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山東 >

              讓“生產所能”精準對接“傳播所需”

              來源: 山東宣傳  2022-11-03 18:26:30
              A+A-
              分享

                內容是媒體安身立命之本。在“信息找人”時代,對這個“本”的理解,已有許多不同。沒有傳播力,就談不上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就無法實現內容的價值。從實踐看,不必再糾結內容與渠道何者為王,內容與傳播無縫對接才是王道。媒體轉型,就是聚焦聚力于讓“生產所能”精準對接“傳播所需”。唯此,才能正能量實現大流量。

                01

                正能量實現大流量,起點在生產。

                推進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拓展、優化、提升“生產所能”,厘清“站在哪里”“表達什么”“怎么表達”這些根本問題,克服簡單化、套路化。這是正能量實現大流量的基礎和前提。

                突出主題,在融合上發力。黨的二十大期間,我們聚焦大會主題,及時準確做好程序報道,精心打造述評文章,創新“二十大時光”宣傳,第一時間推出“報告解讀”,大規模組織省區市黨媒聯動,推出各類報道和新媒體產品9400余件,總點擊量超10.4億。其中,“緊跟領路人 奮進新時代”系列述評總閱讀量7800萬,紀錄片“新思想領航下的山東實踐”點擊量8740萬,“二十大時光”系列產品總點擊量9500萬,濃墨重彩彰顯了思想偉力,匯聚起主流輿論強勢,獲中宣部表揚。

                扣著問題,在變化上發力。從本質上說,變化才是新聞。報道在“變化”之處立足,體現問題導向,有的放矢、言之管用,正能量才能形成大流量。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山東經濟怎么看、怎么干?今年以來,我們圍繞省委工作部署,緊盯全國全省經濟形勢變化,平均每月推出一組評論。今年8月,在穩經濟固大盤緊要關口,推出“評論員觀察”系列文章,著眼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變化,聚焦“確定性”“成長性”“專注性”,總結經驗做法,分析演變機理,引起廣泛關注和好評。

                貼著人心,在關切上發力。融媒時代,誰不研究群眾關切,誰就容易“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主流媒體貼著人心做宣傳,要把握好三個“入”。“入場”,把握進入輿論場的時機和節點;“入心”,把握報道直指人心的層次和分寸;“入知”,把握引導認知的邏輯和價值。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報道,我們從百姓關切處切入,緊貼政策要求、現實需要和群眾急難愁盼,不說脫離實際和群眾感受的話,多報務實有用、接地氣的事,《一籃蔬菜里的“兩統籌”》《疫情之下的“云招聘”》等蹲點報道,讀者點贊“解渴管用”,中宣部閱評表揚。

                02

                正能量實現大流量,重點在傳播。

                用戶在網上,需求在網上,陣地在網上。移動互聯時代,主流媒體生產如果不能有效傳播,便是資源浪費。統籌“策、采、制、編、發、傳”,重塑生產傳播“一體化”業務流程和工作標準,成為主流媒體的必選項和首選項。其中重要的是,把“傳”作為內容生產的“前置項”而不是“后綴”或另外的環節,也就是在策劃、采編、設計、制作諸環節,就對如何傳播進行具體精準的思考謀劃,把傳播目標、渠道、手段納入日常業務管理,以活躍度、到達率、點贊率看傳播實效、評估內容生產績效,使生產與傳播在效果導向之下融為一體。

                探索算法運用,以技術賦能。我們啟用大眾日報全媒創新基地,加大技術裝備投入,探索將“算法”運用到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力求宣傳效果最大化、最優化。成立平臺合作工作室,專做產品轉化、推送、傳播,實現頭部平臺內容發布全覆蓋,并與20余家中央和省級媒體平臺建立起合作機制。

                創新組織架構,以機制賦能。我們完善“編委會管總、指揮中心抓統、融媒板塊主戰”運行格局,形成“1+3+10+N”架構。全媒體生產傳播指揮中心在編委會領導下承擔指揮和管控中樞職責,3個融媒板塊負責各條線流程和業務管理,10條工作線各負其責,若干融媒工作室重點攻關。“走在前 開新局”大型行進式主題采訪中,全媒指揮中心牽頭,各板塊條線76名記者評論員參與,覆蓋全省16市120余個采訪點,報網端微號采制發布產品1.3萬余件次,影響大、效果好。

                拓展傳播渠道,以平臺賦能。聚焦“客戶端平臺全面強、外部平臺重點強、內部支撐保障持續強”目標,我們全力加快平臺建設。大眾日報客戶端升級技術、拓展頻道、做優內容,下載量達3500萬。大眾日報微信公眾號用戶突破1400萬,居全國省報微信公眾號首位,“10萬+”成為常態。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覆蓋用戶超1.3億,融合傳播指數居全國省報前列。集團融媒矩陣用戶達到4.6億。

                03

                重視流量,并不是說流量就等于一切,需要處理好“內容”和“流量”的辯證關系。

                主流媒體的使命職責決定了,我們所追求的大流量,只能是政治標準、業務標準、專業精神支撐的大流量,否則就是舍本逐末、南轅北轍。

                把牢政治方向、輿論導向。黨性原則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無論傳播形態如何發展,決不能將大流量片面理解為吸粉引流,使報道喪失靈魂、迷失方向。我們完善政治業務培訓機制,舉辦系列講座,開通黨媒人內部學習平臺,圍繞把關能力和工作作風,針對性地持續開展培訓,樹牢導向,端正方向。

                建立完善業務規范。業務規范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報紙的生產傳播有比較明確的規范,近幾年新媒體發展比較快,業務規范需要跟上。我們逐項研究推進新媒體內容生產、突發事件輿情引導、對外平臺推送合作等方面的規范建設,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水平。

                構建全媒全鏈責任體系。全媒時代的生產傳播,主流程、子流程更加復雜,涉及業務門類人員更多,必須壓實責任。我們建立從總編輯到生產傳播一線各崗位的責任體系,覆蓋報端微號各平臺、全流程。最近,又推動各媒體平臺內容安全巡檢常規化,通過數據采集、智能審核、人工復審,對各類產品進行人機協同安全巡檢,為正能量生產、大流量傳播夯實基礎。

               ?。ㄗ髡呦荡蟊妶髽I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

              【編輯:孔祥雷】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