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聊城政情 >

              點亮牧區孩子夢想——記聊城援青教師王現忠

              來源:聊城日報  2022-05-16 09:41:06
              A+A-
              分享

              本報記者 王培源 通訊員 姚斌 姜燦

              “要讓偏遠牧區的孩子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孩子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王現忠帶著這個使命,從聊城來到青海省剛察縣民族中學。

              現年49歲的王現忠,是聊城第一中學的正高級教師、政教處主任、山東省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優秀輔導員、聊城市教學能手。

              2021年1月,學校接上級通知,需派遣一名中層干部援青,王現忠毅然報了名。

              剛察海拔3300米,一年有9個月供暖期,而聊城極寒氣溫最多也不過零下10℃,來到這里對王現忠而言,的確是個挑戰。

              在剛察,每當被高原反應折磨得夜不能寐時,王現忠頭腦里總是反復播放著這樣的拷問:援青為了什么?在青能干什么?離青能留下什么?

              為改變當地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王現忠引進了聊城一中的教學理念——“以學定教”,確立“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勤反饋、強糾正”的教學策略,并舉行示范課現場教學觀摩活動,促進教師間互相交流學習。

              教學評價是學校的辦學指揮棒。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王現忠借鑒聊城一中的系列評價辦法,結合民族中學實際情況,起草了《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教師職稱晉升辦法》等規章制度。

              教育的根本是教書育人。解決了理念和制度問題,王現忠開始思考,如何在這個少數民族學生過半的學校更好開展立德樹人工作?他結合學校已有教育、教學思路,注入聊城一中的管理經驗,幫助學校建立了教學工作新思路、新模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王現忠的倡議下,剛察民族中學開展了師徒結對幫扶活動,援青教師每人至少帶一名“徒弟”,通過基本功大賽、公開課、同課異構、師徒交流等方式培養年輕教師。經過一年多的培養,這些年輕教師紛紛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青年骨干教師、中堅力量。

              他牽頭成立王現忠名師工作室,把來自各地的援青教師聚攏到這里,明確援青教師的工作任務,即每人每學期要做到“六個一”:上好一次示范課,帶好一名“徒弟”,教好一門學科,開展好一場專題講座,參與好一項愛心幫扶活動,寫好一篇援青工作總結。

              2022年春天,青海湖的風悠悠拂過,看著越來越充滿活力的剛察民族中學,王現忠的笑容浮現在黝黑發皺的臉龐上。但誰又知道,這背后包含了多少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一次,王現忠給全校師生上示范課,在做慣性演示實驗時,因說話較多,他的手一直在發抖。以往在平原一個很簡單的實驗,在這里連續做了多次都沒成功,一時間,他的額頭掛滿汗珠。

              前排學生何文濤發現情況不對,趕忙搬來椅子讓他坐下,含著淚說:“老師,這是高原反應,你休息一下,我來替你做……”

              王現忠所教的班里,有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的學生,是民族大融合的班級。在支教的歲月里,師生之間深厚的情感在彼此內心積淀著……

              班上有位叫穆沙的學生,一直沉默寡言。經了解,王現忠知道了穆沙的家庭狀況。原來,穆沙的媽媽是植物人,父親因患有腰椎病而殘疾,導致穆沙自卑心較重。

              得知此事,王現忠買了一些日用品和學習用品,到穆沙家走訪。在家訪過程中,穆沙的父親對他從防范到信任,直到感謝。臨走,王現忠悄悄地留給穆沙父親1000元現金。為幫助穆沙走出自卑,他課上課下一直關注著穆沙,從學習到生活,事無巨細,直到穆沙學習成績一天天提高,自信的笑容重新回歸天真的面龐。

              采水城之甘霖,潤藏城之教育。援青以來,王現忠等援青教師一邊為高原莘莘學子傳道授業解惑,一邊用實際行動牽手后援團隊捐資助學,在內地與高原、老師與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跨越千里的友誼橋。

              【編輯:宋春芳】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