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潔)11月7日,《中國大運河年鑒(2022)》《中國大運河藍皮書:中國大運河發展報告(2022)》(簡稱藍皮書)新書發布會暨大運河文化研討會在聊城大學舉行。發布會由聊城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聯合主辦。
藍皮書由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與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共同推出,是第五本中國大運河年度發展報告,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從黃運地區高質量發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文旅融合、運河城鎮與鄉村振興、運河交通與港口建設、世界運河等方面,利用官方數據和實際調查資料,對中國大運河各項事業的發展狀況做出細致考察和梳理,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該書共分七大部分、18篇研究報告,作者皆為運河研究專家學者。主編為運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煙臺大學教授吳欣,副主編吳金甲、鄭民德、裴一璞均來自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
鄭民德介紹,運河專家學者們利用官方數據,結合實際調查,歷時一年,編纂成書。“專家學者們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總體推進情況進行了高度概括與歸納,對國家及沿運各省市發布的各項政策與措施進行了解讀,并就建設現狀、存在問題與原因、解決路徑與策略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從而起到統攬全局的作用。”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黃運地區高質量發展篇”,是聊城大學歷史地理學博士康建軍所作的《魯西“兩河”特色文旅資源廊道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報告通過分析魯西地區黃河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特色文旅資源廊道的超地域性、跨地域性,以地方“八景”文旅資源廊道建設和紅色文旅資源廊道建設為例,建議魯西地區五地市應致力于貫通“兩河”特色文旅資源廊道,打通地市之間旅游資源發展與整合的障礙。
《中國大運河年鑒(2022)》為我國首部大運河主題年鑒,填補了該領域專題研究與社會服務空白。該《年鑒》首次全面細致反映了中國大運河年度總體情況,按照類目、分目、條目的體例編寫,在內容設置上分為政策法規、水利工程、航道運輸、文化旅游、生態環保、學術研究和大事記七個部分。
《中國大運河年鑒(2022)》《中國大運河發展報告(2022)》的主要編撰機構皆為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6月的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是國內首家以運河及其區域社會為研究對象的院級科研實體單位,在國內運河研究領域居于領先地位。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