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清水連通南北,千里水脈利澤萬方。時逢南水北調偉大構想提出70周年,也正值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江都水利樞紐兩周年,11月14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山東省委網信辦、山東省水利廳主辦的“南水浩蕩潤齊魯”網絡主題活動正式啟動。本次網絡主題活動以實際行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挖掘南水北調工程山東段在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等方面的重大價值。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運行。那一刻,一渠清水北上,浩浩蕩蕩,奔流入魯,成為齊魯大地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全長1467公里,通水運行以來,已累計調引長江水入山東省53.68億立方米,沿線受益人口超過6700萬,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水資源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顯著。
踐行“人民至上”,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用水成為山東的必答題。在山東,南水北調干線及配套工程體系構建起了“T”字型輸水大動脈和骨干水網體系,猶如一條生命線,為齊魯大地注入澎湃生機和無盡活力。安全用水關乎人民生命健康,關乎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在魯北部分地區,由于淺層地下水苦咸,深層地下水含氟高,飲水安全曾一直是當地老百姓的心病。2015年底,德州市武城縣開始引入長江水,使老百姓徹底告別了飲用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今年11月13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啟動2022—2023年度調水。根據調水計劃,本年度將向山東棗莊、濟寧、菏澤、聊城、德州、濟南、淄博、濱州、東營、濰坊、青島、煙臺12市凈供水9.25億立方米,再創歷史新高。
水澤萬物,治水先治污,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南水北調工程關鍵在治污、重點在治污、難點在治污。拆除光伏電板、清理網箱網圍、魚塘退養、煤礦退出……山東實施一攬子“鐵腕治湖”綜合措施,讓劣五類水體達到三類標準。近日,生態環境部向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初步反饋了2022年度中央水污染防治項目第二批入庫情況。濟寧市申報的13個項目全部通過部級審核,入庫率100%。本次項目入庫后,濟寧市近兩年累計入庫項目共30個,連續兩年位于全省前列。此次濟寧市申報的項目,以保障南水北調東線水質穩定達標為核心,立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統籌”,強化流域“治保用”體系建設。項目建成后,將在入湖河流水質保障、河湖水生態環境恢復、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提升、農業面源污染截流凈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確保南水北上的水質量,山東強化聯合治污、尋源治污、鐵腕治污,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群眾幸福感不斷提升。
構建人水和諧共生關系,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態文明建設關乎山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工程通過置換超采地下水,實施生態補水等綜合措施,使河湖、濕地面積明顯擴大,不僅改善了生態,也間接激發了經濟新活力。2022年11月5日濟寧市正式獲授“國際濕地城市”榮譽,成為濟寧一張新的重量級名片。重點項目的建設,在改善環境的同時,盤活帶動了當地開發,加快了人口流動,城市布局更為合理,大大促進了城市發展。有水調,還得調好水。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是一條緩解山東水資源短缺狀況的調水線,還是一條復蘇河湖生態的生命線,一條踐行“生態文明”的發展線。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要向南水北調要效益,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美與共。南水北調工程山東段宛如玉帶,源源不斷送來“發展水”,滋潤著齊魯大地,為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力。(文/李紅軍)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