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艷君
從瀕臨破產到年銷售收入1.74億元、利稅2000萬元,聊城老牌國有企業——新濼機械有限公司只用了三年。
2022年,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收官之年。聊城國資國企74項改革任務全面完成,交出一份高質量發展的“聊城答卷”。
三年間,聊城國資國企領域,改革創新熱潮風起云涌。市屬國有企業爭相創新技術工藝、管理方式、服務模式,著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走出了一條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累累碩果。在全國率先推行市場主體商事登記“四級通辦”,打響“拿地即開工”“交房即辦證”品牌,成為全省3個“點菜單”式改革試點市之一,“無證明城市”創建,推進“信用聊城”建設……這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突破,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改革向縱深推進,國企活力更強
一個持續推進的改革過程,能給企業發展帶來什么?數據是最好的證明。
2022年,聊城市東元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全部完成51項改革任務,并在全市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重點任務評估中被評為A級;被省國資委列入公司治理示范企業創建名單;預計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1.5億元、凈利潤475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03%和93.2%。
一場深層次改革,能讓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發出怎樣耀眼的光芒?事實是最好的印證。
由于市場原因及管理不善,新濼機械一度徘徊在破產的邊緣。2021年以來,我市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成功推動企業化解自身及擔保債務近8億元,精簡40%公司部門,推行“效益決定分配”市場競爭機制,當年企業銷售收入增長30%。去年上半年,該公司成功申報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這一“聊城經驗”背后,是市國資委勇于改革創新、善于破解難題的縮影。
疫情之下,一份成績單提振士氣、鼓舞人心:2022年1—10月份,市屬企業利潤3.3億元,同比上升37.2%,增幅居全省第4位;凈利潤1.7億元,同比上升10.1%,增幅居全省第4位;上繳稅費總額5.6億元,同比上升49.5%。
國企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同時,民營經濟發展也在不斷壯大。
去年,聊城28個部門聯合設立“親清會客廳”,以“企業有所需+工商聯聯動+部門有響應”的政企常態化溝通路徑,及時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中的急難愁盼問題。
打好一套組合拳,營商環境更優
企業通過改革實現了“鳳凰涅槃”,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則吸引了越來越多“金鳳凰”來聊棲身。有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份,全市新增市場主體9.2044萬戶,同比增長6.42%,全市實有市場主體總量突破70萬大關。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對市場主體不可缺少。
“來的時候匆忙,忘了帶身份證。沒想到前段時間申請的電子身份證一樣管用。”去年初,市民張慧用電子身份證順利辦理了營業執照。
2021年10月以來,我市開展了“無證明城市”創建工作,通過電子證明、告知承諾、部門核驗等方式,代替辦事人需要提交的大量紙質證明材料,極大提高了辦事效率,方便了辦事群眾。
“真沒有想到,不到1個月時間,我們就通過了環評審批。”臨清市佩嘉軸承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劉登旺說,“這個‘打捆’審批的政策效率的確高。”
劉登旺說的環評“打捆”審批,是市行政審批局優化小微企業營商環境的創新舉措。自開展該模式以來,我市共對34個項目實施了7次環評“打捆”,涉及金額23554.19萬元,審批時間壓縮20%,大大提高了環評審批效能,減輕了小微企業負擔。
誠實守信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支撐。東昌府區建立行政審批領域企業信用“紅黑榜”制度,對于守信企業,延伸辦理通道,建立信用審批“綠色通道”,提供“信易批”服務;對守信主體在申報材料不齊備,但書面承諾在規定期限內補齊材料的情況下,可享受“優先受理”“容缺受理”,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打造“信用名片”。
未來,我市將全面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新高地”,為企業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保障。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