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悅
11月5日,在上海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向全球優質企業發出了投資邀請,推出涵蓋5大領域共計約1222.7億元的合作機會清單。而此時,在黃河之北的這篇熱土上,工地上塔吊林立,工業園區輪廓初現,幾條穿黃隧道上車輛穿梭。創新發展的成效,在起步區初步顯現。這條引領全市、全省創新發展獨特的新路,正在越走越寬闊。
創新產業布局
促進新動能加快聚集
11月3日,在起步區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項目現場,廠區內上千名員工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保證11月30日首輛“濟南產”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整車下線。
曾經作為工業名城,濟南貢獻了輕騎、重汽等一系列國產汽車知名品牌。但在與老百姓關系更緊密的乘用車領域,濟南乃至整個山東省,都一度缺乏大規模的整車生產項目。
2020年10月5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而濟南也擁有了政策、用地資源,來迎接屬于自己的整車工業項目。最終,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項目落地起步區,實現了濟南汽車產業的飛躍。未來,不僅該項目將具備30萬輛整車產能,直接帶動就業崗位3萬多個,還將帶動整個智能車產業鏈上下游優質企業集聚與此。
“比亞迪項目將與高新區比亞迪芯片項目相呼應,將在極大程度上完善我省的芯片應用市場。同時,也會對臨近的濟陽區、商河縣等周邊區域產生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智能車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發展。”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黃斌介紹。
產業,是起步區在創新領域最直接的體現。
從創區之初,起步區便制定了完善的產業規劃體系,確立了“3+1”產業發展方向,系統編制了產業正面清單、重點產業示圖、產業機會清單和產業準入機制“四張清單”,進一步明確“6+4+2”產業主攻方向??梢哉f,起步區引入的每一個產業,都是符合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趨勢,都是這幅精謹細膩工筆畫中不可缺少的一筆。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起步區累計簽約比亞迪、國電投等高端優質項目137個、總投資3323.2億元,其中世界500強(含中國500強)企業項目43個、央企項目29個、省企項目35個。
而在濟南起步區最新向全球發布的首批合作機會清單中,依然不乏“四新”產業的影子。
總投資額約213.7億元的智能制造領域合作機會清單,主要包括新能源乘用車及零部件、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等6個產業項目。其中,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正在圍繞高端醫學影像、核輻射儀器儀表等進行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項目將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搭建產業園區智慧產業云平臺,匯集重點產業數據進行精準的產業培育與企業服務。
值得欣喜的是,雖然還在建設周期內,但起步區產業園區內已經有不少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步入產業化進程。比如,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內,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首臺(套)高效新型燃氣輪機實現產業化應用,產值達4000萬元;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新一代便攜式伽瑪相機”“通道式伽瑪成像儀”等4項核安全監測系列產品已在濟南實現小批量生產和推廣應用等。
11月11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力爭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0%左右,推動制造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初步建成先進制造業強省。
起步區著力引入的企業,將為這個工業大省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強的動力支撐和更加強大的創新引擎。
創新城市管理
支撐起步區未來高質量發展
起步區雖以功能區形式設立,但“是城不是區”,是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入黃河時代,在黃河北岸打造的一座功能完備、產城融合的現代化新城,而不僅僅是一個產業主導的功能區。
規劃之初,產城融合就是起步區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產業聚集的同時,吸納人口在此安居樂業。因此在規劃中,就綜合考慮起步區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現狀條件,規劃提出“一縱一橫兩核五組團”空間布局,著力構建城鄉融合、功能混合、職住平衡的城市格局。對這座“無中生有”的新區來說,這種理念與實踐,無異于一場革新。
2021年9月,“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通車,讓主城區和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核心區的時間距離大大縮短,使黃河兩岸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動更為暢通、更為活躍。1個月后,經過隧道的K260路公交線路開通,一年運輸乘客60余萬人次。
緊接著,濟南黃河鳳凰大橋正式通車,濟南黃崗路穿黃隧道等3處跨河橋隧有序推進。與之同步的,還有起步區轄區內正在加速形成的“四橫八縱”的快速路網、內外雙循環的高速通道、九線匯集的軌交體系。
截至目前,起步區已開工市政道路約150公里,G309改擴建工程建成通車,S101互通立交橋主體貫通,齊魯黃河大橋即將竣工,路網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其中,作為黃河北岸復合交通走廊,串聯3大組團、貫通5處重點片區、銜接10條過黃通道的黃河大道一期高速以南段,已在8月17日正式通車。
“在交通方面,計劃在起步區引入2條市域鐵路及12條城市軌道,實現與主城區及各組團間緊密聯系,構建“軌道上的起步區”。在現有9條跨河通道基礎上,規劃新增9條通道,實現平均間距2.8公里,與上海、重慶、南京、武漢等跨江跨河發展的城市通道間距基本相當。”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徐春義說。
與路網建設一同推進的,還有水電氣熱污市政場站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徐春義介紹,起步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規劃建設文化、教育、醫療、體育、市政等公共設施,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其中,在崔寨組團,正在重點建設黃河展覽中心、會議中心、酒店中心、黃河體育中心等,形成互為補充、功能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目前,起步區內不少中心超市、智慧餐廳、泉城書店等已試營業,吸引市民來此休閑娛樂。
未來城市的管理,必將不同于傳統模式。為打造智慧之城,起步區還推進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探索運用“BIM+CIM”技術打造數字孿生城市系統。目前,新型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及綠色數字城市平臺開始試運營,全知慧眼、全域聯動的“一網統管”服務平臺基本形成,落地“引爆型”產業項目匯聚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而與創新發展聯系更加緊密的,則是起步區為各企業、科研院所打造的創新載體。
在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的精密檢測實驗室內,有著一臺有著9MeV加速器的高能工業CT設備,矗立中央。“就像人在醫院做CT一樣,這樣的大型工業CT設備,可以用來檢測工業精密鑄件及機械加工等大尺寸或高密度工件的‘病灶’,未來甚至能夠實現整車的檢測。”科研人員介紹。
不僅是這里,濟南起步區致力于打造新型研發機構和重大創新載體,面向科技創新、新經濟,布局重點產業園區,打造創新孵化器、眾創空間。目前,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等3家中科院分支機構都已進駐中科新經濟科創園。未來,大量科研人員將享受到起步區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基礎設施,得以心無旁騖地揮灑智慧,引領創新發展。
創新服務方式
讓資金、人才加快流入
任何一個新區的快速崛起,都離不開政策引領。作為“匯全省之智、集全市之力”打造的新區,起步區著力用好各項政策,使之在當地釋放最大紅利。
規劃階段,起步區便出臺各項政策,著力在科技創新、金融賦能等方面給予企業最優扶持。“復制推廣國家‘四區’政策,用好已經出臺的支持企業發展20條政策,加快出臺促進金融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吸引各類金融機構落戶起步區,盡快推出集聚人才創新發展若干措施,打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徐春義介紹。
而在此次的機會清單中,也包含了總規模200億的金融領域合作機會,涉及濟南黃河金融服務中心、股權投資母基金等3個金融項目。
其中,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母基金是山東省、濟南市、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會同專業投資機構,設立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母基金,基金規模100億。母基金將采用“子基金+直投”的投資模式,吸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共同設立一批創投類、產業類、城市建設類子基金,形成400億元基金集群,以股權投資形式,聚焦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本等要素集聚,服務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有效落地。
而在資金之外,各個領域、層級的人才也是起步區不可獲取的重要資源。
今年2月,起步區青年人才招聘平臺正式上線。三個小時內,就收到求職簡歷千余份,涉及新能源、環保、制造業、電子技術等眾多行業領域。10月,起步區又面向全球招聘100名人才,截至10月26日報名結束,共有超過7000人完成報名,其中要求有“雙一流”學歷的A類崗位報名2535人。
針對這些高層次人才,起步區也在諸多方面實現創新服務。為解決各類人才的后顧之憂,起步區打造了高標準人才公寓,同時配備各項服務設施。以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國際人才公寓為例,該園區按照藍領宿舍、白領公寓、服務式日租公寓、中高端商務酒店等不同產品類型進行設置,高品質、全方位服務園區人才,打造以“3分鐘生活圈”為特色的未來社區鄰里中心,設置咖啡輕餐、精品書店、便民鮮超、日托早教、健康中心等共享空間。
而針對起步區急需緊缺的專業型人才及高級管理人才,實行專崗特聘,采取兼職兼薪制、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等分配方式,面向全球高薪選聘。對于起步區發展急需且納入管委會管理的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按照“一人一策、一隊一策、立項管理”的辦法,不納入人員控制數管理。
同時,起步區邀請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選派博士服務團,到試驗區內行政管理機構、產業園區、企業等一線掛職兼職,允許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的科技人才按規定在試驗區兼職兼薪、按勞取酬。此外,針對各大企業急需的產業工人,起步區也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保障其用工需求。
隨著一系列規劃方案的逐步完善,起步區這座未來希望之城的城市框架更加清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澎湃匯聚,逐漸駛入發展的快車道,為濟南乃至山東的創新發展積蓄不竭力量。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