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張燕 馬雪 初士高
3月6日凌晨三四點,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冠縣蘭沃鄉石家寨村的王進貴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今年64歲的王進貴是王家手工空心掛面的傳承人。“我們村從我父親那一輩開始做手工空心掛面,后來我父親把手藝傳給了我。”王進貴從小跟著父親打下手,十幾歲就能獨立制作手工空心掛面,到現在已經做了五十多年。
“手工空心掛面配料很簡單,只有面粉、水和鹽,不加添加劑,不然影響口感。我做的手工空心掛面最獨特的地方就是細如銀絲,卻又‘空心’,就是說,每根掛面橫切面都有針尖般的小孔。”王進貴說。
王進貴的老伴正在晾曬掛面
和面、攤條、壓條、搓條、上桿、分面、醒面、出桿、曬面……手工空心掛面的制作過程,大大小小有十幾道工序。其間要經過多次醒面,即發酵,這是掛面“空心”的關鍵。
“這些步驟都不難,但必須用心才能做好,一個步驟做不好,最后做出來的掛面都不合格。”王進貴說,就拿和面來說,15公斤面粉,需要根據季節不同加不同重量的鹽,然后加水開始和面。和面這一步驟至少要持續半個小時,整個過程中需要不斷揉搓,直到搓至面團起泡,和面才算完成。
而搓條、分面、醒面、出桿這些步驟,更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手上功夫,才能讓制作出來的手工空心掛面細如銀絲、粗細均勻、軟而不爛。“經過多次醒面,面不斷向外膨脹,而和面時放入鹽是為了抑制發酵,兩股力量互相影響,就形成了‘空心’。”王進貴介紹說。
由于王進貴的手工空心掛面傳承已久,并且口感軟糯、老少皆宜,四鄰八鄉的人們爭相前來購買,除了自己吃,有一大部分是當作特產送給了外地的親戚朋友。目前,王家手工空心掛面已經遠銷北京、深圳等全國多個城市。
銷路不愁,王進貴也曾想過利用機器生產擴大規模,但是機器生產出來的掛面雖然細,卻沒有嚼勁,煮好之后容易成為糨糊。王進貴果斷放棄了,“即使不掙錢,也得堅守品質。”
王進貴細算了一筆賬: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每天只能做15公斤掛面,一公斤能賣12元。每天從凌晨三四點到下午三四點不斷地忙碌,去除原材料的費用,根本掙不了多少錢。年輕人若出門打工,每天至少能有200元的收入,所以,沒有人愿意學這門手藝了,村里原來從事手工空心掛面制作的十幾戶人家,目前只剩下王進貴一家。
已經進入花甲之年的王進貴,將這門手藝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兒媳,并準備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己堅守了一輩子的老手藝不想就這么沒落了,只要有人學,我就愿意教。我現在就想擴大規模,把手工空心掛面做大做強。”王進貴說。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