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本報記者 苑莘
“可食可補可藥周身是寶,無葉無花無果自身結實。”這是吳廣珍家門口的“微型智能車間”外貼的對聯。
與那些動輒十多米高的工業加工車間相比,這個“車間”算得上是微型,四四方方,看上去猶如集裝箱。5月17日下午,記者在莘縣徐莊鎮中學北鄰、吳廣珍家的庭院門口見到了這個“微型車間”。長13.7米、寬2.8米、高3米的“微型車間”,與門前的空間比起來,顯得格外“袖珍”。
別看“車間”個頭不大,但水、電、監控等各項硬件設施齊全。在“廠長”——57歲的吳廣珍的帶領下,記者進入了“車間”內部。在“車間”大門和二門之間是一間很小的房屋,里面擺放著多件電子設備。設備上顯示著“車間”內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各項數據,這些參數都可以通過5G設備在智能手機上實時顯示、遠程調控。用吳廣珍的話說,“車間”的生產環節已基本實現智能化、自動化。
“車間”雖小,卻是100級的無菌環境。按照吳廣珍的要求,大家穿上無菌服、鞋套,戴上手套,進入生產“車間”。只見3排高高的架子上整齊碼放著菌包,上面已經長出了金黃色的金耳菌。這一個個外形似倒扣的金碗、表面布滿褶皺的就是“智能車間”的產品:金耳菌。
眼下正是金耳菌采摘的時節,每個菌包上多則兩朵,少則一朵,每朵金耳菌重半斤左右。在這個標準“車間”內可以擺放3168個菌包,借助智能化設備可實現周年化生產,“一個月就能收一茬,一茬就能掙兩萬元。”吳廣珍說。
吳廣珍向記者詳細介紹了“車間”內的光照強度、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這些指標通過“車間”內安裝的各種傳感器實時監測,可通過空調、加濕器等設備進行調整。借助空氣和水的過濾,配合無菌環境,這種可以生食的金耳菌掰下來就可以直接吃。
“金耳菌主要銷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檔餐飲店,現在市場價格每公斤四十多元錢,這一朵菌就能賣十多元錢。”吳廣珍是在4年前摸索總結出的金耳菌人工養殖技術,但由于金耳菌知名度不高,很多人沒聽說過,所以推廣起來有些難度。
金耳菌經濟價值高,但養殖條件苛刻。為了把產業引入家鄉,早年間曾在莘縣推廣銀耳、雙孢菇等食用菌品種的吳廣珍,決定研發智能生產車間。在和智能化控制企業合作后,吳廣珍設計了這種以聚氨酯板為墻面,內有各種自動化智能設備的“智能車間”。在“車間”外,打開手機軟件,連接“車間”控制端,只需輕輕一點,即可調整“車間”內的光照強度、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
在這些智能化設備的加持下,吳廣珍的金耳菌生產除了菌包的碼放和采摘,已基本上不需要人力。他的標準化“車間”占地只需38平方米,尺寸可根據情況調整,拆裝方便,只需幾天時間就可以建成使用。“智能車間”得到了徐莊鎮政府的認可,該鎮計劃在多個村莊的閑置宅基地上推廣,在閑置土地建成更多可產“金疙瘩”的“智能車間”。
2023-04-06 09:24:33
2023-04-03 16:30:09
2023-04-03 15:57:0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