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四十多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廣大農村也在這一歷史洪流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冠縣蘭沃鄉大曲村就是其中之一。富裕后的當地群眾寫信給黨中央報喜。1982年1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做一個社會主義中國的農民是多么自豪》為題刊發了這封信,大曲村成為山東省向黨中央報喜的第一村。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發展的腳步不舍晝夜。日前,記者再訪大曲村,聽新時代的發展故事,看新時代的巨大變化,感悟村民的共同心聲——做一個新時代的中國農民更自豪!
做一個新時代的中國農民更自豪
——冠縣蘭沃鄉大曲村紀事
■ 文/圖 本報記者 朱海波
1月17日,天朗氣清,陽光和煦。冠縣蘭沃鄉大曲村原村黨支部最西邊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滿頭白發的趙保法老人久久凝望,不愿離去。
村民趙保法介紹當年寫信的情形
四十年前,就是在這里,他和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汝堯耗時幾個晚上,數易其稿,用飽蘸深情的筆,代表全村群眾給黨中央寫信,匯報黨的富民政策給大曲村帶來的巨變,表達群眾喜悅的心情和富而思進的強烈愿望。1982年1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做一個社會主義中國的農民是多么自豪》為題刊發了這封信。寫信時,趙保法28歲,張汝堯39歲;今年,趙保法年過花甲,而張汝堯已經作古。
從趙保法記事起,最深的記憶就是貧窮和饑餓。“過年時上供,有幾戶窮得連肉都買不起,就幾家湊錢買一小塊,上完供后再分開,給老人和孩子嘗嘗。”他說。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大曲村“夏天一地金,秋天一地銀”,群眾過上了好日子,而今天的發展變化,已非四十年前所能想到的。
老故事恍若昨日,新故事就在眼前,趙保法頗為感慨——做一個新時代的中國農民更自豪!
村北大棚里,村民王桂環穿著單衣,一邊疏花,一邊進行人工授粉。大棚溫度要保持在22攝氏度左右,冷了花不開,熱了花易落,通過排風口調節溫度的技巧,她已掌握得爐火純青。
王桂環在人工授粉
與別處的大棚七零八落、高矮不一、大小各異不同,這里的700多座油桃大棚由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統一規劃、建設,長度、寬度、高度、墻體厚度完全一樣,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2006年第一批建成時,需要動員群眾承包,2009年第三批建成時,440多戶村民“爭搶”200多座大棚,有沒“搶”到的當場就哭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短短兩年,油桃樹成了村里的“搖錢樹”、油桃大棚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每年1000多萬元裝進全村人的腰包里,這可不是虛的。”村民趙可橋告訴記者。
油桃上市時,前期是賣方市場,一周后就轉為買方市場,價格相差一倍。為了讓窗口期變成黃金期,村民對大棚關懷備至。“我們這里的油桃可享福了,當別處的大棚蓋草苫子,它們蓋棉被;當別處也蓋上棉被,它們穿上了絲棉。”村民張海訓說。張海訓承包了4座大棚,他在一座大棚入口擋上塑料布,在另一座大棚入口安了3層門簾,為的就是不讓開門時鉆進來的冷空氣刺激油桃花。護好了樹就是守住了“錢袋子”,大曲村的油桃每年清明節后會準時上市,天南海北的商販來到這里,無論買的賣的,人人笑意盈盈。
張海訓的油桃大棚穿上絲棉
與別的村青壯年外出打工不同,大曲村的青壯年都爭相回村。油桃產業讓村民解放了思想、開闊了眼界,這個村既有“坐商”,也有“行商”。村民張亮長期在濟南從事水果批發生意,帶動了村里10余家村民致富;村民趙可法從事汽車運輸,僅2021年春節前后一個月就掙了30多萬元。
大棚按標準建,村子更是整齊劃一,每戶4分9厘地的宅基分毫不差,兩縱五橫的棋盤大街筆挺通透,房屋全按一個規制建,連下水道多深多寬、花壇多高多長都有統一標準。從2000年到2006年,村里700多處房屋翻蓋了一遍,才有了現在的“標準化村莊”。
村民說,以前農村有“三難”——動宅子、調地、計劃生育。60多歲的村支書趙吉朝說:“難不難就看你是不是真給群眾辦事,一個人只有一雙眼,全村老少爺們有2000多雙眼,凈想沾光,逃不過群眾的眼,凡事自己站在坑里,讓群眾站高處,事就好辦。”
依靠每年近40萬元的大棚承包費收入,大曲村美起來、靚起來、富起來。自2017年起,每年10多萬元的黃灌費、環衛費、平安保險費等全部由集體承擔,大曲村群眾過上“零負擔”的日子。倉稟實而知禮節,每年下雪后,“各人先掃門前雪”已成村民的自覺,誰家家門口沒掃,會覺得臊得慌。每到下雪,大家習慣先掃胡同和大街,再掃自家院子。
近幾年,“平清種增改”、“三資”清理、土地托管,各項任務接二連三,但在大曲村,卻似乎不那么重,因為這個村走在了任務的前頭。不過,村干部卻沒閑著,村民趙可橋說,“我們村的村干部都是‘脫產干部’,家里的事顧不上,村里的活忙不完。”他的話在鄉經管站站長路子寧那里得到驗證,“大曲村一個月處理的賬目比有的村一年都多,這些人給群眾干事不惜力氣。”
一個月前,村民趙吉安的兒子結婚,女方家是臨沂的,結婚當日,女方的親友來了滿滿一大客車,因為他們從電視上見過大曲村,都想親眼看看。去年,村內一女孩嫁到莘縣,在婚禮上,播放的是大曲村的村容村貌風景片,這讓送女方出嫁的趙吉朝久久難忘。
大曲村村北通往大棚的橋邊,一棵栽于上世紀70年代的白楊樹昂首向天、挺拔聳立。前幾年,有人花高價想買走它,趙吉朝沒舍得賣,他說:“這棵樹見證了大曲村40年的發展,它還要見證后40年的發展呢。”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