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9日訊 2021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49萬億元,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1.6個百分點,十年間增長66.1%;全球首座十萬噸級1500米超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1號”能源站在山東總裝交付,實現10余種水下關鍵裝備自主制造;山東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增至59個,超過全國總數的1/3;全球首個順岸布局的開放式全自動化碼頭在山東港口日照港啟用,山東海鐵聯運量穩居全國沿海港口首位;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92.3%……
這是山東海洋強省建設的最新成績單,勃發出這個海洋大省的澎湃動力。作為擁有全國近六分之一的海岸線、海域面積與陸地面積相當的經濟大省,山東在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海洋強省建設的重要意義,并以此為關鍵抓手,堅持陸海統籌、向海圖強,持續做好“港口、產業、生態”三篇文章,讓海洋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圖/中集來福士深海養殖
在煙臺,中集來福士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賦能傳統漁業,搭建起全國首個深海養殖大數據平臺。與傳統網箱相比,這些智能網箱通過搭載智能監測、自動投喂、機器人洗網等設備,實現了工程化、智慧化深遠海養殖。中集來福士總裁王建中告訴閃電新聞記者,每一個網箱一年能產1000噸魚,是煙臺長島過去魚類產量的總和。
如果說傳統漁業的轉型升級讓眾人看到山東加快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熱情,那么科技助力下海洋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則成為山東“向海圖強”行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高端海工裝備制造業方面,山東青煙兩地“花開兩朵”:青島形成了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總裝建造企業與配套企業協同發展態勢;煙臺則聚力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新型海洋工程裝備協調發展,已經形成全國領先的海洋工程裝備研發制造產業集群。2021年,山東全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1%,增幅居全國首位。
同樣快速發展的還有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在距離煙臺180多公里外的青島,隨著體內植入用超純海藻酸鈉完成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登記備案,標志著體內植入級海藻酸鈉打破國外壟斷,正式開啟國產化之路。這同時也成為山東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一方生動展示。如今山東海洋生物醫藥業產業集群成效初顯,2021年全省海洋生物醫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0%。
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在科學謀劃定位的棋局上精準落子,鞏固、提升傳統海洋產業的同時把功夫下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山東正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一步步壯大新興海洋產業。
圖/山東港口日照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作業現場
在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同時,山東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上更是大顯身手,正在以“海”為媒構筑起對外開放新大格局。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3個超4億噸大港的省份,山東目前已形成以青島港、煙臺港、日照港為主要港口,威海港、濱州港、東營港、濰坊港為地區性重要港口的分層次總體布局。2021年全省沿海港口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17.8億噸、外貿吞吐量9.9億噸、集裝箱吞吐量3447萬標準箱,分別居全國沿海省份第二、第一和第四位。
此外,作為交通運輸部確定的交通強國“智慧港口建設試點”省份,山東省智慧港口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在山東港口日照港的全球首個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遠控岸橋精準抓放、收放自如,30臺軌道吊有條不紊、井然有序,一輛輛無人集卡往來穿梭,忙而不亂。作為擁有6項國產化、業界首創的科技成果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山東港口日照港向全球港航業貢獻了傳統集裝箱碼頭智能化改造的嶄新方案。
無獨有偶,另一個創新之舉在山東港口青島港上演。2021年6月,全球首創智能空中軌道集疏運系統(示范段)在青島港竣工。這項打通了集裝箱運輸港、船、站、場間“最后一公里”的空中軌道集疏運系統,構建起更加安全、高效、環保、經濟的立體智慧綠色港口集疏運新模式新樣板。
無論是全球首個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還是全球首創智能空中軌道集疏運系統(示范段),都是山東深入推動智慧港口建設結出的一顆顆碩果。也正是有了這些創新和實踐的鋪墊,如今的山東港口不但航線數量穩居我國北方港口第一,其海鐵聯運量更穩居全國沿海港口首位。
而憑借這樣的基礎,山東放大區位優勢,實現創新發展。2021年山東海洋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全省水路運輸進出口額同比增長29.8%,其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水路運輸進出口額同比增長38.4%,與RCEP國家同比增長31.0%??梢哉f,港口已經成為山東現陸海聯動的重要支點。
圖/山東東營濱海濕地“紅地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擁有全國近六分之一的海岸線的山東來說,如何把海洋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已成沿海城市的共識。
近幾年,山東推出一攬子舉措全面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其實施的“一灣一策”機制,因灣施策,增強實效性,全面改善海灣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了生態服務功能;推出的山東省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將海洋環境質量納入生態補償范圍,按照“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得到補償”的原則,把海洋環境治理成效與經濟利益掛鉤;全面落實的“灣長制”,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推動海洋綜合治理的強大動力……
向好的苗頭如雨后春筍,從一些具體數據指標上更能清晰感受到山東海洋生態的持續向好。在2018年到2021年,山東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分別為82.15%、90.03%、91.5%和92.3%。黃河口、萊州灣、廟島群島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整體呈改善趨勢,各類海洋保護區優良水質面積顯著增加,沉積環境良好,保護區海洋生物物種、自然景觀以及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等保護對象基本保持穩定。
在東營,“退養還濕”40多萬畝,濱海濕地“紅地毯”景觀重現,黃河三角洲區域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提升。
在日照,1882米生態岸線通過“退港還海”得以恢復,海洋環境、生物資源明顯改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海龜、白海豚等10余種海洋生物頻繁出現在“退港還海”項目所在海域。
在青島,2021年靈山灣以綜合成績第1名獲評首批國家“美麗海灣”,同時成為山東省唯一入選案例。
藍色海岸,“貴”在生態。山東用“十年磨一劍”的功夫,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環境,隨之而來的“虹吸效應”和“溢出效應”,更成為山東綠色發展海洋生態的真實寫照。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山東提出,力爭到2025年,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世界一流港口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海洋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這意味著,以海洋強省建設為目標,山東將以時不我待的奮斗姿態繼續奮進。
閃電新聞記者 賀曉菲 楊玉金 報道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