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金彥 本報通訊員 常帥 楊兆雪
茌平“百強現象”,是實實在在的高質量發展成果,是實實在在的高分民生答卷。
發展成色如何,群眾最有發言權。日前,我市2022年上半年群眾反映問題整改情況調查結果公布,茌平區排名全市第一。而在2021年全省群眾滿意度調查中,茌平區同樣排名全市第一。
發展為了誰?茌平區給出答案:發展為了人民。
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一切。只有聚焦人民群眾的所愿所望,努力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真誠支持。在茌平,街頭巷尾的點滴變化、解決民生問題的體制機制,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了更具象的表達,也讓“百強現象”有了更溫暖的載體。
管理有溫度 城市更亮麗
每天早晨,家住茌平城區翡翠龍城的張秀華都要去茌中河帶狀公園“打卡”。“這里環境很好,我常來散步,鍛煉身體。”7月25日,60歲的張秀華說。
位于茌中河西岸的這處公園,南起建設路,北至匯鑫路,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公園內綠草如茵,大片大片的歐石竹開出紫色的花朵,白蠟樹、雪松等樹木高低錯落,還有步道、坐凳、景觀小品等。
這處公園曾是一片臟亂差的小樹林,垃圾遍地、蚊蠅亂飛。茌平區綜合行政執法局二級主辦張宏偉介紹,經過改造提升,該區域成為居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輻射馨祥花園、水榭明珠等多個居民小區,覆蓋人口1萬多人。
為提升人居環境,茌平區啟動實施城區綠化景觀提升工程,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該區今年共改造提升8處“口袋公園”,對迎賓大道、建設路、民生路、棗鄉街、振興路等多條道路及高速口實施綠化提升,選取46處街頭邊角地、廢棄地,通過增植歐洲月季花、歐石竹、牽?;?,鋪設草坪等方式,打造城區綠化景觀亮點,構建“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生態格局。
最近,不少市民發現,茌平的道路變得越來越寬闊、越來越平整、越來越通暢。這得益于茌平區對城市道路交通及配套設施體系的持續優化,以及對市容環境和秩序的不斷規范。今年以來,該區實施順河街、文化路、中心街、信發路4條道路雨污分流及道路改造工程,對商業街進行改造擴寬,暢通主次路網地上地下“微循環”。截至目前,順河街、文化路主路面已竣工通車。
善用人才策 多了“新市民”
“在這里,每月可享受3000元的生活補貼,還能申請20萬元的一次性購房補助,讓我充分感受到人才服務的‘茌平溫度’。”談到來茌工作的原因,山東墩墩食品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李龍俊深有感觸地說。
李龍俊是一名“70后”博士后、食品行業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乳化食品儲藏和冷凍方面的研究,之前就職于浙江一家食品公司。山東墩墩食品有限公司于去年3月投產,生產的堅果棒沒有完全打開國內市場。為搶占市場份額,該公司積極與李龍俊對接合作,將其“挖”到公司,幫助企業研發產品。李龍俊表示:“企業缺技術人才,我有行業經驗,雙方一拍即合。”
“政策+產業”吸引高端人才的同時,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還吸引著海歸學子回鄉創業。2018年底,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周爽選擇回鄉創業,創立周小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年間增開店鋪70余家,全國實體店專柜已有180家左右。“優質的營商環境既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創業平臺,也大大降低了創業風險。”周爽說。
梧桐樹旺,鳳凰來棲。近年來,茌平區錨定“人才強區”目標,加快建設人才聚集高地,先后出臺人才政策“黃金二十條”、“招才引智”工作實施意見,優化人才服務保障,同時以產業引人才、建基地育人才、優環境用人才,推進“引育用”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并以推動全民創業為主線,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全力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
內外兼修,讓茌平這座千年古城熠熠生輝,變成一座幸福之城。2019年以來,茌平區引進各層次、各專業、各領域人才800余人,其中,高層次專家6名,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120名,海外留學人才9名。他們成為茌平的“新市民”,在茌平這塊熱土追逐著夢想,并積極參與到城市建設之中。
同住一座城 共享一個“家”
7月24日,市民韓玲帶著正在上小學的兒子來到振興街道和美鄰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繪本館。“沒想到家門口也有了繪本館。”韓玲欣喜地說,她每周都會帶孩子來閱讀繪本故事、做一些親子互動游戲。
“二樓是免費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暑假還開設了暑期托管班。”負責人王琳介紹道,按照“黨委領導、區域統籌、多方參與、共駐共建”的方式,茌平在復興社區建設占地2400平方米的“和美鄰里社區服務綜合體”,為周邊居民提供公共服務與個性化服務。
城市社區的孩子能夠在家門口享受服務,農村社區的孩子也在農家書屋里盡享暑假福利。在菜屯鎮鳳凰新村農家書屋里,初一學生商瑞雪把這里當成自己的閱讀室和自習室。“我們還計劃開展七點半課堂,請大學生志愿者輔導學生學習!”新村黨委書記黃淑華說。
城鄉社區建好了,誰來管、怎么管?社區服務什么、怎么服務?茌平區創新城市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成立“紅立方”黨群服務中心,組建雙報到黨員志愿服務隊。目前已建成20個“紅立方”居民小區黨群服務站示范點,成功打造家門口的黨建陣地,讓城鄉社區群眾共享優質服務。
茌平堅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努力將發展成果惠及全區居民。近年來,茌平區共實施13個棚戶區改造項目,建設1.2萬多套安置房;新建、改擴建城鄉中小學及幼兒園50余所,有效緩解入學難和“大班額”問題;啟用區人民醫院、中醫院門診樓,實現遠程診療全覆蓋;開通至濟南的城際公交專線,城鄉公交全面取消“綠皮車”,采用新能源汽車,城鄉公交運營線路達到21條……每年民生投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
風拂棗鄉大地,遇見更好未來。茌平正以更加自信的步伐、更加從容的姿態,讓這座千年古城煥發新的魅力!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