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培源
十年時間,一柄寶劍可精心磨制,涓涓細流能匯成大海。
對聊城來說,十年來,聊城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由“量”到“質”、由“形”到“勢”的轉變,加快高質量發展其勢已成。
9月26日上午,中共聊城市委“山東這十年·聊城”主題新聞發布會在市融媒體中心舉行。市委書記李長萍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百順回答有關提問。
作為山東省這個蓬勃發展大家庭的一員,聊城這十年來也走過了極不平凡、極不尋常的歷程。聊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持續抓好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保穩定等各項工作,推動經濟社會加快邁上高質量發展軌道,讓這座千年古城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系列數據最有說服力:全市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510億元,攀升至2021年的264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2012年的2.2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12.7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高28.7個百分點、達到48.3%,“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32.4%……
回首黨的十八大以來聊城的3600多個日夜,每一分每一秒,都鐫刻著奮斗者的足跡,閃爍著追夢人的身影。650萬勤勞善良的聊城人民貢獻出全部智慧和力量,用心寫下濃墨重彩的壯美詩篇,深情奏出氣勢恢宏的動人樂章,彰顯了跨越時代的磅礴偉力。
聊城這十年
產業轉型造就動能轉換的生動實踐
長期以來,聊城的產業結構偏重,重化工業占工業比重達70%,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多,對傳統發展模式依賴嚴重。特別是近年來,土地、環境、能源等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式發展難以為繼,讓聊城深刻體會到了“成長的煩惱”。
“我們越來越認識到,發展的‘籠子’空間有限,如果舊鳥出不去,新鳥就進不來,必須下決心‘騰籠換鳥’。”李長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我市堅決淘汰落后動能,“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淘汰散亂污企業3238家、落后燃煤發電機組207.6萬千瓦、燃煤鍋爐1952臺,關停電解鋁產能53萬噸、焦化產能60萬噸、鋼鐵產能514萬噸,煤炭消費量下降232萬噸,單位GDP能耗下降近20%。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產品和技術。對這句話,聊城有深切體會。
聊城工業基礎扎實,產業體系完備,擁有國家統計的41個行業大類中的32個,形成了有色金屬及金屬深加工、綠色化工、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十大制造業產業,信發鋁電、魯西化工、東阿阿膠、中通客車等一批骨干企業擁有較高市場占有率……這些都為聊城堅定不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向優質產品、先進技術要效益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市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定不移實施制造業強市戰略,大力推進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產業特色化、高端化、集聚化、綠色化發展明顯加快,東阿阿膠、冠縣鋼板等5個產業集群入選省特色產業集群,金帝精密機械、陽谷華泰等8家企業入選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領軍企業。堅持把現有企業作為聊城發展的根基,鼓勵支持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技改賦能、數字化轉型進程。近年來,我市累計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制造業技改項目1400余個,制造業技改投資平均增速超過24%,傳統優勢產業正在煥發蓬勃的生機。
淘汰落后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最終還是要培育壯大新動能。我市在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中,堅持創新引領,成立了聊城產業技術研究院,持續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創新平臺體系更加完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11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48.6%;研發投入占比由2012年的1.83%,提高到2020年的2.95%。大力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產業,企業上云數量超1.3萬家,先后建設了智慧東昌、聊云數據湖、河姆渡工業互聯網、數字產業創新中心等項目。2021年,全市“四新”經濟增加值達到85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17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動能加速轉換,產業加快轉型,離不開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我市始終把改革開放作為關鍵一招,全面發力、縱深推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著力打造近悅遠來的營商環境,在全省率先實現“一鏈辦理”四級通辦,企業開辦最快20分鐘辦結,新建商品房“交房即辦證”,工程項目“拿地即開工”,市場主體總量十年增長3.5倍。
聊城這十年
發展路上彰顯牢記囑托的使命擔當
十年來,聊城發展取得的一切成績,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舵領航,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方向,在于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期望,也是聊城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
“聊城境內黃河全長59.51公里,黃河支流金堤河全長80.8公里,經濟社會發展與黃河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地方實際,發揮特色優勢,努力在服務和融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中更好展現聊城作為、貢獻聊城力量。”李長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
我市積極營造良好水生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百里生態長廊和北金堤水利風景區,建設了1800畝防風固沙林和640畝水土保持林,還耕土地1885畝,去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同比提高30個百分點,成功創建24條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全力保障黃河水安全,建成聊城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在全省率先出臺綜合性節水激勵政策,實施了全省任務最重、投資規模最大的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位山灌區被評為“全國灌區水效領跑者”。激發經濟發展“綠能量”,有43個項目列入省級黃河戰略重點項目庫,著力打造“企業帶動行業、行業帶動園區、園區帶動區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打造文化“兩創”增長極,緊緊抓住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兩大戰略機遇,深度挖掘黃河、大運河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創排《孔繁森》《強渡黃河》等文藝作品,打造了“奔騰的黃河”文化惠民品牌,孔繁森同志紀念館被納入文旅部首次發布的10條黃河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聊城資源稟賦,圍繞‘讓農業更高效、讓農村更美麗、讓農民更富裕’的目標,努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聊城特色板塊。”張百順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
突出產業支撐,繪就生產美的鄉村畫卷。建成高標準農田618萬畝,糧食年產穩定在110億斤以上;瓜菜菌產量保持在1300萬噸以上,莘縣瓜菜菌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縣域之首。農副產品加工朝著千億級產業集群穩步邁進,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總量位列全省前5位,東阿阿膠、冠縣靈芝、臨清桑黃“新三寶”名片逐步打響,“聊·勝一籌!”區域公共品牌聲名遠揚。
突出美麗宜居,繪就生態美的鄉村畫卷。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路域環境專項治理行動,改廁、改暖、城鄉環衛一體化等實現全覆蓋。農村公路通車里程和密度分別位列全省第5位和第1位,全市2166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硬化路。創新開展“平清種增改”和“家家整潔、村村清潔”自主治理行動,典型經驗被農業農村部推廣。214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600個市級美麗鄉村星羅棋布、串珠成鏈。
突出共富共享,繪就生活美的鄉村畫卷。舉全市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推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超過80%,今年力爭20%以上的行政村超50萬元。實施“歸雁工程”,茌平區耿店村“棚二代”的創業實踐得到習近平總書記點贊,創辦全省首家鄉村實用人才培訓學院。將94個鄉鎮衛生院、316個村衛生室改擴建打包申報,扎實開展鄉村文明行動和文化惠民工程。
隨著聊城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省會經濟圈等重大戰略,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區域融合發展新格局加快塑成,帶動了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綜合立體大交通、“五橫六縱”現代水網、清潔高效能源、泛在互聯新基建等體系加速構建。
聊城這十年
民生答卷寫滿溫暖人心的幸福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十年光陰,落到老百姓的頭上,就是過好每年365天里的每一個日子。
“25.85萬貧困人口、676個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脫貧;民生支出累計約3000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012年的1.9倍、2.3倍,收入倍差由2.19縮小至1.84……”李長萍表示,十年來,聊城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努力讓發展成果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廣大群眾。
這成果,體現在藍天上、白云間、碧水中。十年來,聊城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累計改善57.3%,PM2.5濃度改善65.2%,PM10濃度改善63%,優良天數增加2.5倍、達到242天,省控以上斷面歷史性消除V類水體,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我們緊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傾注真情實感,投入‘真金白銀’,努力以‘為民情懷’加熱‘民生溫度’,讓群眾在一件件民生實事中看到變化、見到成效、得到實惠。”張百順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具體工作中,聊城重點從“四個最”抓起:
從最基礎的工作抓起,讓政府“干的事”對接群眾“盼的事”。組建新的12345市民熱線,累計受理群眾訴求達550萬余件,辦件平均流轉時間縮短為2天、辦理速度提高12%,運行質量在全國312個地級市中位居第三。建立市政府常務會議“每月一題”工作機制,今年以來已有停車難、預付式消費等8個問題得到解決。
從最關注的問題抓起,將群眾“表情包”當成工作“晴雨表”。全市350多個小區的房產辦證難問題得到解決,惠及近20萬戶群眾,同時大力推廣“交房即辦證”。主城區新建改建跨河橋梁40余座,打通斷頭路70余條,新建道路500余公里,在全省率先實行供暖季免費乘坐公交車,日均服務群眾達18萬人次。啟動全域“公園城市”建設,提升改造城市綠地近70萬平方米,建設“口袋公園”125個。
從最薄弱的環節抓起,從民生“薄弱點”轉到財政“投入點”。十年間,教育支出由41.6億元提高到104.3億元。大力實施“全面改薄”,2015年以來新建改建中小學215所、新增學位26.3萬個;衛生健康支出由18.8億元提高到57.8億元,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增長2.7倍、執業(助理)醫師數增長1.9倍,人均預期壽命由76.5歲升至79.6歲。
從最困難的群體抓起,把百姓“困難處”變成政府“貼心處”。十年來,12次提高社會救助保障標準,城鄉低保標準實現“翻番式”增長,累計支出超35億元。在全省率先建立防返貧智慧云平臺,脫貧人口穩崗就業率居全省前列。全面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10萬余名殘疾人得到生活保障。
推進各項事業發展,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李長萍表示,十年來,聊城的變化歸根結底在于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論述,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樹導向、提能力、嚴紀律,以思想解放推動改革突破,以作風轉變促進爭先進位,干部精神面貌為之一新、工作熱情有效激發,為全市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聊城將堅決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持續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黨員干部隊伍,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創造新的更大成績。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李長萍深情地表示,回顧十年砥礪實踐,感悟十年深刻變化,我們不會忘記,是聊城歷屆領導班子和廣大黨員干部用心血汗水鋪就了前進道路,為今后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更加不會忘記,是勤勞樸實的聊城人民,始終與我們風雨同舟、并肩同行,給予了無比的信賴和支持,才使我們擁有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強大力量。
非凡十年,上下求索前行間,萬千涓流已匯成推進聊城前行的澎湃動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聊城將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努力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聊城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和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ㄎ闹袌D片均為資料圖)
【編輯:顧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