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澤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五年之變,究竟能有多大?
最近,有一篇《山東變了》的網文頗受關注。文章用權威數據說山東之變:“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榜單中,山東23家工業互聯網應用企業榜上有名,全國首位;全國1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里,山東擁有12家,僅次于廣東的13家;全國六批共455家國家級“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中,山東有109家居全國第一。
此外,在世界“燈塔工廠”名單中,中國擁有37家,全球第一,37家里只有24家是真正的本土品牌本土工廠,而山東品牌工廠獨占6家,全國第一;在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和阿里研究院聯合公布的2021年全國“農產品數字化百強縣”中,山東有17個縣市上榜,全國第一;在全國2021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百強榜上,山東共13個城市入圍,與江蘇并列全國第一,菏澤以擁有516個淘寶村的傲人成績位居全國城市第一……文章說,山東只是低調,而不是保守,只是不聲,而非不為。山東“光而不耀”。
雖然山東一直保持不俗的發展成就,但這5年似乎格外引人注目。
五年間,山東經濟發生了什么?
五年,是新和舊的變奏。
長期以來,山東傳統產業占比高,其中又以重工業企業為多,人們形象地將山東產業特點概括為“粗、黑、重”。2018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關于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把握重大歷史機遇,肩負重任,山東以滾石上山的勁頭、爬坡過坎的勇氣,堅定不移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老樹”發新芽,新動能來自于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在山東能源魯西礦業新巨龍公司,工人按下遠程控制按鈕,井下工作面整套智能化系統啟動,采煤設備自如運轉,記憶割煤、自動推溜、跟機移架、信息傳送,一切井然有序。滾滾的“烏金”如流水般“奔”向地面,整個過程清潔無塵、人機分離。穿著干凈工裝,就把煤采了!這一轉變得益于山東能源集團推行的“智慧礦山”建設,傳統煤炭開采通過嫁接新技術,迸發出新活力。
不僅是山東能源集團。山東聚焦傳統動能改造升級,傳統優勢夯實塑強。2018年以來,山東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3.8萬個,投資規模居全國首位。2021年,山東高端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裝備工業比重達46.4%,高端化工增加值占高耗能行業比重達28.1%,均比2017年顯著提升。改造提升后的裝備制造、化工等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樹開新花,新動能來自“四新”經濟的培育壯大。“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1年的31.7%,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從投資看,代表產業鏈高端化和新興產業的投資增勢明顯。2021年“四新”經濟投資同比增長5.8%,占全部投資比重達到51.2%;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1.6%,高于全部投資5.6個百分點。引人關注的是,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72.4%的屬于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重點產業領域。
五年,是重和輕的變奏。
動能轉換帶來產業結構優化,山東三次產業結構輕重之變,突出表現是服務業增速連續多年高于GDP增速,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2017年時,山東三次產業構成為6.7:45.3:48.0;2021年,山東三次產業結構變為7.3∶39.9∶52.8,服務業對山東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9.5%。
在當前發展階段下,服務業比重的提高意味著經濟發展質量的不斷提升,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對拉動經濟、穩定就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疫情影響下,實體經濟受到的沖擊比較大,服務業就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也體現在三次產業內部。農業方面,特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2021年糧食繼續增產之外,蔬果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有力,蔬菜總產量8801.1萬噸,居全國首位。工業方面,2021年,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等體現工業高質量發展方向的行業實現快速增長,增加值分別增長10.5%和18.5%,工業機器人、傳感器、光電子器件等新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8.7%、22.7%和73.1%。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還體現在企業市場主體的增減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增加上。據山東省工商局數據,2017年底,山東省實有市場主體806.8萬戶,而到2021年,山東市場主體規模大幅增加,年末突破1300萬戶,4年多了將近500萬戶。
從2017年開始,山東省實施瞪羚企業認定培育和獎勵行動計劃,到2019年底,三批共培育瞪羚企業337家、獨角獸企業8家。到今年,山東已累計培育有效期內的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424家、瞪羚企業1140家、獨角獸企業20家,共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62家,數量居全國第三位。
過去因為國有企業多而素稱“大象經濟”的山東省,因為代表新經濟和高成長性的“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不斷涌現,正實現從“大象漫步”向“千羚競馳”的轉變。
五年,是實和虛的變奏。
《荀子•勸學》: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實是實體經濟,虛是虛擬經濟,善假于“網”,線下和線上融合,是山東經濟涅槃重生的重要力量。
在傳統產業占比達70%的淄博,如今已是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先行區,企業從智慧數字改造中嘗到“甜頭”。從前,作為傳統高能耗企業,魯中耐材每條窯爐產線每天需使用約5000立方燃氣,能耗成本占到企業總成本的20%—30%,魯中耐材與卡奧斯COSMOPlat共同開啟智慧數字窯爐改造項目,依托平臺的智慧物聯技術對隧道窯產線進行改造,實現窯爐燃氣基于燒成曲線的物聯自動控制,并將生產和設備數據實時上傳至新上線的數字化窯爐工業互聯網平臺。改造后,每條產線一年能耗費用就降低了100多萬,基本收回了改造投入。淄博有大量如魯中耐材這樣的企業,僅從窯爐改造一項來看,淄博就擁有上千家窯爐工業企業、超過4000條窯爐產線的巨大潛力。
工業互聯網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在山東各地屢見不鮮。在泰安,石橫特鋼集團用工業互聯網智能配煤系統后,焦炭質量預測準確率平均達到98%,這是一個以往極難達到的數值,每噸焦炭生產的用煤成本相較以往平均降低15元左右,每年可節省煤炭成本近1500萬元。
山東工業突出智數賦能增效,加速向高端邁進。根據山東省政府新聞辦發布會透露的信息,山東工業突出智數賦能增效,加速向高端邁進。2021年,山東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5%和18.5%,工業機器人、傳感器、光電子器件等新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8.7%、22.7%和73.1%。建設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15個,“上云用云”企業超過35萬家。
互聯網對農業也是一場革命。在濰坊壽光市洛城街道東華蔬菜專業合作社,菜農賣菜只需刷一下卡,一部手機就能把蔬菜交易接入“云端”,實現“云”上交易。在德州寧津縣,天空地一體化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二期項目,拿起手機就能隨時查看田間作物生長情況;點點鼠標無人拖拉機自動耕地、施肥,收割;不出家門就能在線對話農業專家……實現了農戶“腳不沾泥,手不沾水”,即可完成耕、種、管、收等各環節的無人化作業。
智慧農業,大大促進了產銷對接。高青縣紐瀾地品牌黑牛2021年已進入24個城市310家阿里巴巴盒馬門店,年銷售額突破6億元。高青紐瀾地線上盒馬的消費訂單非常大,即使疫情期間,生鮮肉銷售實現300%增長。虛實結合——線下實體生產,線上打通消費市場,成為理想的經營模式。
2021年,山東信息技術產業營收突破1.2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6%,數字經濟規??偭课痪尤珖谌?。2022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底全省16個地市全部建成并用好“城市大腦”,并建設1200個智慧社區,打造2000個惠民應用場景……
五年之變,離不開勇于正視短板。魯迅先生說,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五年來,山東正是不回避現實問題,敢于正視和解決自身發展中的短板問題。山東牢牢抓住用好綜合試驗區建設這個重大歷史性機遇,重點突出特色,著力實現突破,確保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五年之變,離不開把發展優勢轉化成發展勝勢。山東九個方面比較優勢突出,山東把九大比較優勢利用好,保持好,發揮好,把發展優勢轉化成發展勝勢。
五年之變,離不開矢志不渝抓創新。山東提出“十大創新”,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
如果說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的一場大考,新舊動能轉換就是這場大考中的山東卷。
五年,山東頂住陣痛、攻堅克難,努力在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上發揮“領頭雁”作用。
五年,新舊動能轉換的體制機制發生系統性、整體性、歷史性重塑,重點領域短板弱項出現趨勢性、轉折性、關鍵性變化,山東發展呈現出由“量”到“質”、由“形”到“勢”根本性轉變。
五年之變,究竟能有多大?
歷史中寫著答案,未來將有更好的答卷。
記者 周學澤
策劃 婁和軍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