70%,年綜合效益達10億元,僅堂邑鎮的葫蘆年銷售額就達7億元。
日前,由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東昌府區文化和旅游局申報的《東昌葫蘆雕刻技藝活態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被山東省政府授予第五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
立足非遺
舉辦14屆葫蘆文化藝術節
葫蘆文化藝術節至今已舉辦14屆,參展商由最初的100余戶發展到現在的2600余戶,地域由周邊的4個省市區發展到14個省市區,成交額增至1.2億元。“每屆葫蘆節期間,我們還舉辦葫蘆文化產業論壇,全國各地的葫蘆種植、雕刻、產業發展方面的專家學者紛至沓來。”東昌府區文化和旅游局一級主任科員任永健說,“論壇每年設置一個研討議題,對葫蘆文化產業發展與傳承創新進行專題研究,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和全國葫蘆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此外,東昌府區通過成立葫蘆文化發展協會、建設葫蘆文化博物館、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國內外文博會等,對外強化交流宣傳,對內有效整合資源,引導擴大葫蘆種植面積,使分散加工的家庭式葫蘆工坊,一步步發展為集中規?;a的產業園區。
東昌雕刻葫蘆保護傳承隊伍,是一群傳承傳統文化的“守藝人”。傳承隊伍由文化旅游部門、非遺傳承中心、高校專家、傳統手工業者以及非遺愛好者等組成,注重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培訓,徹底解決了非遺傳承后繼乏人的問題。
推陳出新
葫蘆附加值增加20多倍
推陳出新,植入新時代文化元素。非遺傳承人將傳統的農產品葫蘆通過烙畫等技法,賦之花鳥蟲魚、人物、景物等各式圖案,使之搖身變為工藝葫蘆,附加值增加20多倍;有的能工巧匠讓葫蘆長出形態各異的造型,極大豐富了葫蘆的文化內涵,其商品附加值也水漲船高,一件葫蘆產品賣到數千、上萬元不足為奇。
在保留葫蘆工藝傳統內涵的同時,非遺傳承人們注重與現代時尚消費需求相結合,開發了樂器、酒具、茶具等各類與葫蘆有關的文創產品。在葫蘆上雕刻十二生肖等圖案,成為景區熱銷的旅游商品,來圖定制的葫蘆產品備受消費者喜愛。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和消費人群,非遺傳承人們在產品研發過程中,打造了高端手工觀賞葫蘆、中端文創產品、低端機器加工葫蘆的發展模式。
目前,東昌府區葫蘆種植戶規模不斷擴大,新疆、陜西、山西等地均建有種植基地,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技術輸出等于一體的葫蘆產業鏈,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創新模式
“淘寶村”擁有400余家電商
白天打包發貨、晚上直播當“網紅”,已成為堂邑鎮葫蘆種植戶的新常態。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帶貨直播成了促進復工復產、幫助群眾致富的新方式。如今,堂邑鎮葫蘆種植戶開啟直播帶貨新模式,將當地的葫蘆文化帶上“云端”,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路莊村是遠近聞名的“淘寶村”,現已發展網絡電商400余家,其中,淘寶戶215家、閑魚戶15家、快手戶20家、直播戶98家。
“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在堂邑鎮蔚然成風。東昌葫蘆雕刻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于鳳剛創辦的福祿緣葫蘆工藝制品有限公司,為農戶們提供技術支持和銷售渠道,鼓勵農戶種植,把白皮葫蘆加工成葫蘆工藝品,并由公司統一收購銷售,解除了農戶對銷售的后顧之憂。
文旅融合
小葫蘆做成了大產業
在第十四屆葫蘆文化藝術節期間,東昌府區積極探索“互聯網+”的方式,與上海河姆渡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網上葫蘆文化節交流平臺,集中展示東昌府區以及全國各地葫蘆文化產業的新發展、新成就,為推動葫蘆文化產業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了作用。
借助葫蘆生產加工核心基地——堂邑鎮的民俗旅游區3A級景區平臺,該鎮又建設了葫蘆藝術博物館和葫蘆加工中心,持續擦亮路莊村“中華葫蘆第一村”的品牌。
位于梁水鎮的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是聊城首個以葫蘆文化為主題的風情文創小鎮。園區大面積種植葫蘆,僅一期項目就占地636畝,規劃中的二期項目占地1500畝,種植葫蘆20余個品種,規模之大、種植品種之多在華北地區居首位。園區設計體現了東昌文化和農耕文化特色,對葫蘆文化的保護、傳承起到重要作用。“園區立足造型、品種、景觀、原生態四大特點,讓葫蘆種植成為體驗葫蘆風情、感受鄉村新農業的最佳主題園區,實現年綜合效益150萬元。”任永健介紹。
東昌府區文化和旅游局通過深入挖掘葫蘆傳統文化,開展葫蘆觀光、工藝體驗等旅游休閑項目,推動葫蘆產業經濟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形成了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的新業態。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