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沈欣欣
“以前只有幾畝沙土地,一年下來收入也就1萬元。去年種了1畝桑黃,年收入一下子增長到10萬元。”8月14日,談起自己的致富歷程,臨清市先鋒路街道范爾莊村桑黃種植戶王瑞難掩心中喜悅。
如今,在臨清,越來越多像王瑞一樣的桑黃種植戶,成為桑黃產業鏈上的“掘金者”。桑黃搖身變為農民致富的“金疙瘩”,生動詮釋了“資源變資產”的智慧與創想。
第三屆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上的桑黃展品 ■ 吳建正 攝
8月13日,在臨清清源正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恒溫車間,菌包上生長的一朵朵碩大的桑黃格外引人注目。“桑黃的產業化發展,為群眾帶來了更多致富新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帶動農戶種植桑黃,增加他們的收入,有了群眾基礎,我們就能夠做大做強。”臨清清源正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耿金力介紹,目前,他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實現桑黃種植業規范化發展,從而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秦漢古河道,明清椹果園。”臨清是古黃河流經地,黃河為臨清帶來了豐富的自然寶藏,臨清古桑樹群便是其一。近年來,臨清市依托黃河故道2540畝古桑樹群優質資源的核心競爭力,著力做好桑產業文章,充分發掘“黃河故道古桑樹群”農業文化遺產,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研發系列產品、開展深加工、培樹特色品牌,推動了桑產品全產業鏈發展,為臨清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臨清市把鄉村產業發展的落腳點放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把桑黃產業培育成富民產業。該市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實行基地集中種植和農戶分戶種植桑黃,企業回購、加工和銷售,帶動周邊群眾發展桑黃人工栽培。在此基礎上,探索了桑黃和羊肚菌“雙菌”輪作模式,發展桑黃人工栽培面積1100畝,年銷售收入10億元,帶動3000多戶種植戶增收致富。
臨清市依托黃河故道和古桑種植歷史底蘊,發展了以桑產業為基礎的服務業,打造桑黃種植區、加工區和文化旅游精品區,并發展成為全國最為集中的桑產品加工基地,榮獲“中國桑黃之都”“中國桑黃種植示范縣”稱號,“臨清桑葉茶”“臨清桑黃”成為聞名遐邇的特色品牌。
“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我們將在沿黃河故道鄉鎮規劃建設6個種植基地,基地建成后,年可培植桑黃菌包200萬個,年產桑黃50噸。目前,正在以桑黃產業為主導,創建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臨清市政府三級調研員淳悅忠說。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