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聊城政情 >

              臨清胡同游丨老郎胡同:老郎廟里供皇帝 梨園行中拜老郎

              來源:聊城日報  2022-08-26 09:26:53
              A+A-
              分享

                文/圖 本報記者 于新貴

                老郎胡同是一條很有意思的街巷,在眾多的老胡同中,它是唯一一條與梨園行有密切關系的街巷。老郎胡同里原本有一座廟,廟里供奉著一尊白面書生形象的老郎神。梨園行的從業者,都會到這里燃香叩拜?! ?/p>

              老郎胡同  老郎廟里供皇帝  梨園行中拜(2959919)-20220826090741.jpg

                “寧舍十畝地,不舍一出戲”,臨清人對戲曲有深到骨子里的癡迷。明清時期的臨清,“五方走集,四民雜處,商賈輻輳,仕女嬉游,故戶列珠磯,家陳歌舞,飲食宴樂,極耳目之歡”。興盛一時的臨清亂彈,以及徽班進京留給臨清的京劇唱腔,滋養著這座城市。笙簧,是這座運河商業城市高亢嘹亮的腔調。

                來歷:梨園行的祖師爺

                老郎胡同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西有行宮廟胡同,東有琵琶巷,長百余米,因為有一座老郎廟而得名。

                白面書生模樣的老郎神是這座廟的主人,老郎神是梨園行的祖師爺,享受著梨園行的香火。

                有一種說法,老郎神原本是一位皇帝,就是不惜荒廢朝政也要耽玩戲曲的唐明皇李隆基。相傳,他在后宮禁苑中,挑選戲曲藝人與宮女一起排練戲曲,興致來了,還要親自唱戲。李隆基為戲曲藝人設立梨園,所以,后世便把戲曲界稱為“梨園行”,戲曲演員則被稱為“梨園弟子”。

                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個兒子,他在梨園給演員排練時,常對大伙兒大聲喊:“你們要好好練,別給三郎丟臉!”久而久之,被尊稱為“老郎”,當他被梨園弟子供奉在廟里時,“老郎神”的名號便順理成章地流傳開來。

                臨清興于一條河,這條河就是運河。漕運不僅運輸糧食貨物,還“運”來了文化。融合的文化具有優秀的基因,在這里扎根開花。戲曲的種子總是青睞商業的沃土,建立在明清時期商業繁華上的戲曲,一度在這里達到巔峰,臨清不僅有專門生產出售各種樂器的琵琶巷,還有戲園子,富貴的朱門大院甚至有自己的戲班子。20世紀40年代,臨清的戲臺、戲樓、戲院就有40多座。

                明清時期,臨清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祖師爺或供奉神靈,比如泥瓦木匠供奉的是魯班,皮毛行業供奉的是黃飛虎,掌鞋行業供奉的是鐵拐李,染坊供奉的是梅葛二仙。臨清的梨園行在現在的老郎胡同修建了一座廟,專門供奉老郎神。

                臨清市胡同游倡導者劉英順說,雖然老郎廟已經不見蹤影,但是作為京劇之鄉、山東快書發源地、臨清亂彈發源地的臨清,老郎廟遺址和至今流傳在老郎胡同里的傳說,對于研究臨清戲曲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風俗:演戲先拜老郎神

                在梨園排練時,李隆基常常親自擔任指揮。誰要是彈錯或唱錯,他準能聽出來,并加以糾正。李隆基還善打羯鼓,常親自為樂隊擊鼓。有時興起,他還要化裝參加表演。李隆基集演員、作曲、指揮、導演于一身。梨園的設置,對我國古代音樂、歌舞、戲曲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許多有名的演員都出自梨園。

                劉英順介紹說,那時候戲班子演出時,后臺常常掛著一張布制的畫像,外襯兩扇小紅門簾,畫像就是“老郎神”。不過,不同劇種所供奉的老郎神面貌不一。梆子戲供奉的畫像為須生,白面皮三綹黑須,頭戴王冠,身穿龍袍,是皇帝身份。而京劇供奉的是太子身份的李隆基,畫像是小生,頭戴太子盔,身穿蟒袍。老郎神下面還擺著一個布娃娃,俗叫“采娃子”,在舞臺上也作小孩道具用。

                “唱戲不拜老郎神,裝什么都不像。”劉英順說,梨園弟子第一次登臺演戲要拜老郎神,上場也要拜老郎神。一般是文角作揖,武角下拜。拜了老郎神,演員在臺上心神淡定,從不慌神兒。有句諺語說得好:“拜過唐明皇,學戲心不慌;拜過唐明皇,學戲膽更壯。”

                劉英順說,關于李隆基與梨園行的傳說、故事有很多。在一次排練中,戲中有一個惡少角色,專門調戲婦女,無惡不作,為非作歹,后來被砍了頭。當時誰也不肯演這個角色。這時,李隆基說:“戲是假的,善惡美丑無關本人,這次我來演吧。”惡少在戲中是個丑角,李隆基嫌化裝麻煩,只用白粉水筆在自己鼻頭上畫了塊方方正正的豆腐塊,穿上戲衣就客串起來。后來,演小丑的演員也都用這種方法勾臉,直至今日。

                明清時期,臨清城里有很多戲班子,幾乎每天都有鏗鏘的鑼鼓拉開戲曲演出帷幕,所以老郎廟里香火連綿不絕,老郎胡同也因此成為中洲古城中最熱鬧的胡同之一。

                傳承:臨清戲韻悠長

                明清兩代,運河帶來的商業繁榮為臨清戲劇提供了沃土。臨清人愛唱戲,愛聽戲。尤其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吹腔”(徽班進京時的主要唱腔)就在臨清市松林鎮田莊村扎下了根,從此,京劇開始在這里傳承。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末,臨清36條街道,幾乎每條街道都有戲曲票房。臨清票友演出的《群英會》《失空斬》《紅鬃烈馬》等傳統劇目,有板有眼,被京劇名家高度認可。2006年,臨清京劇團在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了《巡營》《女起解》《探皇陵》《望江亭》四出折子戲,轟動京城。

                自從“吹腔”在臨清扎根,至20世紀20年代,臨清的京劇票房有十余處,票友遍布全城。許多知名票友如李景波、張寶彝等,還走向了全國文藝大舞臺,成為著名的藝術家。此外,著名京劇劇目《陳三兩爬堂》《連升三級》《九江口》等,均是以舊時臨清的人或事創作而成。

                “直到現在,臨清仍有眾多的京劇票友,每天在公園里交流演出。”臨清京劇團的孫士文說,作為京劇專業劇團,臨清京劇團每年都送戲下鄉,送戲進校園,讓國粹京劇傳承下去。

              【編輯:孔祥雷】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