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聊城手造|《只此青綠》中的篆刻人

              來源:  2022-03-01 09:30:05
              A+A-
              分享

              WB0120220301C(1).png

              280850190122.jpg

              《只此青綠》中的篆刻人 臨清也有一位

              他令朱與白的世界別有洞天

              ■ 趙琦

                央視春晚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火了,在完整的故事中,除了青綠、王希孟,還有展卷人、篆刻人、織絹人等角色?!吨淮饲嗑G》致敬了每一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創造者、傳承者。

                跨越千年時空,對話傳統匠人。在舞蹈詩劇中,千年文化傳承者——篆刻人,成為篆刻藝術的化身,花青色服飾點綴印泥的紅,彰顯篆刻的頓挫、穩健和篤定。

                在臨清,也有一位篆刻人,名叫李印群。他溫和謙虛,對篆刻藝術相當敏銳,且執著地熱愛。李印群從學生時代開始摸索篆刻,近40年來,斗室成為他流連的王國,石頭與刻刀成為他的好友,他以癡狂堅守著篆刻藝術。千年不褪之色,是中華民族眾多傳統手工藝造就的必然。如果說,青綠暈染著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那么,朱白就是那把開啟篆刻人精神世界的鑰匙。

              李印群在刻印(2458269)-20220301070952.jpg

              李印群在刻印

                篆刻人

                印以詠志 痕以記行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關于自己的人生和藝術經歷,李印群曾這樣說:“吾雖非翰墨書香之世家,然成長于文化氛圍濃厚之千年古縣——臨清。”

                得益于豐厚文化底蘊的熏陶,李印群學齡前學會鉤廓空心字,5歲無師自通剪紙藝術,7歲描摹報紙上的漫畫,10歲練涂鴉,20歲研習書法繪畫。李印群回憶,他的街坊邢高山是一位山水畫家,是他藝術上的領路人。邢高山的書屋里擺滿了書,李印群隔三岔五就會到他家找書、借書看。

                正是因為藝術從小就在心底生了根,初中時,李印群在書的封底畫了一個印章,上面寫的是九疊篆。據李印群介紹,九疊篆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篆書,是流行唐宋的官印專用篆體,其筆畫折疊堆曲,均勻對稱,藝術性高者,才能有所作為。

                高一時,李印群用自己省下的早餐錢,在臨清市鰲頭磯附近的文寶齋買了一塊青田石,當時的青田石價值不菲,但正是這樣一塊石頭,讓李印群加深了對篆刻的熱愛。

                “藝術家多是出身書香門第、翰墨世家,我卻是地地道道的工人。”李印群高中還沒畢業,就進了當時還紅火的臨清汽車配件廠,當了一名鍛壓工人,這一干就是15年。李印群曾在一篇自敘中寫道,“2003年,臨清汽車配件廠解體,失業流離;不惑之年,為糊口謀生,亦曾于京華潘家園鬻印數載。”失業后的一年里,李印群做過木工、擺攤賣過衣服,還琢磨過打燒餅。

                為藝苦樂,冷暖自知。豐富艱苦的人生經歷,讓李印群多了一些從容自若,這也體現在篆刻之上:在用料和刻制刀法上都有講究,既尊重傳統,又不拘泥于古法;既敢于突破成規,又不失法度。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榮譽也接踵而至,李印群的篆刻作品曾先后參展“全國第四屆篆刻藝術展”“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等全國最高級別的專業展覽,并在西泠印社的展覽中獲獎。

              刻印(2458279)-20220301070958.jpg

              刻印

                篆刻藝術

                書法章法刀法有機貫通

                篆刻作品,除去為書畫家印鑒的實用功能外,它更是一種訴諸于視覺的造型藝術,它把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凝聚于方寸之間,書法、章法、刀法三者有機融合于其中,雄勁中不失精妙,古樸里透著新雅。2009年,中國篆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說起篆刻,它其實是以漢字為表象并由中國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藝發展而來。

                篆刻的第一步是設計印稿,即按照一定的規則設計出圖樣。之后是磨石頭,因為印石在裁割時有傾斜,或上蠟磨光時,印面留有蠟,所以要用砂紙整平,以便上石刻制。

                “接下來,就是上印稿。上印稿通常有兩種方法:把印稿用毛筆反寫在印面;用耐水紙反拓上石。”李印群說,“近40年了,印稿早已經印在了心里,所以我一般是直接在石頭上刻制,不用再另外設計印稿。”下一個步驟是刻制,一般會用到沖刀與切刀兩種刀法。

              試印(2458289)-20220301071015.jpg

              試印

                在篆刻最后,李印群在外面的線條之中豁開一點氣口,他解釋道:“秦漢印是現在大家普遍比較喜歡的。但是因為長期銹蝕和風化,秦漢印由原本清晰的文字變得斑駁殘破。于是,歷代篆刻家們開始效仿沿用這種殘破美,注重那種歷盡滄桑、過盡千帆后的古樸之感。”

                “大膽奏刀,細心收拾。”這是李印群對篆刻藝術的理解。整個篆刻過程,李印群先在石頭上均勻地勾勒出線條,手隨心動,心手相應,成竹在胸,融會貫通。他把點畫的穿插、避讓、均衡、對稱、曲直、斜正進行了合理的組合,從中既能看到他深厚扎實的傳統功底,又能見其富含內蘊的審美意趣。

                在一次聊城“四溟書會”的聯展上,李印群曾書銘曰“硬著頭皮刻印,刻工整??;夾起尾巴做人,做踏實人”。細觀其作品,有著清雅的風韻和堅實的功力,線條勻凈,布白舒適,從容寧和而不失靈動,平實挺健且具有張力。

                作為篆刻藝術的耕耘者,李印群對年輕篆刻人有著深深的期待:不要被一些現代人的荒誕所影響,要堅持走傳統的路子;秦漢時期是印章歷史上的“高光時刻”,蘊含著無數篆刻先人的情感哲思以及對篆刻文化的積淀,青年人應該先學習秦漢時期的篆刻技藝;要學會師夷之長,多看、多刻、增加眼界,沉淀自我,厚積薄發,不斷傳承傳統手工藝的文化韻味。(本文圖片均由王濱提供

                來源:聊城晚報

              【編輯:馬麟】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