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聊城政情 >

              記者蹲點行動丨“吃虧書記”探路

              來源:聊城日報  2022-05-13 08:45:10
              A+A-
              分享

                ■本報記者 李政哲

                5月5日,陽光明媚。初夏的金堤河北岸郁郁蔥蔥,陽谷縣李臺鎮王申樓村主干道兩側綠油油的麥苗已沒過膝蓋,風吹麥浪,田園如畫。

                路南,農技人員正操控無人機進行飛防:路北,村民合上電閘,地頭的“水龍”吐出清水涌向田間……看著百畝試驗田豐收在望,52歲的村民王玉懷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吃虧書記“探路”(分離圖)3(2670586)-20220513080242.jpg

                “你看這些小麥長勢多好,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給我們這些種植大戶都配了技術顧問,我現在也會科學育苗了。”王玉懷說。

                王玉懷以前在企業上班,一個月能有6000多元收入,小日子原本過得很滋潤。但是,村里“吃虧書記”積極擔當作為,讓他看到了更好的發展前景,于是王玉懷毅然辭去工作返鄉。如今,他成了村里的種植大戶,還光榮地成為一名預備黨員。

                “吃虧書記”是誰?“是我們村黨支部書記王全龍。”王玉懷掰著手指說,辦合作社他出錢帶頭,村民入股他兜底,田里排灌管網是他研發并掏錢裝的,村里電商是他推動的,最后分紅卻沒有他的事,這不是吃虧嗎?

                王申樓村有耕地1117畝、1000多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立之初,需要募集股份,不少村民都持反對意見。“這還沒見有東西呢,就開始入股,賠了算誰的???”“流轉土地沒問題,但這農產品加工能賺錢嗎?”王全龍也考慮到了這些,于是自掏腰包拿出30萬元,為入股村民兜底保障收益,村民僅參與分紅,不承擔風險。“當干部就應該能吃虧。”在王全龍帶動下,有60戶村民響應,并按照每股5000元的標準集齊了30萬元。

                2021年,王申樓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成立,按照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300余畝,大部分種植小麥,并套種200畝辣椒,剩下幾畝地種植黃豆,育苗、技術、銷售均由專業公司來管理。

                第一年試種,辣椒畝產值達到了6000元。那么,僅有幾畝地的黃豆怎樣才能帶動村民增收呢?帶著疑問,記者走進合作社的生產車間。由村集體閑置房屋改造的車間里干凈整潔,設備、陶壇、配料等物資一應俱全。51歲的村民白桂平正忙活著。見有人來,白桂平從玻璃瓶里舀了一小勺醬豆遞了過來,熱情地說:“嘗嘗,我們村里的特色——純天然醬豆!”

              吃虧書記“探路”(分離圖)1(2670590)-20220513080257.jpg

                記者發現,勺子中的醬豆呈棕褐色,鮮艷有光澤,入口咸鮮,微麻香辣。“這是我們村的老手藝了。”白桂平介紹,王樓申村古法麻葉釀制醬豆的傳統手藝代代相傳,已有520多年歷史。王全龍將其納入合作社深加工項目,并注冊了“王家巧嫂”商標。

                “我平時就在這里上班,一個月能掙三四千塊錢。”白桂平說,三伏天是腌制醬豆的最佳時間。待立秋后,將原料裝壇,用泥巴密封,經過120天曬壇和發酵,醬豆就做成了。目前,合作社有陶壇50個。

                “流轉土地有錢賺,在合作社打工有工資,我們領了‘雙薪’。”白桂平高興地說,像她這樣在合作社打工的還有30多人。

                張瑞麗也是其中之一。她年輕,思想也活絡,經常刷抖音、看快手,便有了通過直播銷售醬豆的想法。“放手做,賠了算我的!”在王全龍的鼓勵下,張瑞麗開始了大膽嘗試。

                “剛開始做沒什么經驗,效果也不好。”張瑞麗說,后來發現,通過抖音附近推薦功能獲取訂單,銷量還不錯。特別是春節前后,一天能賣200—300箱,供不應求。于是,她便喊著村里的幾個小媳婦一起做推廣。2021年,合作社生產了5萬公斤醬豆,通過線上和線下銷售,實現凈利潤20萬元。

              吃虧書記“探路”(分離圖)4(2670592)-20220513083305.jpg

                如今,張瑞麗已經成了合作社的銷售主管。“今年我們計劃擴大規模,增加100個陶壇,爭取讓村里更多的人都參與進來。”張瑞麗說。

                今年,王申樓村享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村里“村頭荒”、邊角地上種滿了經濟苗木:村中的6處坑塘也褪去了渾濁舊色,變成了碧波清流:健身步道、健身廣場的投入使用,讓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節節攀升。

                “村集體有收入了,村民腰包鼓了,村里也變了樣,全村人的心也越來越齊,證明全龍探的這條路走對了!”村里70多歲的老黨員王全正說,大家會跟著王全龍走好接下來的路。

              【編輯:李太斗】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