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9日訊 小小果核在古代就是不少藝人們發揮想象和施展刀技的載體,橄欖核、桃核、杏核這些都是核雕的首選材料。在德州有這樣一位核雕匠人,偏愛異形核,他以刀代筆,以形寫神,為小小果核賦予獨特魅力。
一手拿著橄欖核,一手緊握刻刀,刀隨手動,于方寸之間“旋轉飛舞”,不一會的功夫,人物的五官便在小小的橄欖核上呈現出來。“核雕技藝就是一個刀尖兒上的藝術,一個小小的橄欖核或者桃核上,匯集著作者的構思和各種想法。”中國核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鐵成告訴記者。
劉鐵成的核雕作品造型風格迥異,雕刻角度渾然不同,大多數作品都是基于觀察核的外形來創作,為每個果核賦予獨一無二的靈魂是他的特色之處。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在果核的挑選上,他的眼光就與眾不同。
劉鐵成告訴記者,在選材時他喜愛異形核,這種核都是在大自然生長過程中遇到一些特殊天氣生長出來的。雖然果核不周正,但每一個的造型都是獨一無二的。
獨一無二是異形核的優點,但是受天氣影響長成的異形核還存在核皮薄厚不一、顏色有深有淺,密度不同的缺點。劉鐵成喜歡采用“順其自然”的方式,根據每個果核的特點進行創作雕刻,將缺點轉變為優點。
“我們是以一個加法的形式,把它外在的形態以及內在的靈魂賦予到這個特殊的材料,達到一個完美融合的效果。”劉鐵成說到。
核雕雖然體積小,但是構思縝密,雕工精細,要經過選材、畫圖、粗雕、精雕、打磨、拋光等步驟,一件簡單的核雕需要雕刻上萬刀,最后要進行二十遍以上的打磨拋光,有時一件作品的雕刻周期長至數月方能完成。
“我比較喜歡表達人物的內在文化底蘊以及人物的特點、性格,表現他的內心世界,不太注重把重點放在它的外表、服飾等方面。”劉鐵成雕刻的作品內容大多以正能量人物形象為主,他的刀法簡潔,形神兼備,即使放大數倍,也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作為中國核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負責人,劉鐵成也在不斷創新雕刻方式,最近他耗時兩個月,以橄欖核尖雕刻的十八羅漢漫雕作品制作完成,每個作品直徑不足5毫米,五官清晰,表情生動形象。
“作為非遺的傳承人,我有責任,有義務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讓它發揚光大,同時不斷推陳出新,讓它更有創意和魅力。”劉鐵成說到。
閃電新聞記者 周樹茂 鄭秀程 劉佳 攝影 寧洪巖 德州臺 官鵬飛 冷麗莎德州報道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