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春為歲首,農為行先。新春伊始,中央一號文件和春天一同如約而至。這是一份直指“鄉村振興”的重要文件,強調“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傳遞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對標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我市在哪些領域作出了積極探索,取得了喜人成績?如何落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要求,進一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步伐?本報特推出建設農業強市系列述評,敬請垂注。
本報記者 趙宏磊
2月13日晚,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這是中央連續20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
一號文件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明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對于聊城來說,90%以上的土地面積是農村,60%以上的戶籍人口是農民,生活在城市的人往前數三代都是農民,每個人都與“三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聊城作為傳統農業大市,14%以上的生產總值來自農業;用全省1/18的土地生產出全省1/10的糧食、1/7的瓜菜菌,我們也完全有基礎、有條件做好“三農”工作,邁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當前,聊城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高質量轉變的關鍵時期,用工業思維推動農業發展提質增效,突出科技理念、品牌理念、標準理念、戰略理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愈加成為迫切需求和必然選擇。
農業產業要“鏈式”發展。當前,我市農業產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產業鏈條短、效益低。我們的農產品大多以初級產品形式進入市場,或者直接擺上百姓餐桌,或者成為生產原料,白菜只能賣出“白菜價”,附加值非常低,無法把生產優勢轉化為更高利潤。作為產糧大市,我市共有規上小麥加工型企業40家,其中36家以生產面粉、面條為主,利潤率極低,僅為1.5%左右;只有4家企業生產餅干、面包等高利潤加工產品。我們當前要做的,就是立足聊城優勢,聚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在生產、加工、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全產業鏈發力,把產業增值環節更多留在農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農業生產要插上“科技翅膀”。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經過多年發展,聊城農業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基礎設施、機械設備和耕作技術均較以往有了大幅改善,但和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科技這個根本驅動力,矢志不移搞研發、抓管理,為我市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2022年底,市農科院選育的400粒鮮食玉米種質材料,跟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去太空“出差”的新聞,在全市引起廣泛關注。今后,我們還要更多地通過搭建科研平臺、建設實驗基地等多種形式,提高科研創新能力,讓更多農業實用技術應用到生產中。
農產品要“品牌化”破局。除了東阿阿膠外,我市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影響力的品牌少之又少。比如,我市靈芝產業雖然比較成熟,但靈芝孢子粉價格僅為國內知名藥企同類產品的1/20。這也反映出,如果我們不注重打造品牌、推廣品牌,僅靠埋頭生產是行不通的,最后只能掙個“辛苦錢”,必須靠“品牌化”來破局。近年來,我們打造了一批農產品區域品牌,比如“聊·勝一籌!”“聊城新三寶”等,也有了一定的市場知名度,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寶貴資源,搶占消費者心智、擴大市場份額。同時,工業思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標準化”,要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加強質量安全監管,打造安全放心的“金字招牌”。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