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郭洪廣)1月6日,在高唐縣固河鎮李集村蔬菜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忙著采摘、分揀、裝箱,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西紅柿上市一個多月,已經銷售5萬多公斤了。”正在采摘西紅柿的種植大戶李延釗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今年48歲的李延釗此前長年在外打拼,修過路,開過工程機械車,打過各種零工。2013年,他響應政府的號召,回鄉創業,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先后流轉40畝土地,建起8座蔬菜大棚種植西紅柿。“西紅柿到春節就采摘完了,一座棚的產量大約1.5萬公斤,能賺4萬多元,春節后再套種一茬豆角,每座棚還能多收入1萬多元,8座大棚純收入40多萬元不成問題。”談起大棚西紅柿的收成,李延釗信心滿滿地說。
李集村過去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農民收入較低。2019年,村黨支部帶領群眾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有序規范引導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大棚西紅柿種植。“通過幾年的發展壯大,我們村的大棚從當初的10多座發展到現在的112座,年產量160多萬公斤,產值近500萬元,產品銷往河北、天津、東北等地,走出了一條向土地要效益、靠土地脫貧致富的典型路子。”李集村黨支部書記李桂才說。
以質量樹口碑,打造品牌化銷售模式,為種植戶帶來更多收益,不僅帶動了農戶增產增收,還為村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不用出遠門,我每天在棚里做工8個小時就可以掙80元錢,有時候能掙到100元……”大棚里,幾位婦女正有說有笑地采摘西紅柿。“這兩年受疫情影響,我沒有外出打工,沒想到在家門口就有活干、有錢掙。”脫貧戶李鳳婷說。
讓“菜籃子”鼓起農民“錢袋子”,用大棚“金鑰匙”打開百姓“致富門”。像李延釗一樣,固河鎮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設施蔬菜生產,走上了四季增收的致富路。昔日靠“曬日頭、坐炕頭”過冬的農民,如今在增收路上各顯神通,把農閑時節“鬧”了個紅紅火火。近年來,固河鎮依靠區位優勢和特點,初步形成了李集、南閆大棚蔬菜,崔堂有機菜花,鞏莊特色蔬菜等三大生產基地,截至目前,該鎮蔬菜種植面積8000余畝,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
新年新氣象,該鎮借助綠色蔬菜產業,精準施策,努力使農民變得更富,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2023-04-06 09:24:33
2023-04-03 16:30:09
2023-04-03 15:57:09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