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宏磊
鄉村振興的目標,過去提出的是宜居宜業美麗鄉村,今年一號文件的新提法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和美鄉村的提出,要求我們對鄉村振興有新認識,樹立鄉村建設新理念,對鄉村建設者提出了新要求。鄉村振興新理念是圍繞著“和美”展開的,無論是宜居,還是宜業,落腳點都是和美。
一個“和”字,對鄉村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隨著鄉村產業發展和各項建設的推進,“外在美”顯著提升,下一步迫切需要在“內在美”上持續發力。讓美麗鄉村不但有美景,還要有令人流連的韻味,同時提升鄉村內在美的品質。美景、韻味、品質可謂是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風雅頌,也是當今和美鄉村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魅力所在。
鄉風民風,直接反映群眾的精神風貌。去年農歷七月初七,新人曹梟、李丹丹成婚,而他們的婚禮儀式,是在茌平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集體婚禮上舉行的。“文明簡約不失浪漫,文化傳承弘揚新風。”曹梟說,他是一名黨員,理應起到帶頭作用。“排場不大,但意義重大。”李丹丹的幸福溢于言表。近年來,我市在移風易俗上堅持“扶正祛邪”,在加強日常管理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符合農民生產生活實際,能夠吸引農民參與的文化活動,讓良好行為習慣、健康生活方式在農村落地生根。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跟著母親掰棒子,在地里看著父親趕牛耕地的場景。”春節假期,來自濟南的游客王先生在東阿縣銅城街道王道口村與3D墻繪互動拍照時說。王道口村利用閑置的墻體、主干道繪制各類宣傳畫,不僅增添了美麗鄉村里的靚麗風景,還做成了文化娛樂墻和傳統美德傳播墻。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延續地,本身也是巨大的道德文化寶庫,很多村里都流傳著以“信義”“孝道”為主題的小故事,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好人好事。當前,我們就要立足農村深厚的道德文化土壤,積極挖掘弘揚這些文化精華,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引導人人“向善向好”,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凝煉成鄉村文化軟實力。
鄉村治,百姓安,天下穩。只有走好走穩鄉村善治之路,才能讓農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實現“善治”,僅靠黨委、政府單向發力,還遠遠不夠,必須最大限度地把群眾組織起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真正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這些年,我市在創新鄉村治理上做了一些積極探索。2022年,東昌府區打造了“信用+美麗鄉村”治理模式,列出185種具體行為,大到村莊建設、產業發展、遵紀守法,小到美麗庭院、助人為樂、志愿服務等,根據表現分別量化賦分,積分可以直接到超市兌換生活用品;堂邑鎮有的村對先進個人,還獎勵在集體梨園免費認領8棵梨樹一年,極大調動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鄉村是農民的鄉村,農民是鄉村的主體。我們要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真正把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出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編后
鄉村的“風”是美麗鄉村的外在形象,“雅”是美麗鄉村的韻味,“頌”也就是鄉村的品質。做好鄉村的風雅頌大文章,不僅要在鄉村的生態宜居上動真格,還要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中潛移默化陶冶農民的審美情趣,讓日益濃厚的文明鄉風,越來越豐富的文化生活,不斷為美麗鄉村的建設打下深厚基礎,美麗鄉村的風雅頌定然會魅力無限,美麗恒久。
2023-04-19 17:24:34
2023-04-19 16:39:57
2023-04-18 16:18:2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