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天偉 本報通訊員 杜漢書
悠悠運河,流淌千年。歷經輝煌與沉寂,如今的京杭運河陽谷七級段,又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滄桑的運河河道、古老的七級碼頭、斑駁的青石板路,仿佛都在訴說著當年“金七級”的輝煌。面對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七級鎮將運河文化保護開發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依托豐富的文化、生態、產業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量體裁衣,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4月22日,記者來到這里,一覽這座運河古鎮的靚麗新姿。
往昔勝景從記憶中走來
算盤、斗柜、簍子、針線筐、織布梭子……在七級鎮運河東岸兩條古街交會處,有一座鄉村記憶博物館,館內一件件充滿年代感的老物件講述著光陰的故事。
“這些老物件,有些是鎮里征集的,有些是群眾捐贈的。”七級鎮副鎮長王寧告訴記者,每逢節假日,附近一些學校的學生就到這里研學旅游,孩子們對這些老物件充滿好奇。
除了鄉村記憶博物館,在這處路口,還建有七級百貨部、“一碑擔兩間”茶館、人民公社食堂等,向旅客展示著古鎮當年的風貌。
明清時期,七級成為運河沿線名噪一時的漕糧集散地,陽谷、東阿、莘縣、肥城和平陰都曾在這里設糧倉進行漕糧轉運。因為上繳的漕糧主要是高粱、麥子、玉米,成熟后都是金黃色的,故七級享有“金七級”的美譽。但隨著晚清運河漕運被廢止,七級隨之陷入蕭條,運河碼頭也因附近居民侵河填土蓋房,被深埋地下。直到2011年,南水北調工程借用古運河河道,清挖河道時七級碼頭遺址才由省考古所發掘出土。
沿七級碼頭拾級而上,是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古街。七級鎮黨委書記閆冬介紹,古街因運河漕運而興盛,大隅首、小隅首和西街街道格局至今仍保持原樣,特別是西街匯集了清末、民國、新中國成立后多個歷史時期的建筑,是陽谷運河三鎮古街中保存最為完好的。
為重現運河沿岸風情,從2019年起,七級鎮對古碼頭、古街區啟動保護性修復,對七級百貨部、翟家祠堂門屋、明代狄家藥鋪、供銷社等建筑實行現狀整修,對翟家祠堂東廂房、翟家祠堂正房、“一碑擔兩間”茶館等6處建筑實行重點修復。修復過程中,該鎮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盡量保留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加固殘損構件、補砌坍塌部位,使其具備接待游客的條件。
沉沙池邊建立生態果園
對地處沉沙池區的七級鎮來說,要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觀光旅游,治沙是一道必答題。
迎著燦爛的陽光,在3號沉沙池附近一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梨園里,滿樹梨花競相綻放。作為七級鎮三里村“人才引進”項目的第一批能人,趙玉芹正對果枝進行修剪、牽拉。趙玉芹是萊陽人,2016年和丈夫一起來到七級,在沉沙池里建起了一個占地200畝的梨園。在夫妻二人的精心照料下,梨園連年豐收,去年收入10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也有了顯著增長,這是三里村探索出的黨建引領、群眾參與、共建共享的發展路子,實現了黨建與村集體經濟有效結合、齊頭并進的局面。
經過多年治沙植樹,如今,在七級鎮沉沙池道路兩旁,3000多畝楊樹、梨樹、桃樹等樹木已是一片綠意蔥蘢,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而每到春季,雪白的梨花,粉紅的桃花,構成一片花的海洋,吸引許多游客前來游玩。
除了植樹造林,通過深入調研論證,七級鎮還探索沉沙池區泥沙高地覆淤還耕技術,把沉沙池區清淤堆積的泥沙平整成高地,達到設計高程后,再覆蓋原狀土,配套水利基礎設施,還耕于民。通過這一方式,全鎮沉沙池區還耕面積6000多畝,既減少了泥沙大量推進帶來的環境影響,又改善了群眾耕地條件,增加了沉沙池區群眾收入。
不僅在沉沙池邊,在全鎮各個村居,七級鎮深入開展環境治理,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戰役,鎮域面貌持續改善。進一步改善了鄉村振興面貌,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河道內碧水潺潺、魚翔淺底,村路旁綠蔭如蓋、花香彌漫。如今的七級鎮,成了綠色宜居的“天然氧吧”。
突出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稟賦,成為七級鎮發展文化旅游的最大底氣。閆冬告訴記者,目前,七級鎮正實施特色運河古鎮品質提升工程,以鎮區古街為中心,以沉沙池區為重點,進一步完善道路、給排水、污水垃圾處理、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加快實施生態綠化、門店提升、古街改造提升等,努力把七級鎮打造成鄉村振興示范片區。
蔬菜產業長成富民支柱
行走在七級鎮的鄉間道路上,隨處可見一排排臥龍般的白色塑料大棚,一眼望不到頭。
這個耕地面積7萬多畝的鎮子,僅蔬菜播種面積就有4萬多畝,復種指數達8萬畝,從事蔬菜種植產業的農戶9958戶,占全鎮總農戶的80%,七級鎮也被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七級鎮群眾有種植油菜、菠菜、芹菜等綠葉蔬菜的傳統,近幾年,該鎮立足“打優勢牌、唱地方戲、走特色路”的思路,推動蔬菜品種與種植模式提檔升級,過去“唱主角”的小拱棚已經被各種大拱棚、冬暖式大棚和高標準溫室所代替。
而通過實施全鎮蔬菜大棚水肥一體化全覆蓋工程、小農水工程,全鎮3.5萬畝蔬菜初步達到智能灌溉條件,蔬菜產量和品質顯著提升。
在鄭莊村村東一座大拱棚里,菜農翟瑞新正帶著兩名短工收割菠菜。這座占地1.6畝的大棚,被整齊分成四畦,中間種菠菜,兩邊種芹菜。“菠菜成熟后,光靠自家人收不過來,經常要雇短工幫忙。”翟瑞新指著眼前翠綠的蔬菜笑容滿面:“像這樣一座棚,一年下來能純賺30000多元。”
“他家有好幾座棚,一年就能賺十多萬元,好幾年前就在聊城城區全款買了樓。”見記者前來采訪,旁邊的短工笑著插話。
全鎮這么多蔬菜大棚,銷路怎么解決?記者腦中的疑問很快有了答案。沿韋鋪路一路向東行駛,不到3公里的路程,路兩旁就有11個蔬菜收購點。韋鋪士勇蔬菜收割點負責人孫士勇告訴記者,收購點每天運出蔬菜一兩萬公斤,主要銷往北京、吉林等地。
群眾種菜致富,政府搞好服務。為扶持本地蔬菜產業發展,七級鎮指導轄區49個村全部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領群眾抱團闖市場。建立完善收購點、冷藏庫、加工車間等產業配套設施,提高蔬菜深加工水平,為群眾提供產、加、銷一條龍服務。同時,配備村級專職農產品質量監管員,配齊檢測設備、遠程監控系統等,并建立嚴格的檢測制度和程序,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目前,全鎮共有蔬菜合作社243個,“三品”認證綠色產品總數7個,七級蔬菜的“名頭”越來越響亮。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