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無己先生像
■本報記者 孫克鋒
“恢宏、大氣,穿越時空;震憾、激動,醫潤水城。”
“在世人不知無解的塵世里,成無己翩翩而來。在當今強我中醫的大潮中,留下一串串國醫亞圣的故事。”
“亞圣應該對標醫圣,聊城應該對標南陽,讓成無己這張中醫藥傳統文化名片更加光彩奪目。”
……
7月14日,《聊城日報》用4個整版的篇幅,圖文并茂報道了宋金時期聊城籍中醫大家成無己一生跌宕起伏的事跡、豐碑其偉的學術,以及后人循跡而動的傳承等故事,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連日來,讀者紛紛通過不同途徑發表評論,其中不少人留言說,期待聊城能夠對標南陽,通過采取更多強有力措施,深入挖掘成無己這張中醫藥傳統文化名片的價值。
南陽是醫圣張仲景的故里,多年來在中醫藥產業、文化旅游、衛生健康等領域持續打造“張仲景”品牌價值,其許多做法可為聊城打造“成無己”這張中醫藥傳統文化名片提供借鑒。
深度融入生活,讓文化名片更有生命力
“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開封,研究元、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漢代文化只能去河南南陽。”這是學術界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南陽市是河南省西南部的一個地級市,面積是聊城的3倍,人口約是聊城的2倍,與聊城一樣,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中僅古代歷史名人有800多位,醫圣張仲景就是杰出代表之一。
張仲景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和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南陽也將仲景文化塑造成一張靚麗的名片。
走進南陽,與張仲景有關的元素隨處可見——仲景路、仲景大橋、仲景街道辦事處、仲景國醫學院、仲景書院、仲景學堂、張仲景博物館(醫圣祠)等,以“張仲景”或“仲景”命名的商品、企業名稱更是不計其數。
在百姓眼中,這位生活在1800年前的圣賢似乎就在身邊,與人間煙火相伴相隨,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南陽的這些做法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咱們可以結合聊城實際予以借鑒。”省名中醫藥專家、市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谷萬里說,文化只有融入百姓生活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不過,這里有個門檻需要跨越——《地名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注冊公司和商標會面臨同樣情況,但“成公”等與成無己有關的字眼則不在限制之列。
還有,條例使用的是“一般”這樣的表述,并非完全禁止。“仲景大橋”“仲景街道辦事處”命名分別是近些年的事兒。2021年10月18日,濟南醫療硅谷區內還有一條長1163米、寬30米的道路被命名為仲景路。
谷萬里建議,可在聊城建設一批中醫藥主題公園、中醫藥示范街、中醫藥文化角,在主要入市口設置成無己文化標志,建設成無己中醫藥養生小鎮,營造國醫亞圣成無己故里濃厚中醫藥文化宣傳氛圍。
暢通傳播渠道,讓文化名片更有感染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們民族智慧的重要源泉,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風骨和氣魄,是我們建設“六個新聊城”的寶貴資源和精神財富。
“擦亮成無己這張傳統中醫藥名片,還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采用多種形式,營造濃厚的中醫藥氛圍。”谷萬里說。
對標南陽,我們還可以在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播方面獲得啟示。
南陽市中醫藥學會秘書長張勝忠說,電視連續劇《醫圣張仲景》剛在河南衛視熱播過去,現在,南陽市又謀劃與著名導演高希希合作籌備電視劇《大國醫圣張仲景》和《三國時代》。
此外,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復建張仲景國醫大學、創作“醫圣張仲景”大型歷史舞臺劇、創辦拜謁醫圣張仲景大典、創設“張仲景醫學獎”、發行《張仲景》郵票、設立“仲景文化宣傳周”……這些都是南陽已經完成或正在推動的工作。
以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為例,國家和省市都有明確的規定,《聊城市中醫藥振興發展實施方案(2018—2030年)》甚至已列明責任單位,但聊城尚未啟動這項工作。
“在孩子心靈深處種下一?;鸱N是中醫藥發展的基石。目前,聊城完全具備在中小學全面推廣中醫藥文化的條件,而以成無己這張名片切入最為適宜。”谷萬里說,目前,聊城已有高校有意組建中醫專業,其實步伐還可以邁得更大一些,即籌建成無己國醫學院,搭建培養中醫藥人才更廣闊、更堅實的平臺。
搭建產業平臺,讓文化名片發揮推動力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的是根,鑄的是魂,聚的是心。
大眾目光之外,還要錨定精準人群、精準施策,持續擦亮“成無己”這張中醫藥傳統文化名片,成為助推聊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源頭活水,接續精神命脈、推進文明進程。
再看看南陽的做法。
張勝忠介紹,仲景文化已成為南陽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2002年開始,南陽市依托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先后舉辦十五屆張仲景醫藥文化節和九屆仲景論壇。
目前,張仲景醫藥文化節每兩年舉辦一次,仲景論壇每年舉辦一次,成為深化合作交流、繁榮中醫藥學術、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盛會。
南陽正在以醫圣祠為核心打造“醫圣祠文化產業園”,興建仲景書院、博物館、國醫館、中藥標本館、中醫藥體驗館等,同時還將圍繞會議會展、康養體驗、藥材交易、配套服務等功能布局建設。
辦一場盛會,興一個產業。“聊城擁有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并對成無己文化進行了深入挖掘,如果能舉辦全國性的成無己醫藥文化節和無己論壇,將會極大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谷萬里說。
《聊城市志》(1999年3月第1版)有確切記載:“成氏住宅坐落在城內西北隅,占地50余畝,院內綠樹叢叢、花草芳香、清雅宜人,人稱‘成家花園’。民國期間仍有宅垣遺跡。”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目前,聊城日報社在聊城古城區復建了成無己家傳老字號成頤堂,建設了無己書院、三寶草廬、三味藥膳坊等,將中醫藥文化傳承變為一個個具象符號,融入市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聊城日報社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還將進一步在古城區建設“兩河”中醫文化研究院、健身廣場和養生民宿等,力爭早日建成聊城成無己中醫康養休閑文化產業園區。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