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山東 >

              走在前開新局|“三個十大”見行動⑤:“十強產業\"看威海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2-07-08 21:21:59
              A+A-
              分享

                7月4日起,大眾日報及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推出“走在前 開新局”大型全媒體主題報道,記者深入16市基層一線調研采訪,集中展現各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錨定“走在前、開新局”,推進“三個十大”行動的創新舉措、進展成效,生動講述各地砥礪奮進、創新實干的鮮活事例,充分反映山東發展的新變化新氣象,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今天刊發第五組報道:“十強產業”看威海。

                做強優勢產業,推進產業集群化、鏈條化、智能化發展,威海——

                七大產業集群強勢崛起

                □大眾日報記者 彭輝 陶相銀 通訊員 任現輝

                “今年5月正式開工,在各方支持下,我們有信心實現一期項目明年5月份達產。”6月30日,在威海臨港區優康利萊健康產業園項目建設現場,伴隨著打樁機響亮而有節奏的聲音,項目負責人初志浩告訴記者,項目建成后,將引進意大利、日本等國家的11條國際一流生產線,主要從事醫療衛生用品、醫用新材料等健康領域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收入8億元。

                這一項目屬于威海重點發展的七大產業集群之一的新醫藥與醫療器械產業,為幫助項目早開工、早投產,威海臨港區財政金融局、建設局、行政審批服務局等相關部門采取并聯辦公方式,將堵點難點逐個攻破。“我們針對項目關鍵技術點,提前幫企業與設計單位溝通、協調,確保項目建設不走彎路,時間整體壓縮60%以上。”威海臨港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投資建設科副科長隋心說。

                威海全面對接省“十強產業”,集中規劃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醫藥與醫療器械、先進裝備與智能制造、碳纖維等復合材料、海洋生物與健康食品、時尚與休閑運動產品、康養旅游7大產業集群,堅持不懈推進產業集群化、鏈條化、智能化發展。在此基礎上,威海梳理了醫藥醫療器械、打印設備及智能服務終端等10條優勢產業鏈,培育了“中硼硅玻璃+預灌封注射器”“碳纖維+航天裝備”“稀土+電機”等產業鏈,威高集團、光威集團、迪尚集團、有研稀土、中??毓?家企業成為省級產業鏈“鏈主”。

                工程車、鏟車來回穿梭運送施工材料,一塊塊外墻玻璃依次鋪裝整齊……7月1日,在威高工業園內,總投資100億元的利彤生物疫苗項目正在加速推進,這是國內第一個同時擁有傳統疫苗制備和核酸疫苗制備的技術平臺項目。“目前,中試車間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明年全部投產后,預計年產各類疫苗8000萬支。”威高集團總裁龍經介紹,“另外,總投資40億元的威高普瑞斯預灌封注射器項目已經進入三期建設階段,全部投產后年產預灌封注射器產品20億支,產值達55億元。這兩個項目全部達產后,生物疫苗將成為威高集團又一支柱產業。”

                一家企業帶起一個產業鏈條,一個產業鏈條膨脹成為一個產業園區。依托威高集團,威海高新區打造了總面積18平方公里的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藥產業園,引進70多個高端項目,總投資260億元,培育企業150多家,從業人員3.5萬人,成為全國行業內唯一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無論是原有骨干企業的膨脹升級,還是新招引企業的落戶投產,都需要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為優化涉企服務,威海創新建立企業困難問題、技術需求、資金需求、產業鏈配套“四張清單”,及時研究解決企業面臨的資金、用地、用工、要素指標、供應鏈配套等難題,幫助企業甩下包袱、輕裝上陣、加快發展。通過設立“威海企業家日”,搭建起政企互動交流平臺,全面營造愛商、親商、扶商的濃厚氛圍。

                德國馬夸特集團是全球開關及控制系統領域的隱形冠軍,2014年1月到威海臨港區進行第一次考察后,臨港區與其一直保持密切聯系。2017年2月,在全國32個城市選擇中,馬夸特集團最終選擇在威海設廠,建立威海首個德國獨資企業。今年4月,總投資4000萬歐元的德國馬夸特汽車電子系統與開關二期項目簽約,5月份開工建設,明年12月投產運營。從首次牽手到第二次握手,馬夸特集團首席執行官哈拉德·馬夸特博士說,“威海人辦事認真、效率高、服務好,這次簽約印證了5年前馬夸特集團選擇威海、落戶威海的正確性。”

                經過多年培育膨脹,威海七大產業集群呈現良好發展態勢,2021年,6個制造業集群規上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7%。目前,威海有8個集群入選省“雁陣形”集群、3個集群入選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9家企業成為行業領軍企業。全市“雁陣形”集群所屬行業覆蓋近60%的省“十強產業”類別,9家集群領軍企業中近80%屬于新興產業。

                威海堅持產業、項目、企業為王,推動制造業率先發展

                固本提質,優勢產業加速升級

                □大眾日報記者 彭輝 陶相銀 通訊員 任現輝

                堅實的產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在推進“十強產業”行動中,威海市堅持做大做強七大產業集群,開展企業沖擊新目標行動,引領并激勵“威海制造”駛向更快更強的航道;立足區位和政策疊加優勢,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開放城市向國際化城市全面升級;以全域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為統領,全力建設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力推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強力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

                威海堅持產業為王、項目為王、企業為王,堅定不移推動制造業率先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綠色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的制造業發展體系。

                制造一臺現代標準打印機,在哪里配套最全、成本最低?答案就是威海。

                6月30日,在位于威海高新區的電子信息與智能制造產業園,惠普品牌工業園的設備進場安裝調試,美國捷普電子正在鋪設第三條噴墨生產線……

                “不久的將來,世界上每3臺打印機就有1臺出自這里。”高新區黨工委委員、黨政辦公室主任張強說。園區已集聚了美國惠普、美國捷普、富士康、聯想圖像、華為等5家世界500強企業及120多家配套企業,成為涵蓋“激光+噴墨+熱敏”全品類打印機的全球基地,去年總產值突破300億元,整機產量突破1200萬臺;到2025年,產能將突破3000萬臺,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電子信息與智能制造產業園在短短幾年內成型起勢,是威海強力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的有力寫照。目前,全市工業企業1.2萬家,規上企業1276家,覆蓋31個制造業大類的29個。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869億元,實現利潤238.6億元。威海成為全國重要的輪胎、地毯、漁具、醫用耗材等生產基地。

                為激發產業發展突破之勢,威海積極對接省“十強”產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醫藥與醫療器械、先進裝備與智能制造、碳纖維等復合材料、海洋生物與健康食品、時尚與休閑運動產品、康養旅游等七大產業集群,梳理了醫藥醫療器械、碳纖維等復合材料、船舶與海工裝備等10條優勢產業鏈,持續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培育了“中硼硅玻璃+預灌封注射器”“碳纖維+航天裝備”“稀土+電機”等產業鏈,威高集團、光威集團、迪尚集團、有研稀土、中??毓?家企業成為省級產業鏈“鏈主”。

                “鏈主”的實力如何?從迪尚集團可見一斑。

                目前,迪尚集團是全國最大的服裝生產出口企業,通過工廠智能化改造、海外基地建設等方式,形成完整的紡織服裝垂直生態鏈,為全球500多個服裝品牌提供從設計生產到出口貿易的全套供應鏈解決方案,同時從事自主品牌運營和職業裝、工裝、校服的設計生產,年銷售收入逾150億元。

                “平臺上各板塊的數據都是即時更新、互聯互通,設計師通過3D技術,線上就可將數以十萬計的面料和款式進行任意搭配,完成設計開發,產品從設計到制造的整個流程縮短到了幾天。”6月30日,在迪尚集團的數據分析中心,副總經理朱洪韜介紹,迪尚打造了國內首家紡織服務垂直生態鏈平臺,包含云設計中心、尚織平臺等,產業鏈中4000余家上下游企業織入“網”中,游刃有余地處理各種訂單,“今年前5個月,尚織平臺的后臺交易成交額就有2.5億元”。

                區位優勢賦能產業發展

                眼下,位于威海臨港區的馬夸特二期項目建設正酣。“這將是馬夸特全球生產網絡中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工廠。”馬夸特開關(威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貝特霍爾德·阿倫茨說,“二期項目主要涵蓋新能源汽車解決方案、高度集成的智能系統以及駕駛授權系統三大系列,部分產品是首次在華生產。明年達產后,能實現年銷售收入10億元。”

                德國馬夸特集團是全球開關及控制系統領域的隱形冠軍。2017年5月31日,投資4500萬歐元的威海馬夸特汽車電子系統和開關項目落戶威海。馬夸特與威海兩度“牽手”,除了優越的營商環境,貝特霍爾德·阿倫茨直言:“在威海建廠,不僅可以輻射整個中國北方地區,還有利于我們拓展日韓市場。”

                威海有著毗鄰日韓區位優勢,多年來堅持實施“深耕日韓”戰略,與日韓之間貿易往來密切。目前,威海2700多家企業與韓國有著貿易往來,1005家韓資企業在威海投資興業,占全市外商投資企業總數的59.3%。

                6月24日,位于威海經開區智慧谷產業園的中韓(威海)城市國際客廳啟用,中國韓國商會威海辦事處等首批12家單位簽約進駐智慧谷。“借助這個平臺,會有越來越多的韓國企業了解威海、到威海投資興業。”中國韓國商會首席副會長金洪基說。

                為打造高質量開放載體,威海與韓國共同打造中韓地方合作“升級版”,規劃建設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產業園,重點引進韓國先進裝備與智能制造、新醫藥與醫療器械制造等行業優勢企業,目前園區內已聚集規上企業32家;規劃建設了服務貿易產業園,發展服務外包、科技研發、信息技術、電子商務和總部經濟等創新性產業,目前已引進日本軟銀、日立、中軟國際等項目400多個。

                日本是威海重要貿易伙伴。威海結合日本優勢產業和投資傾向,在臨港區打造了中日(威海)產業合作園區,重點發展機電裝備與智能制造、新材料及應用、新醫藥與醫療器械三大主導產業,園區目前已簽約項目2個,在談項目10余個。

                “去年的營業額是9.3億元,計劃到2025年做到20億元。”6月30日舉辦的中日(威海)產業合作園區推介會上,豪雅光電科技(威海)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山敬說。豪雅光電科技是威海最大的日資企業,落戶威海臨港區的10年間,營業額增長了20多倍,在全球光學玻璃市場的占有率達到50%。

                威海聚焦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取得積極成效。近五年來,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年均增長11.3%,突破2000億元;全市外商投資企業由1292家增加到1694家。

                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威海因海得名、依海而興。碧波蕩漾的大海,既是威海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也是潛力所在。

                6月,廈門億芯源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景虎“落戶”遠遙淺??萍紴硡^,他將在此打造集高速光通信芯片和低功耗MCU芯片研發、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灣區毗鄰哈工大、山大等駐威高校,有強大的人才資源和科研實力作支撐。”億芯源掌握高速光通信芯片的核心技術,將為灣區的海洋智能裝備產業提供重要支撐。

                近年來,威海把海洋強市建設作為重大戰略,以國際海洋科技城建設為統領,全力建設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按照“一城三核”思路,威海全域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作為國際海洋科技城的北部板塊,遠遙淺??萍紴硡^以國內唯一部省共建的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為核心,致力于打造全國海洋電子信息和智能裝備產業的新標桿。“在功能布局上,灣區將在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的牽引下,打造檢驗檢測、科技研發、生產制造、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和服務保障六大基地。”威海市國際海洋科技城建設推進工作專班負責人程劍介紹。

                連同億芯源在內,目前已有17個大項目因看中了遠遙淺??萍紴硡^的發展前景而相繼落戶。“還有23個招商項目正在穩定洽談,都是‘高精尖新’項目,涵蓋了海洋高端裝備、深遠海養殖、智慧海洋等戰略新興產業。”環翠區海洋發展局局長楊亞辰說。

                除北部板塊外,東部以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專業化園區——威海海洋高技術產業園為核心,建設海洋生物產業引領區;南部以全國唯一的海洋碳匯主題園區——藍色碳谷為核心,建設海洋新經濟先導區。

                近20年間,來自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團隊分別在榮成天鵝湖、桑溝灣等處的海底“種草”——開展鰻草海草床修復實驗。“十幾年來,全市已修復6000多畝海草床,每年固碳約33.5萬噸。”威海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相當于陸地造林約兩萬畝。”

                在南海新區的鹽沼濕地,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院長趙明波也進入了“種草”的第10個年頭,他帶領團隊對鹽角草、藜麥、檉柳等二十多種鹽生植物進行選育、引種、馴化、栽培、繁殖,再借由它們將一片片鹽堿荒灘變成綠洲。“這種由海洋生態系統捕獲的碳匯稱為‘藍碳’,碳匯交易就是把這種無形的‘碳’變成真金白銀。目前,我們正推動藍碳交易系統和交易中心建設。”趙明波說。

                近年來,威海市已經在海洋碳匯建設方面開展了先行先試工作,海洋碳匯研究、碳匯漁業、鰻草海草床修復等經驗做法走在全國前列。去年,威海市出臺全國首個藍碳經濟發展行動方案,到2025年底,威海的藍碳經濟體系基本建立,藍碳經濟在全市海洋經濟占比超過30%。

                短評

                立足實際做優產業

                □大眾日報記者 陶相銀

                威海在推進“十強產業”過程中,把握兩條基本原則:一是牢牢把優勢產業抓在手上;二是聚焦聚力抓好先進制造業。

                發揮優勢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是務實的明智之舉。威海沒有大鋼鐵、大化工、大煉油,總體產業結構較輕,是全國重要的醫用耗材、打印設備、碳纖維等生產基地。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企業膨脹,威海都沒有好高騖遠,而是立足當地實際,引領優勢產業走向集群化、鏈條化、智能化、園區化。

                產業為王、項目為王、企業為王。威海盯緊先進制造業,咬定目標不放松,堅持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并重,扎實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一家企業帶起一個園區,帶強一個集群。威高集團從一個生產輸液器的村鎮小廠發展成為國內醫療器械和醫用耗材行業龍頭企業。2021年,威海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產值700億元,成功獲批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

                服務企業發展,政府責無旁貸。“院內的事企業辦,院外的事政府辦”“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等優化營商環境的理念已深深刻進威海黨員干部的腦子里。建立“市領導+行業主管部門+項目所在區市”的服務推進機制,對項目推進實施周調度;建立市、區市、鎮街、企業“項目督導四級聯動”機制;建立“項目專管員”機制,117名項目專管員從立項、手續辦理到問題對接全過程服務。

                文字:彭輝 陶相銀 任現輝

                視頻:王世翔 陶相銀

                編輯:蔣興坤 王召群 徐超超 王彤彤

                美編:于海員

              【編輯:任玉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