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挑水胡同:滋養臨清六百年繁盛

              來源:聊城晚報  2022-11-20 16:53:01
              A+A-
              分享

              hutong-1.jpg

              臨清挑水胡同現狀

              文/圖 本報記者 陳金路

              “賣甜水來,清涼的甜水……”過去,挑水夫的吆喝聲在臨清大街小巷回響,讓這座城市生機無限。

              “這種吆喝聲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聽不到了,就連挑水胡同,也很少有人知曉。”11月14日,臨清胡同游發起人劉英順感慨地說。

              臨清有兩條挑水胡同

              如今,無論你住10樓還是20樓,只要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流出來。很多年輕人難以想象,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吃水需要用獨輪車從遠處拉,甚至用肩挑。自己不能挑水的,就花錢雇挑水夫,以保障生活用水需求。

              佝僂著腰、弓著背,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挨家挨戶送水,賺取苦力錢,這是臨清挑水夫的真實寫照。

              臨清中洲古城,曾有兩條挑水胡同,因居民多為挑水夫而得名。兩條挑水胡同均形成于明代,一條在吉士口南鄰,另一條在南灣。坐落在南灣的挑水胡同,在剪子股北、老虎宅西,與十七街相鄰。吉士口南鄰的挑水胡同是一條東西走向的死胡同,西通后關街,長約30米,不足2米寬。歷史上這條胡同是活胡同,東至閘河,西連后關街,1958年,臨清城市建設過程中拆除部分胡同,遂成為現在的死胡同。

              吉士口南鄰的挑水胡同里,兩側都是紅磚瓦房。在殘缺不全的青磚墻上,似乎能找到挑水胡同的歷史痕跡。胡同東首向南拐10余米,有一個面朝北的紅色大門,再往東拐,就是一段雜草叢生的胡同。“這里很長時間沒來過人了。”劉英順說,坐落在南灣的挑水胡同與這條胡同大同小異,人跡罕至。

              hutong-2.jpg 

              劉英順介紹挑水胡同的老磚墻

              挑水夫送去“全城甜”

              沒有自來水、純凈水,臨清人吃的不是井水,就是河水。

              “臨清是一座商業城市,一些富戶商家沒時間、也不愿出力去挑水吃,于是,就雇人挑水。因此,促生了一個以挑水、賣水為營生的職業——挑水夫。”劉英順說,無論春夏秋冬,還是刮風下雨,挑水夫都穿梭于臨清的大街小巷,為家家戶戶送去甘甜的水。

              當年,臨清古城四周環水,人們日常用的多為河水,也有居民吃井水。因為挑河水要過大堤、下河灘,所以河水的價格相對貴一點。從味覺上說,河水比井水要好一些。河水被稱為甜水,稍微富足的家庭都會買河水沏茶、做飯,而家境不太好的人家,只好吃胡同附近的井水。老臨清人有沏茶待客的風俗,沏了茶后,多會特意說一句:“這是河水沏的!”

              挑水夫每天靠車拉肩扛,將河水或井水送到居民家中,挑水的工具有小扁擔、木水桶和手推車。獨輪手推車兩側的大木桶容量比較大,桶上留一個灌水口、桶下留一個倒水用的小孔。賣水時,將大木桶下邊的木塞拔出,將水放入水桶內。挑水夫的水桶也很特別,為了防止灌水時水滿溢出,每個水桶的提把處都拴有一根繩子,繩的另一端系一塊小木板,當桶里的水盛滿時,小木板就會漂浮在水面上,防止水濺出。放滿水后,便用扁擔將水桶挑進主顧的院中,挑水的扁擔很短,不用伸開兩臂就能抓住桶梁和掛鉤,倒水時也不用卸桶,左右兩邊輪換著將水倒入缸內。當時臨清市民每家每戶都有大水缸,用來存水。講究點的住戶會在挑回來的河水或井水中放一塊明礬,經沉淀后,煮開再飲用。

              買水的既有散戶也有老主顧。散戶一般是聽到賣水的吆喝聲,花一個制錢或者二分錢買一挑水(當時的二分錢,相當于半個雞蛋的價值)。老主顧的消費模式像是現在的預付式消費,先買一把水牌子,挑水夫每倒一挑水就收回一個水牌子,名為“數水牌子”。挑水夫每天在固定時間給用水戶送水,或根據用水戶的要求,挑水夫隨叫隨到。

              挑水衍生出添水風俗

              “我在10歲左右開始學挑水,先挑小水桶,十五六歲時就可以挑大水桶了。挑水走平道需要掌握前后水桶平衡,最難的是上坡和過門檻,要先揚起前面的水桶,等上了坡或邁過門檻后再翹起后邊的水桶,這樣過得穩不灑水。若掌握不住平衡,就會‘撂挑子’,將水桶摔在地上。”臨清挑水胡同的一位老先生告訴記者,挑水可謂是“搖搖晃晃鐵木筲,水濺胡同人雜嘈。汩汩清泉擔入戶,世上辛苦兩肩挑”。

              寒冷的冬天,河邊或井口的凍冰有一尺厚,為了防滑,人們會撒些土或煤渣子在冰上。即使這樣,挑水時仍要格外小心。那個時節,石板路上常有一行行的淋水印或冰凌子。

              老年間,臨清古城里有很多茶館,多數茶館自己備有水車和挑水伙計。臨清的茶館,不僅賣茶水,還賣白開水,周圍商鋪居民會到茶館買白開水。茶館多與挑水夫有聯系,如果誰家需要水,只要跟茶館打聲招呼,不一會兒挑水夫就會把水送來。過去,臨清還有提著保暖水壺和水碗沿街叫賣白開水的,他們游走于商業繁華的街巷、橋上(集市)、碼頭。在茶館消費不起的人們或者有急事的販夫走卒,多會在街邊買一碗白開水,既解渴,又便宜,還方便。臨清還有一句俏皮話叫做“大碗白開水——抹嘴走人”。

              舊時,臨清有一個風俗,大年初二添水缸,后來演變成為每月初二添水缸。添水缸,就是往水缸內加水。為什么要在初二這一天添水?傳說大年初二是財神爺的誕生日,又因為水預示著財,初二這天,挑水夫的生意都比較好。挑水夫進門一般會說“財來了”,東家會接一句“同發,同發!大吉大利!”這一天,東家付的水費也會比平時高一些。

              “風雨無阻六百年,滋養著千家萬戶,讓臨清這座城市‘枝繁葉茂’,成為大運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兩條挑水胡同的挑水夫功不可沒。”劉英順說。

              【編輯:任玉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