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彬
博士,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聊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會員、北京市女美術家聯誼會會員、北京油畫學會會員
專著:《水靈魂:醉在西雙版納的日子》《得意·忘象:張彬畫集》《融:象意美學·傣族孔雀藝術·當代藝術跨領域研究》
主編:《碰撞·融合·在線:中德當代藝術交流》
個展:“原野中的舞者”“芳香的土地”
藝術駐地項目:北京市上苑藝術館“2016年第九屆國際創作計劃”駐館項目,德國舍平根藝術基金會駐地項目,德國當代藝術展“精神的對決”
藝術交流項目:策劃主持聊城大學“中德當代藝術交流項目”,完成與德國魏瑪包豪斯大學、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合作的藝術實踐教學、學術交流研討、當代藝術展覽等活動
張彬畢業于油畫專業,對于紙本的探索始于讀碩期間。
畫布在用油畫材料進行繪制之前,需要一遍又一遍涂上底料,一是防止顏料接觸空氣產生氧化,二是防止顏料中的油性成分對畫布的侵蝕,因此畫布與油畫顏料之間是彼此隔絕的,顏料以什么樣的筆觸畫到布上,就會以什么樣的姿態保留在畫布表面。但中國畫不同,筆墨一旦接觸宣紙,便是水、墨、筆之間的共舞,混合著創作者的氣脈,彼此交融,張彬深深為之著迷。
國畫系列延續了油畫作品《找尋心中的隱秘花園》系列的創作主題,仍然是對人類記憶中原始花園的追尋,但材料的不同使其產生了不同的意蘊。顏料在紙面上借著水的流動蔓延開來,滲入宣紙,擴散成各色氣囊,里面包裹著的人形或抽象色團仿佛蝶的幼蟲沉睡在繭中,也正如塵世中沒有醒來的人。
與油畫作品相比,《此時此刻,讓我們共同追憶生命中的美好》系列創作中人物比重逐漸減弱,人物的色彩越發與背景融為一體,以至藏身于色團,構建了一種人類退隱,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意象,也是對桃花源主題的進一步深化與回應。
記者 于新貴 整理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