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2000余件文物標本 還原古老“茌平模樣”

              來源:聊城晚報  2022-02-22 18:14:20
              A+A-
              分享

                ■ 文/圖 本報記者 于新貴

                在2022年1月20日舉行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田野考古工作匯報會上,茌平區府前廣場遺址與省內具有重要價值的30個田野項目成功入選。

                與此同時,茌平區府前廣場遺址發掘成果在茌平區博物館展出。

                2000余件文物標本,基本還原了茌平古城的模樣,一件件生活用具,更是還原了茌平古城曾經的煙火市井。

              360截圖20220221082129636.jpg

                考古工作人員正在研究出土文物

                近900年歷史的古城

                “茌平”取“茌山之平陸”之意,這里沃野平疇,百姓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歷代文明,為中華文明貢獻了“茌平因子”。

                吞并六國,天下一統,秦實行郡縣制,初設茌平縣,這是茌平第一次在歷史上的亮相。當時的茌平隸屬東郡,東郡治所在濮陽,范圍相當于現在河南省東北部和山東省西部部分地區。當時的茌平治所在碻磝城(今聊城市東昌府區韓集鎮高垣墻村)。從碻磝城到晉末、南北朝時期的鼓城,再到隋朝初年的興利鎮(今聊城市茌平區杜郎口鎮杜郎口村),最后,在金朝天會八年(1130年),幾經變遷的茌平縣城,帶著歷史煙云,來到府前廣場遺址的位置。

                自金朝天會八年起,茌平在這里徐徐展開了近900年歷史畫卷。十三世紀,隨著蒙古草原馬背民族的戰馬嘶鳴,茌平的歷史走進了元朝。這次發掘出土的金元時期的青瓷、白瓷,尤其是景德鎮窯青白瓷等大量文物標本,還原了當時茌平的繁華。

                在歷史的戲臺上,英雄層出不窮,朱元璋、皇太極相繼踐祚,戲臺上的帷幕開合之間,上演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大戲。與此同時,茌平在歷史每一瞬間也都有自己的精彩。

                這次發掘的府前廣場遺址,見證了茌平從金元到明清的歷史興衰,還原了茌平古城的模樣。

              兩千件文物標本  還原古老“茌平模樣”((2423375)-20220221080736_副本.jpg

                展覽再現古縣繁華

                府前廣場遺址的發現源于一次施工。2020年底,施工現場挖掘出瓷器、陶器殘片,聞訊趕來的文物工作者意識到這里可能是古代遺址。

                隨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批復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這里共發掘灰坑、房址、灶、井、溝、路等各類遺跡700余處,出土銅瓷、陶石、玻璃等各類文物標本2000余件。

                “府前廣場遺址初步判定是茌平古城,因此,社會各界對古縣城的發掘工作相當關注,為了回應社會關切,展示考古發掘成就,我們遴選了部分典型出土文物做了一個展覽,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歷史上的茌平。”茌平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李興棟說,展覽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文教骎骎”,主要展示琉璃建筑構件、文廟祭祀瓷禮器等出土文物,讓觀眾了解茌平文廟、縣學相關情況。第二部分為“琢就瑤笄”,主要展示出土的骨篦、骨梳背、銅簪、琉璃簪、骨簪、琉璃珠等金元飾品。第三部分為“蹁躚娛戲”,介紹發掘出土的金元娛樂用品,有瓷塑動物、捶丸、瓷俑、陶印模、棋子、骰子等。第四部分為“囊里青蚨”,展出了出土的唐宋金等各時代錢幣,其中有唐代“開元通寶”“乾元通寶”,宋代“大觀通寶”“崇寧重寶”,金代“正隆元寶”等。第五部分為“釉具五色”,展出較為重要的青釉、白釉、鈞釉、黑釉、醬釉等器物。第六部分為“摶土成器”,展出的是發掘出土的陶器,以紅陶、灰陶為主,有陶盆、陶罐、陶撲滿、陶盂等陶器。

                文廟、縣學遺存下的琉璃構件,似乎仍能讓我們聽到祭孔的禮樂悠揚,也能聽到縣學里的瑯瑯讀書聲。銅簪、琉璃簪等頭飾,各種陶器,以及五色釉器和錢幣,則還原了尋常百姓的煙火市井。更有意思的是,瓷塑動物、捶丸、瓷俑、陶印模、棋子、骰子等物品,還原的是生動的娛樂場景。

                一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一場精心布置的展覽,讓茌平古城的煙火市井鮮活起來,讓茌平古城的詩書禮樂厚重起來。

              兩千件文物標本  還原古老“茌平模樣”((2423367)-20220221080727_副本.jpg

                出土文物具有標準器意義

                從2020年底開始,茌平區府前廣場遺址考古發掘歷經一年時間。發掘表明,此處人類活動較為頻繁,時代包括宋金、元、明三個時期,考古專家初步判定府前廣場遺址應為當時的茌平縣城。

                茌平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李興棟介紹說,府前廣場遺址發掘的北宋晚期到金代遺跡主要有灰坑、房址、蓄水池等,還發現有大面積墊土、糧食拋撒區。出土器物以瓷器、陶器為主,瓷器主要為白瓷、青瓷。白瓷器以磁州窯產品為主,有壺、罐、碗、盆、盤、缽、燈盞等;青瓷器以臨汝窯、耀州窯產品為主,有盞、碗、盤等。這處遺址還發現有定窯細白瓷、景德鎮窯青白瓷,另有醬釉、柿紅釉、黑釉、三彩等釉色器物。出土陶器以灰陶、紅陶為主,器形有盆、罐、盤、撲滿等。

                元代遺跡有房址、道路、灰坑等,出土遺物以瓷器為主,有碗、盤、燈盞等,窯口有鈞窯、磁州窯、龍泉窯。

                明代遺跡有道路、房址、灰坑、水井、灶等,出土文物有青花瓷碗、青花瓷盤、青釉碗、青釉盤、白釉碗、白釉盤等,窯口主要為景德鎮窯、龍泉窯、磁州窯。

                府前廣場遺址是近年來山東發現的延續時間長、出土文物數量多的重要遺址,部分出土文物在省內屬首次集中大規模發現,對于建立山東地區的宋金、元、明器物斷代具有標準器意義。

                遺址的考古發掘揭示了茌平縣治近900年漫長且不為人知的歷史,部分出土文物與文廟有關,為尋找茌平文廟的位置和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大量出土文物有力證明了茌平自古繁華,展示了當時市井生活的多姿多彩。(本文文物標本均為茌平區府前廣場遺址出土的文物標本)

              【編輯:龐玉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