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不久前在浙江青田召開。在會議召開之前,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游牧系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至此,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總數已增加至18項,居世界首位。在這18項中,來自山東的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位列其中。
什么是農業文化遺產?很多人會覺得比較陌生。如果去掉“農業”二字只談文化遺產,可能瞬間就會想到很多耳熟能詳的名字,比方說,世界十大文化遺產的長城、兵馬俑,再比方說,曲阜三孔、中國大運河等等。這些都彰顯了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文化遺產是文明的記憶,也是文明的符號。
回到農業文化遺產來說,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說法,它是一份杰出的農業景觀,體現的是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與大自然所達成的一種和諧與平衡,對于保存農業生物多樣性、維持可恢復生態系統、傳承高價值傳統知識和文化活動具有重要作用。
簡單的理解就是在悠久的歷史中,以農業為載體展現出來的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生。
2015年我國出臺了全球第一部專門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開始系統地保護農耕文明、農業文化遺產。截至目前,農業農村部分四批共評選出138項農業文化遺產,其中山東有4項入選,它們分別是第二批入選的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第三批入選的山東棗莊古棗林、山東樂陵棗林復合系統以及第四批入選的山東章丘大蔥栽培系統。
以入選全球和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的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為例,這里擁有中國樹齡最高、規模最大的古桑樹群,占地6000多畝,百年以上古樹2萬多株,涉及12個村莊,被命名為“中國椹果之鄉”,是遠近聞名的“中國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夏津古桑樹種植時期跨元明清三朝,鼎盛時期種植面積達8萬畝。相傳此間樹木繁盛,枝杈相連,“援木可攀行二十余里”。千百年的選育,桑樹在夏津已由“葉用”變為“果用”。附近居民多食桑椹而長壽,因此桑園又叫“頤壽園”。如今,當地注冊了夏津椹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還搞起了椹果生態文化節、做長了椹果產業鏈,黃河故道桑樹群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
從這里我們能想象到當地桑樹的繁茂,也能感受到桑樹群的厚重歷史以及與民眾的親密關系。
再比方說,高、大、脆、白、甜的章丘大蔥穿越二千多年的時光,現在已經叫響了“世界蔥王”的美譽。為了充分挖掘和保護章丘大蔥文化,近幾年當地在“狀元蔥”的產地女郎山上建立了山、田、文化為一體的觀光型章丘大蔥郊野公園和大蔥文化博物館。
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除了被劃圈保護的農業文化遺產,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一些地區傳統農業的“土味”與“野味”所代表的“小時候的味道”在逐漸消逝,甚至一些傳統特色農業種植地也面臨破壞的風險。留住那些與農業生產和生活一脈相承的文化記憶,也應是農業文化遺產的應有之義。
“國有史,邑有志,家有譜。”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鮮活載體。
如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在深入推進。作為中國文明的一塊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這些閃閃發光的中華農耕文明印記和符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更多的農耕文化遺產“活”起來,作為農業大省,山東更有責任也更有動力。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