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山東 >

              濃濃紅棗粽香 綿綿家國情長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2022-06-03 18:12:05
              A+A-
              分享

                

                “五色新絲纏角粽”“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今日端午。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作為夏季第一個民俗節日,端午蘊含著消災避疫,追念先賢的豐厚文化內涵。

                端午前夕,市場上口味多樣的粽子開始熱賣,城市的菜市場中也陸續多了艾蒿的身影,各地區多彩的賽龍舟活動也紛紛開啟。端午本是一個全民參與、節俗豐富、內涵深厚的中華傳統節日,發展至今既有傳統的延續,也有現代元素等多種新意的添加,人們關于端午的記憶也更加豐富多樣。

                傳統的影子一直都在。“因為端午前后天氣由溫轉熱,蚊蟲漸多,容易滋生和傳播疾病。所以,這個節日的許多民俗活動都與辟邪祛病、祈福求安有關。”魯東大學民俗研究專家蘭玲介紹,插艾葉、戴香囊、五色絲繞手上是山東民間流傳至今的民俗。其實,早在漢代,端午節時人們就用青、赤、黃、白、黑等五彩絲線合成細索,系于臂上,稱為“長命縷”“五色縷”。人們還會以菖蒲、艾草辟邪驅惡,后又加進榴花、蒜頭、龍船花,合稱“天中五瑞”。

                在膠東地區,剪紙文化與端午相融合,頗具特色。五月初一,蓬萊、龍口、長島等地稱之為“小端午”,當地群眾在大門門檻上貼一對用黃紙剪的牛;五月初五,稱“大端午”,門窗上還要貼五毒剪紙或貼艾虎、葫蘆、黃牛、桃、獅、雞等剪紙。不論大小端午,人們選取的民俗意象都蘊含著祈求豐收、驅災辟邪的期許。

                在濟南,有端午斗百草的習俗。“斗百草的起源很早,在周代就有了雛形,唐代開始普及,后來成了端午節的一個游藝活動。這時候節氣到了盛夏,草長花開,枝繁葉茂,可以用來斗的草很多。”濟南文史專家張繼平說。

                端午的食俗,更是將文化的記憶在舌尖保鮮。在山東各地,人們包粽子、吃雞蛋、飲雄黃酒,以祈求好運與健康。山東包制粽子的葉子一般是竹葉或葦葉,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粽子葉材料,即槲櫟樹的葉子。槲櫟樹,民間俗稱“桲欏葉”。桲欏葉的生長規律是“新芽不發舊芽不落”,因此在民間包含著家中香火代代不絕的寓意。而粽子里常會包棗,稱“棗粽”,與“早中”諧音,因此很多讀書人在參加科舉考試前都要吃棗粽,以討個好兆頭。

                除了粽子,人們還會食用艾草煮過的雞蛋,不僅增加了營養,強身健體,還可減少病癥的發生。蘭玲介紹,以前農家的生活條件不如現在,這些蛋類要從過完年就開始積攢,農家即使再困難,也要各式各樣的都準備一些,節前饋贈親朋、孝敬兩邊的老人,人與人之間的友情親情在這些習俗中得到了鞏固。“當下,很多傳統節日只有家中長輩才會記得一些傳統習俗與禁忌。因此,想要留住端午的傳統習俗和節日氛圍還要結合當下的變化,不斷豐富節日的意義和活動。”山東大學民俗學碩士陳立榮說。

                今年六一兒童節與端午節前后挨著,山東多地幼兒園也玩出新花樣。濟南領航光譜幼兒園里,小朋友們身穿漢服走秀,踩艾葉、畫額面、品嘗古代美食、DIY屬于自己的小香包等一系列端午習俗讓小家伙們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了端午的節日魅力和文化習俗。

                “傳承,最重要的是傳承精神;發展,則指要具有時代創新性,契合時代精神,適合大眾當下的生活需求。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記憶,應該把好的東西在原有基礎上,將儀式感的東西加以創新。”張繼平說。

               ?。ù蟊娙請笥浾?盧昱 實習生 趙靜)

              【編輯:趙鵬】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