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陳金路
臨清磚城西門——廣積門外,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名為毛襖巷,它因巷內的皮襖、絨襖作坊而得名。“這條看似不起眼的胡同,曾有明朝大詩人謝榛的故居,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謝榛的故居現已難尋蹤跡。”8月26日,臨清胡同游發起人劉英順說。
毛襖巷現狀
毛襖加工為巷子留下歷史烙印
臨清毛襖巷,長80余米,寬5米多,西與后香巷、驢市街、更道街相連,東與廣積門大街相通。“原來的毛襖巷只有3米寬,路南是一片坑,后來被人墊起來建了房子。”劉英順說。
元末明初,臨清就是回族同胞聚居的地方。趕駱駝、拉大牛,他們中的許多人,祖祖輩輩走西口,從事皮毛生產和運輸。明清時期,臨清的皮毛業很興旺。因臨清地處大運河岸邊,寧夏、內蒙古的灘羊皮經黃河、沿運河運到臨清。收回來的綿羊皮、灘羊皮、寒羊皮等,顏色有黑色、白色、褐色、花色,分類后經過多道工序將生皮子做成熟皮子,再制作成皮襖、皮褲等大件皮衣。
明清時期,臨清加工的皮襖遠近聞名,皮毛熟制工藝在全國名列前茅。“新中國成立前,清真寺和毛襖巷路北的兩個皮毛廠合并成了羊毛廠,以前俺家紡織的羊毛和繚的皮子就送到這里。”劉英順說,新中國成立之后,羊毛廠前面建成了羊毛廠家屬院,北面建起了學校。
“要說臨清最好的皮襖,要數大西皮做的皮襖,臨清熟制的大西皮曾是貢品。”劉英順說,為什么臨清人能做出貢品呢?其實,這與臨清人心靈手巧、技藝精湛、充滿智慧有關。此外,這也與臨清水土有著很大的關系。
據乾隆年間王俊本《臨清州志·物產篇》記載,“束鹿小羊羔皮,硝熟之較他處特柔而不擅此水土之異也”。當年,臨清經硝熟加工的羊皮被宮廷稱作“毛如穗、靈如水、薄如紙、柔如綢”,一件長袍皮料只有十二兩重(當年是十六兩的秤),按現在說就是375克。
“臨清毛襖巷里的作坊,不僅加工制作皮襖,還加工絨襖,臨清絨襖是臨清絨毛加工業的一個亮點。”劉英順表示,當年臨清絨襖暢銷大江南北,為殷實家庭越冬必備。
事實上,臨清絨襖是介于毛衣和呢子之間的一種毛織品,相當于現在的羊絨衫或羊毛絨呢子。舊時的臨清絨襖,先用羊毛織成毛毯狀,再用特殊工藝,將毛毯拉毛起絨然后加工成絨衣,老百姓稱之為織絨?!杜R清州志·物產篇》就有關于臨清織絨的記載,“紡羊毛而織之,刷之,絨卷似羊羔皮”。
新中國成立后,臨清陸續有了皮毛廠、福利皮毛廠、毛氈廠等集體性質的企業,與羊毛廠并駕齊驅。改革開放前,在臨清縣城從事皮襖、絨襖生產的工人達500多人,年產萬件以上,主要銷往京津滬及湘鄂贛等9省市,非常受歡迎。
劉英順介紹毛襖巷的建筑
詩人謝榛曾在巷子里吟詩作賦
“民國《臨清縣志》記載,清末光緒年間,在毛襖巷北面學校的位置曾挖出了謝榛故里碑,這塊碑現已遺失。據說,民國期間修下水道時,將那塊碑壓在下面了。”劉英順說,據推測,臨清磚城外、土城里這一片地方曾有謝榛的故居。
謝榛,字茂秦,號四溟山人,生于1495年,卒于1575年,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著有詩歌《四溟集》、詩論《四溟詩話》等。謝榛右目失明,16歲時寫的樂府曲辭就曾在臨清一帶傳誦。他潛心于詩文創作,以律、絕聞名于世。謝榛曾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組建詩社,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也就是說,寫文章要以秦漢時期的文章為圭臬,作詩要以盛唐的詩當模板,甚至可以模擬盛唐時期的詩,明朝詩壇稱詩社成員為“后七子”。謝榛倡導文學復古運動,主張“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在當時文壇上享有一定名聲。
謝榛出身貧寒,因右眼失明不能科考。他時常在毛襖巷居所吟詩作賦,但更多的時間是在浪跡四方。聊城市文聯簽約作家武俊嶺在他的長篇歷史小說《布衣詩人謝榛》中說,上至內閣次輔,下至平民百姓,無不成為謝榛的交游對象。“公元1514年,明正德九年,暮春時節,謝榛站在會通樓三樓的北窗前,向遠處凝望。他的左眼,明亮如寒星。他久久凝視東北方向巍峨的臨清磚城,若有所思……”
“明朝詩壇名家謝榛,無論怎樣浪跡天涯,但臨清是他的家,毛襖巷是他的根,他也時常帶詩友回家小住、品茗、賦詩。”劉英順說。
謝榛是一介文人,名氣不小,雖然不在官府任職,但他具有臨清人的品行——敢于仗義執言。據說,謝榛為了解救自己的詩壇好友,曾前往北京為好友喊冤。不僅如此,謝榛還憂國憂民,他云游四方,熟知底層百姓的疾苦。
1560年,年逾花甲、浪跡四方幾十年的謝榛,仍孑然一身,窮困潦倒,只得返回臨清謀生。1564年,謝榛應舊友相邀,又離家出游,到達太原(時稱晉陽),作《留窮詩》,在窮愁之中自我寬慰。后來,他浪游陜西地區,一路風塵一路苦,心情悲涼。其間,寫了《百花嘆》《偶成》《積雨感懷》等即興感懷詩,映射了其凄苦悲涼的心情。再后來,為改變凄苦悲涼的生存境遇,謝榛以其文采客游諸藩王之間,受到盛情款待。1575年,謝榛來到大名府,友人請他寫100首賦壽詩,當寫到80余首時,謝榛身體突發異樣扔筆而死,令人惋惜。
“謝榛盡管長期浪跡外鄉,但他對家鄉臨清有一種特殊的情愫,有不少詩作反映了其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劉英順說,謝榛的詩作佳品眾多,五言律詩成就最大,既反映了詩人的高尚人格,又具有現實色彩。從詩文中能讀出他在政治上的抑郁不平,還能品出同情百姓之感,他還用詩文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其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觀及價值觀。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