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蘇凱南 李釗銘 威海報道
萬頃海天碧,一池雪花白。
每到冬季,成群結隊的大天鵝都會“如約”來到煙墩角。大天鵝不僅帶來了美景,更讓這個位于榮成市俚島鎮的古樸小漁村響了名氣、火了經濟、變了模樣、換了風氣。
初冬海邊的風微涼,還未走進煙墩角村,遠遠就能聽到大天鵝此起彼伏的歡叫聲。“村里因為天鵝來了,真是變了樣!”今年77歲的曲榮學老人說自己見證了村子因為天鵝帶來的美麗蛻變。“咱們現在吃的是旅游飯,村里這些年路修得越來越寬,環境衛生也越來越好,還有來村里拍電視劇的。”老人的臉上滿是笑意。
“快30年了,最早也就是七八只,就在這門前的灣里,挺讓人稀罕,我用白菜、玉米試著喂它們。后來每年都來,而且越來越多。”回憶起初次和天鵝的相遇曲榮學還是記憶猶新。
跟天鵝一塊飛來的,還有各地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2000年,曲榮學做起了村里第一家“漁家樂”。曲榮學告訴記者,當時他根本不知道“漁家樂”這個詞,只是想著讓來看天鵝的游客有個休息吃飯的地方,自己也多些收入。
隨著天鵝越來越多,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們紛紛效仿曲榮學,村里的“漁家樂”和民宿也越來越多?,F在,這個500多戶人家的漁村已經有70多家海草房特色民宿和“漁家樂”,全村95%以上的村民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服務,來煙墩角“賞大天鵝、住海草房、吃漁家飯”已成為“標配”。
十年前,曲榮學就不再做“漁家樂”了,他說年輕人會做得更好。
于海洋就是曲榮學口中“年輕人”里的佼佼者。今年33歲的于海洋在煙墩角土生土長,大學畢業后遠赴新加坡工作。“那時,覺得干大事一定要去大城市,從沒想過要回老家工作。”但2014年,于海洋心甘情愿地回到了家鄉 ,“家里給我打電話,說村里有很多游客過來看天鵝,我感覺這是個很好的創業機會。”
當時村里已經有20多家“漁家樂”,怎么才能脫穎而出呢?于海洋的答案是結合傳統文化和民俗特色做“精品”。“那時候村里大多數漁家樂只是提供了一個吃住的地方,還稱不上民宿,只能稱為小旅館。我覺得我應該做些不一樣的。”于海洋改造民宿本著百分之百保留傳統特色的原則,讓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漁家風俗。
憑借著自己獨特的定位,于海洋的民宿已經發展到了五家,生意做得熱火朝天。“不少游客在這里吃完漁家飯,覺得特別好吃,回去之后還會經常讓我給他們郵寄一些解饞。”于海洋又從中發現了商機,現如今,他通過電商平臺將自己手工制作的蝦醬、風干魚、黃米饅頭等當地特色美食銷往了全國各地。
“咱也不是說大話,年輕人回到村里發展,就是要把村子建設得更好,日子過好。以后還是認認真真做好自己這一攤事,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當記者問到未來的打算時,于海洋語氣篤定,滿懷憧憬。
天鵝的魅力不僅吸引了像于海洋這樣本鄉本土的年輕人回鄉創業,還讓不少游客也變成了“村民”,來自淄博的房惠就是其中一員。
“2012年我第一次來到這里看天鵝。藍天,白云,大海,美麗的天鵝,清新的空氣,淳樸的民風,這些都深深吸引了我。當時就有個想法,退休之后來這里定居。”房惠對記者講述起她和煙墩角的“緣分”,后來她每年都會來看天鵝,直到2019年退休,她和丈夫一起來到煙墩角經營起了民宿。
“村民都非常熱情,給了我們很多的幫助。在這里生活了這幾年,感覺已經扎下根了。”房惠表示,她現在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個村子。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讓我們今后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我們將依托本地特有資源,進一步拓寬致富渠道,讓群眾的腰包更鼓、日子更紅火。”俚島鎮黨委副書記姜偉談起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
夕陽灑在海面上,潔白的大天鵝游弋在粼粼波光中,歡叫聲不絕于耳,仿佛在為煙墩角村民的幸福日子引吭高歌。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