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呂曉磊
9月7日上午,在東昌府區閆寺街道王香坊村聚福閣樹峰工藝葫蘆創作室,村民正在加緊趕制一批彩繪葫蘆。“臺灣一家景區長期從我們這里定制葫蘆,每月大約1000個,這兩天得盡快發貨。”創作室負責人王樹峰一邊忙著打包,一邊介紹道。
9月2日,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遺工坊名單公布,共有31家工坊上榜,聚福閣樹峰工藝葫蘆創作室赫然在列。作為東昌葫蘆雕刻技藝省級傳承人,王樹峰將在即將開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上向更多人展示東昌葫蘆雕刻技藝。
“厝內一粒瓠,家風才會富。”“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云萬里身。”自古以來,葫蘆就被視為祥瑞之物。東昌葫蘆雕刻用料考究,刻工純熟,線條流暢,圖案豐富,制作精良,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今年39歲的王樹峰,從十幾歲開始接觸葫蘆雕刻,也算是個老手藝人了。“我們現在從葫蘆種植,到制作,再到銷售全部一體化了。”王樹峰介紹,他從2012年開始嘗試電商銷售,目前已在各個平臺注冊了6家網絡店鋪,銷量非??捎^。王樹峰感慨:“從來沒想過,靠葫蘆能買房買車。”
目前,王樹峰的葫蘆創作室采用“公司+農戶+基地”的運作模式,農戶種植葫蘆,工坊來收購,然后將制作的葫蘆通過網絡平臺、展會等向外推介、銷售。這樣便實現了術業有專攻,種植戶專心種植,手藝人潛心制作。悄然之間,王樹峰將傳統的葫蘆手藝開發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不僅將東昌葫蘆推向更廣闊的舞臺,更帶動了周邊群眾致富。
“經過艱苦創業,目前聊城已經形成百姓種、藝人刻、商人賣的一二三產業,我們一定要把這個產業做好、做大、做強。”王樹峰說,目前有20多戶葫蘆種植戶定向供應王樹峰的創作室,“我自己大約能收購70畝地的葫蘆,再加上我的徒弟們,我們每年大概能收購200—300畝地的葫蘆。”
王樹峰算了一筆賬:“種小麥或玉米,一畝地每年能收入2000元左右,但種葫蘆,每畝地每年能收入2萬元,收入翻了十倍。”王樹峰說,他的創作室平時包裝、打包,也需要人手,“活不累,年齡大點兒也干得動。”
這幾年,王樹峰積極參與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義務傳授非遺技藝。王樹峰的葫蘆創作室積極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服務平臺,今年已累計接待大學生30多批。“在網絡平臺的助力下,東昌葫蘆遠銷韓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在塞爾維亞等國家舉辦的世界手工藝博覽會上,也留下東昌葫蘆的身影。”在王樹峰看來,“只有讓更多的人看到東昌葫蘆,這項非遺技藝才有更廣闊的未來。”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