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丁桃玲:小葫蘆“片”出大乾坤

              來源:聊城日報  2022-03-28 11:48:07
              A+A-
              分享

              ■ 文/圖 本報記者 朱玉東

              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莊村是全國聞名的葫蘆村,也是第一批淘寶村,村里有240多家電商,家家戶戶從事葫蘆相關的生產,全村葫蘆產業年產值2000多萬元。路莊村葫蘆產業從無到有,從單純種植到制作工藝葫蘆,離不開老藝人的開拓和堅守,今年71歲的丁桃玲就是其中之一。50多年來,她一直堅守傳統片花工藝,在絢麗多彩的東昌葫蘆工藝中,是為數不多的片花藝人。

              丁桃玲:50年以刀為筆  小葫蘆“片”出(2536935)-20220328113549.jpg

              跟父親學會葫蘆片花技藝

              “從十幾歲就跟著父親種葫蘆、做葫蘆、賣葫蘆,到現在有50多年了。”3月23日,丁桃玲老人向記者說起她做片花葫蘆的歷史。

              丁桃玲出生在冠縣辛集,她回憶說,小時候,父親種了一種“柿子”葫蘆,外形就像大蘋果一樣。她說,那時候去葫蘆皮很麻煩,葫蘆成熟后,先要在鍋里煮,然后撈出來,地上鋪上一層麥秸,把煮好的葫蘆放到麥秸上,上邊再蓋上一層麥秸,一直捂著,直到葫蘆發霉后,再放到村頭的水坑里泡,然后用力碰撞,葫蘆皮才會慢慢脫下來。

              丁桃玲:50年以刀為筆  小葫蘆“片”出(2536927)-20220328113610.jpg

              “當年我父親他們就做片花葫蘆,圖案只有菊花,沒有現在這么多花樣。”丁桃玲說,每到農閑,父親和村里的老人們就會在村頭的樹蔭下做片花葫蘆。傳統的片花葫蘆是在去皮之后曬干,再放入帶紅顏色的水里煮,七八分鐘后,葫蘆就會染上濃濃的品紅色,顏色干透后,就可以進行片花加工了。

              丁桃玲說,加工完葫蘆,父親就會拿著去濟南、天津等地賣。那時候工藝葫蘆很便宜,三五角錢一個,掙不了大錢,也就是勉強維持生活。

              棉花地里,她栽下第一棵葫蘆苗

              1973年,22歲的丁桃玲從冠縣嫁到了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莊村。丁桃玲說,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家戶戶種棉花,她就從冠縣娘家拿來“柿子葫蘆”種,開始在棉花地里套種葫蘆。丁桃玲栽下了路莊村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棵葫蘆苗。

              丁桃玲說,路莊村本來也有葫蘆種植的傳統,看到丁桃玲種葫蘆,其他村民也紛紛學起來。丁桃玲也從村民那里借來葫蘆籽,種上了78棵亞腰葫蘆。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丁桃玲又重新開始加工片花葫蘆。

              丁桃玲:50年以刀為筆  小葫蘆“片”出(2536931)-20220328113622.jpg

              多年來,每到節假日,她就去古城區、東昌湖附近去賣葫蘆。有一次,她一邊賣葫蘆,一場現場片花,引來了很多人圍觀,有一個年輕人癡迷于她的片花手藝,一直站在旁邊看,連續看了四五個小時,午飯都忘了吃。

              丁桃玲做的片花葫蘆,以菊花為主要圖案,構思巧妙,布局合理,一個作品一氣呵成,讓人驚嘆。從2007年開始,聊城每年舉辦中國江北水城(聊城)葫蘆文化藝術節,作為片花工藝的佼佼者,丁桃玲連續三年在片花工藝比賽中獲獎。

              傳統工藝有待傳承

              幾十年來,路莊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葫蘆村,葫蘆加工工藝越來越復雜,鏤空、烙畫以及各種創意葫蘆層出不窮,特別是葫蘆刻字機的出現,提高了工作效率。作為最傳統的片花工藝,因為純手工制作,過程較慢等原因,會做的人越來越少。

              “片花葫蘆和烙畫葫蘆不一樣,片花葫蘆不像烙畫在葫蘆上能畫草稿,只能一次成功,它要一刀一片,不能重刀,不然整個葫蘆就廢了。”丁桃玲做片花葫蘆50多年,技藝日臻純熟,心中想到什么圖案,刀下就能展現什么。丁桃玲戴上老花鏡,隨手拿起一個葫蘆,只見隨著一片片葫蘆皮飄落在地,一朵活靈活現的菊花在葫蘆上顯現出來。

              丁桃玲:50年以刀為筆  小葫蘆“片”出(2536929)-20220328113601.jpg

              “我跟著嫂子學了好多年,一直沒學好,下刀沒她勻,圖案也不好看。”今年68歲的王桂豐是丁桃玲的妯娌。王桂豐說,村里做片花葫蘆的也有幾個,但就數丁桃玲做出來最好看,花瓣大小均勻,花枝也漂亮?,F在經常有外地客戶到村里來買葫蘆,每次都是丁桃玲賣得最多。

              “我不是自夸,這些年有十幾個人跟我學過,都趕不上我。”因為片花手藝好,好多人都想跟著丁桃玲學習。丁桃玲坦言,雖先后帶過十幾名徒弟,有聊城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但都不太理想。片花葫蘆是傳統手藝,她希望年輕人能夠認真研究學習,把它傳承下去。

              【編輯:徐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