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山東 >

              不毛之地變良田 鹽堿地上種出高端西紅柿

              來源:新華網  2022-11-15 19:33:21
              A+A-
              分享

              新華網濟南11月14日電(秦來玲)11月10日,“黃河安瀾”暨“綠色發展看山東”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一行走進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實地探訪鹽堿地由傳統“高耗低效”開發向“高效、高質、高值”綠色生態利用轉換的生動實踐。

              “酸中帶甜,口味濃郁,這個西紅柿吃出了小時候的味道。”采訪團成員品嘗完這里的西紅柿后得出的一致結論。

              “這里的西紅柿畝均產量2萬斤/年,年均收益超過4萬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助理研究員劉振正在大棚里查看西紅柿的長勢。

              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助理研究員劉振正在大棚里查看西紅柿的長勢。新華網發(秦來玲 攝)

              “這里用的土壤是鹽堿地經過生態化改良后的,眼前的西紅柿就是鹽堿地生態化改良方面的標桿作物展品之一。”劉振介紹道。

              據了解,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處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核心區域,土地總面積18.7萬畝,區域內鹽堿程度重,土壤鹽分由3‰至20‰自西向東梯次分布,其中中重度鹽堿地占比超過50%。

              鹽堿地能種什么?鹽堿地能否變成高產田?這個問題在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有了答案。

              為改良鹽堿地,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引進社會資本思田匯農業科技公司,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聚焦于鹽堿地農業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以“鹽堿地耐鹽牧草種植—健康畜禽養殖—生物有機肥生產—鹽堿地改良和肥力提升—高產高效種植”為鏈條,系統集成了智能裝備作業指揮系統,構建鹽堿地“草—牧—園”濱海鹽堿地現代治理模式。

              西紅柿掛滿枝頭。新華網發(秦來玲 攝)

              為什么這里的西紅柿口感會更好?它和普通的西紅柿有何區別?

              “這里的西紅柿口感好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不同。”劉振解釋說,“這種西紅柿之所以能培育、生產成功,與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土壤性質有很大關系。”

              據介紹,它采用的是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工程實驗室研究創建的種養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在土壤含鹽量0.6%左右的土地上,通過微生物技術土壤調理、植物營養調理和抗性誘導、土壤改良、熊峰授粉等綜合技術生產出來的。

              “這種土壤提高了西紅柿的蛋白質、番茄紅素以及蘋果酸含量。所以說,它不但口感好,營養價值還高。” 劉振說。

              “同時,我們還針對環渤海地區的鹽堿地土地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特征,通過‘草—牧—園’農業模式,構建以經濟效益、水資源消耗與土壤質量為目標的循環農業系統。”劉振接著說,“我們在這里搭建了以大田耐鹽牧草種植、草飼動物養殖、鹽堿地、葡萄、西瓜、南瓜等瓜果種植以及鹽堿地設施蔬菜瓜果種植的‘三元’結構。”

              因農業對生態環境具有極強的依賴性,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又毗鄰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農業開發還需要考慮其生態保護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生態保護與環境效益同等重要。”劉振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在保護該地區的生態環境上也做足了功課。

              “我們通過土壤鹽堿消減與培肥技術,耐鹽牧草健康調控技術,改變了傳統鹽堿地治理模式,降低了改良材料與工程治理措施的投入,土壤含鹽量由種植前11‰下降為2.6‰;土壤有機質提高25%左右,速效氮磷鉀養分提升50%以上。”劉振說,同時,配合畜禽糞污等農業有機固廢資源化處置技術,建立種養生態循環模式,實現農業無機氮減排21%,化肥投入減少25%,農業有機廢棄物利用率達到100%。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建設的6000畝鹽堿地現代生態農業試驗示范平臺,集成構建鹽堿地快速治理及高效、生態開發利用模式和技術體系,為濱海鹽堿地等中低產田生態開發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撐。

              據悉,近年來,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先后獲批省級農業科技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東營市農業領域省級數字經濟園區,創建為省級文明單位、省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基地、“國家休閑標準化示范單位”創意農業園區。

              目前,整個示范區高粱、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種植面積7.6萬畝,對蝦、大閘蟹、海參等水產養殖面積3.67萬畝。2022年前三季度,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48億元,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1.84億元,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5240萬元。

              【編輯:任玉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