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口國家公園已經順利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后續各項工作正在扎實推進。”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黨工委副書記李興杰介紹道,在剛剛閉幕的《濕地公約》第14屆締約方大會上,我國宣布把約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重點建設黃河口、遼河口、若爾蓋等濕地類型國家公園。“黃河口國家公園建成后,面積是目前保護區的兩倍左右,這樣更有利于各種動植物的棲息繁衍。”
黃河綿延萬里,從東營奔騰注入渤海。
黃河三角洲是黃河流域重要的生態功能區。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東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保護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生態安全屏障日益堅實,生態環境持續保持良好,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高位推動:綠色發展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黃河三角洲屬于退海之地,自然生態環境先天不足,加之過去受黃河入海水沙通量變化等因素影響,其生態系統更為脆弱。
為更好地呵護這片神奇的土地及生存在這里的珍稀瀕危動植物,自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為大河之洲增綠,在鹽堿地上優化環境,成為歷屆市委、市政府的共識。
自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后,東營市更是深刻把握生態優勢,高點謀劃、高位推動——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推動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推動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多次被納入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重要議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進行專題調研,現場調度重點任務推進落實情況。
編好一套規劃,高標準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配套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黃河三角洲生態補水規劃》《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規劃》等9個專項規劃,構建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1+9”規劃體系,強化規劃引領與推動政策措施和項目落地有機結合。
織好一張法網,出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東營市濕地保護條例》等,率先在黃河流域各市構建起較為完備的地方性生態法規體系,率先構建起市縣貫通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監督體系,實現立法、執法、司法的有機統籌。
功夫不負有心人,昔日“退海之地”,如今水清岸綠、濕地如畫;昔日鹽堿之地,如今正變為“沃野糧倉”。據統計,保護區內野生動物、植物分別達到1630種和685種,濕地面積也增長了188平方公里。
綜合治理:“顏值”和“氣質”實現同步提升
眼下正值越冬候鳥遷徙季節,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鳥類遷徙數據監測。
“現在他們主要是監測記錄遷徙期內野生鳥類的種群和數量,看看哪些生境更適合鳥類生息,下一步有針對性地做好保護,讓這些鳥兒在我們這里生活得更加舒適,為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提供數據支撐。”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口管理站副站長張樹巖說。
為更好地對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水質變化、鳥類狀態等情況細節進行監測,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投資6800萬元建設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實現對東方白鸛、黑嘴鷗等關鍵物種的實時監測,初步構建起“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
在生態系統修復上,堅持陸海統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對生物多樣性實施“立體保護”,高水平做好濕地修復和水系連通。截至目前,已累計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實施了17個濕地修復項目,修復濕地28.2萬畝,連通水系241千米,修復鹽地堿蓬、海草床4.7萬畝,治理互花米草3.8萬畝,“一次修復、自然演替、長期穩定”的良好濕地修復效果日益凸顯。
“得益于黃河三角洲生態不斷向好,這片濕地更加生機盎然。”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杰說,鳥類從建區初期的187種增加到了371種,有38種鳥類的種群數量超過了全球總量的1%,這里成了東方白鸛和黑嘴鷗全球重要的繁殖地。
綠色發展:用綠色低碳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
“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居山東省第1位,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提高35.5個百分點,省控以上河流全面消除劣五類水體,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天藍、水清、地凈逐漸成為東營生態環境的新常態,市民的生態宜居夢想一步步照進現實。
近年來,東營市緊緊圍繞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聚焦生態優先、環境質量改善、強基補短等重點工作,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提升保護治理水平。
威聯化學年產100萬噸/年PX二期項目和250萬噸/年PTA項目主裝置陸續建成中交,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建設扎實推進;創新油地共建共享治理機制,與勝利油田合作共建區域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研發平臺,全國最大的百萬噸級CCUS全鏈條示范基地建成投產;依托濕地、灘涂和鹽堿地等黃河三角洲獨有生態資源,開展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研究,積極推動開展生態碳匯試點示范……“雙碳”戰略下,東營加快推動企業轉型升級與綠色低碳發展有機融合,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聚力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7.1%,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超過20%。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東營市扎實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構建了包括林地、濕地、草地、耕地、鹽堿地、海洋等典型自然資源“一張圖”,梳理并編制完成了東營市生態產品清單,建立一套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按照核算規范,2020年東營市生態產品總值(GEP)7236.88億元。2021年5月,東營市成為全國首批、黃河流域首個全市域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的城市;今年10月,入選省級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地區。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如今,黃河三角洲正經歷生態蝶變,高質量發展道路越走越寬。身處黃河入??诘臇|營,將不斷探尋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加速奔向“黃河時代”。
記者 關晨歆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