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山東 >

              大地飛歌 “金”聲擲地!山東這個“英雄地質隊”65年黃金探獲量占全國五分之一

              來源:新黃河  2023-01-09 17:53:00
              A+A-
              分享

                新黃河記者:張成地

                九曲蔣家村位于山東省招遠市阜山鎮,這座曾經畝產不足百斤的窮村,“以金興村”,有著“中國黃金第一村”的美稱;與阜山鎮為鄰的玲瓏鎮,是“中國黃金第一鎮”。阜山鎮與玲瓏鎮所屬的招遠市,更是因金而興,素有“金城天府”“中國金都”的美譽。

                這一村、一鎮、一市的崛起與發展都與黃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其背后“金”的故事,則要追溯到65年前。

                1958年,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以下簡稱“六隊”)在招遠誕生,此后65年間,這支隊伍轉戰齊魯大地,足跡遍布膠東半島17個縣市;翻山越海,一把找金錘尋至世界多個角落。他們累計探獲黃金2810余噸,占全國黃金探獲量近五分之一,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勘查“新家底”,夯實資源安全“硬底座”。

                

                

                “金”聲擲地,是一把地質錘與崇山峻嶺碰撞傳來的回響,也是六隊人不畏險阻“為國找金”的心聲。近日,新黃河記者深入六隊駐地采訪,回顧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探險之旅、一段段波瀾壯闊的尋金歲月。

                為國找金,65年累計探明2810余噸

                回憶起65年前的場景,滿頭白發的劉振明記憶猶新。

                “當時的招遠還是窮山區,生活條件和找礦勘測條件都很艱苦。住著露天的茅草屋、睡在門板床,找礦一靠問,向群眾問線索;二靠肉眼看,看哪里的表面巖石折射出不一樣的顏色。”今年86歲的劉振明是六隊建隊時招入的首批大學生之一,學的水文工程,畢業后分配進入六隊。

                新中國成立之初,黃金產量低、儲備貧瘠的瓶頸制約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1958年春天,為新中國尋找“金鑰匙”的職業找金人受命組建第六地質大隊,首次踏入招遠地界開展工作。

                劉振明回憶,那時找礦的裝備只有地質錘、羅盤、放大鏡,隊員們頭上戴的是草帽,需要進硐探礦的戴著柳條編的安全帽。幾十噸的鉆探設備全靠人力連拉帶扛,抬到山上,“一臺柴油機需要50個人扛,80個人用繩子往上拉,稍不注意就可能機毀人亡”。

                為何進入六隊,面對危險怕不怕?劉振明的話或許代表了六隊人的心聲,“國家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就做什么。”

                1964年,劉振明見證了六隊史上著名的“九曲會戰”。700多人在一個小山村里,把牛棚、磨房當宿舍,通過人拉、肩扛的方式,將一個個笨重的鉆機安裝到海拔600多米的高山上。一年后,“九曲會戰”告捷,六隊為新中國探獲了一座儲量18噸的大金礦,也提交了山東省第一份金礦勘探報告。

                

                乘勢而上,再攀新高。1966年,六隊發現全國第一個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三山島金礦,探獲一處60噸特大型金礦;2006年,在萊州寺莊礦區深部探獲一處52噸特大型金礦;2014年,在萊州紗嶺礦探獲一處389噸特大型金礦……

                一代代六隊人始終牢記地質報國初心,堅持奮戰在尋金探寶一線,共完成鉆探進尺500萬米,相當于600多座珠峰的高度;累計發現黃金2810余噸,可以為全國6.88億女性人手打造一枚4克重的金戒指。

                崢嶸歲月,在堅守中厚積薄發

                65年間,六隊探獲金礦已有上百處。其中,2005年的萊州“寺莊會戰”被認為是六隊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役。

                一來,彼時500米以淺的黃金資源近乎開采殆盡,全國正面臨淺部黃金資源危機,深部金礦勘查成為解決礦產資源瓶頸的關鍵;二來,“寺莊會戰”是六隊在最困難的時期,以堅守和拼搏換來的一場翻身仗。

                很難想象這樣一支戰功赫赫的“英雄地質隊”也曾險些湮沒于時代的洪流中。但是,既為英雄,必然要承其重。

                1993年,國家明確了以發展市場經濟為主的經濟改革方向,肯定了地質勘查地方隊伍在市場中采取多種業務經營的模式,各地地勘隊伍普遍興辦和發展第三產業。

                六隊在野外工作的六個分隊全部回攏,成立公司。但由于缺少經驗,經營陷入困難。“1992年國務院授勛,我們還陶醉在榮耀光環里,沒想到市場經濟的浪潮就席卷而來。”六隊黨委副書記戰洪雷說,六隊的大批項目停工,大量設備變賣、大部分工人停薪留職,多數職工只能靠著在外打零工、加工首飾維持生計。“許多高級工程師有賣菜的、賣水果的、串糖葫蘆的。有一次,我從長途車站打車到招遠隊部,司機說六隊不是‘黃’了嗎?”

                光芒黯淡,刺痛著這群地質人的心,但六隊人依然堅守。六隊黨委委員、副大隊長周明嶺回憶,“當時,好多地勘隊伍的技術人員都轉行了,但是第六地質大隊保留了一大批技術骨干,大部分都堅守著。”

                直到2003年,六隊第十二任隊長王其鴻上任。“我是2003年5月26日下午3點到的六隊。”盡管是近20年前的事情,王其鴻卻記得很清楚,當時六隊隊員1500多人,內債外債加起來3600萬元。他形容六隊當時的狀態,“院子里排著兩排隊伍,一排等著上廁所,一排等著打井水。”

                一支野外勘探隊,一支“英雄地質隊”,待在家里怎么行?王其鴻上任后先把機關人員由124個精簡到64個,其余全部充實到野外一線。2004年,改革到位后,他決定發揮“英雄地質隊”找金優勢,在主業上尋求突破,隊員們自掏腰包購買設備,探索深部找礦規律,組織了萊州“寺莊會戰”。

                2006年,“背水一戰”換來一場大勝。六隊探獲萊州寺莊特大型金礦,探明金51.83噸,率先實現全國“攻深找盲”戰略突破。順著這條礦脈,六隊又陸續探獲了焦家金礦、朱郭李家金礦、紗嶺金礦、前陳金礦四個深部礦床,累計探獲黃金680余噸。

                

                “在六隊探明的2810余噸黃金中,1992年之前,將近600噸,之后則是2200余噸。”六隊黨委書記、大隊長丁正江表示,正是在一代代六隊地質工作者的拼搏下,才有了今天的六隊,每個人都是英雄,無數的英雄構建起“英雄地質隊”。

                黃金尖兵,英雄地質隊英雄多

                六隊找到了寶貴的黃金資源,也練就了金子般熠熠閃光的精神。拼搏、奉獻、探索、創新……一代代地質人以“舍我其誰”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克服險阻尋找美麗的巖石薄片與光交織的剎那。

                地質工作者常年要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勘查礦產,“不走人路”“不干人事”,稍不留神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干地質工作,就像探險一樣,常年行走在溝壑阡陌中,穿梭在荒山野嶺間。”戰洪雷說,自六隊建隊以來,因公犧牲的隊員就有53人。

                1959年7月,年輕的測量員湯光河在牟平金牛山礦區井下測量,因過度勞累,在順著軟梯向上爬的時候掉入深井,再也沒有上來;1990年12月,607號鉆機班長董奎勝深夜踏著積雪去鉆機接班時,掉進了大雪覆蓋的井中不幸身亡,“被找到時,井口下方布滿了一道道抓痕”……

                2006年,萊州“寺莊會戰”的重大突破,豐富了“焦家式金礦”成礦模式和找礦理論,解決了深部找礦問題。六隊一系列的成績和創新,不僅受到了全國的關注,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那時美國、加拿大的很多業內專家來到這里學習交流”,丁正江告訴記者,“一開始他們打算來給咱們做指導,但是了解了‘焦家式金礦’理論后,直接邀請咱們過去幫他們找金。”六隊的找金步伐踏出招遠,六隊的“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2013年,六隊隊員在塔吉克斯坦找礦

                在六隊隊員的講述中,他們到過一望無際的內蒙古大草原,看過翠巒疊嶂的云南山區,體會過“胡天八月即飛雪”的高原天氣……這樣的工作好似充滿了浪漫,然而更多的是危險。

                曾兩次到青海探礦的六隊總工程師辦公室副主任張琪彬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有些后怕。2015年,他和同事到海拔4000米的無人區探礦,早上8點鐘出門填制路線,下午1點鐘結束,返程時卻發現GPS電量耗盡,只能憑著大致的印象向基地走,一直到晚上10點鐘兩人才走回基地。

                類似的危險情景幾乎每一個參與過野外勘查的六隊隊員都曾遇到,劉振明在硐井中險些中毒,丁正江在密林中遇到過碗口粗的大花蛇,戰洪雷差點掉入盲井,范家盟在新疆羅布泊遇到過沙塵暴……

                “英雄地質隊”的精神代代傳承,“為國找礦”的高尚情懷早已融入了六隊隊員的血脈。目前,六隊相繼在國內20多個省區開展地質勘查工作,探獲超大型錫礦床1處、特大型多金屬礦床1處、大型鉬礦床1處、中型銀礦床1處、各類金礦床7處;先后在蘇丹、美國、澳大利亞、塔吉克斯坦、阿爾及利亞等十余個國家開展地質勘查工作,累計在境外探獲黃金156噸。

                奮進新時代,趕考路上勇毅前行

                尋金是一場探險的旅程,是一種可能性的藝術。六隊輝煌成績的背后,靠的是無數次的嘗試和敢為人先的勇氣,一份份勘查報告最終匯成了一次次突破的創新源泉。

                翻看六隊隊史,不難發現,很多找金的條條框框,大多由六隊打破。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六隊在萊州市金城鎮焦家礦區勘查時,發現有一處麥苗長勢異常。六隊仔細勘探,最終探獲了“焦家金礦”這一特大型金礦。結合之前發現的三山島特大型蝕變巖型金礦,國際認定的“大斷裂帶只導礦不儲礦”的金科玉律被一舉打破,從此打開了金礦勘查的新紀元。

                進入新時代,六隊的前進步伐愈加堅毅,成果也愈發豐碩。

                今年34歲的范家盟在擔任水旺莊礦區負責人時,首次引入三維地質模型,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通過開展三維可視化分析研究,總結出了傾伏向分段富集規律,認為礦體沿著傾伏向按照近等間距的距離,然后分段地富集。”2021年,六隊在招遠市水旺莊礦區已探獲黃金186噸,為特大型金礦床。

                目前,六隊在萊州正運用最新的“三維地震法”找金。“這應該是全國的首次嘗試。”六隊安全總監鮑中義介紹,隨著鉆探深度不斷下探,很多設備難以探測到2000米以深,所以將最早應用于找煤領域的地震法引入,再加以研究改進,提高找金的敏感度和辨識率。

                

                2022年10月2日,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六隊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所有隊員備受鼓舞、倍感振奮。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回信中,充分肯定了六隊在礦產勘查中取得的豐碩成果,深刻闡述了礦產資源及勘查開發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大力弘揚優良傳統、落實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等提出了期望要求。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65年間,六隊“逐夢山水”,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為國找礦”的高尚情懷,以“奉獻精神”彰顯著“英雄地質隊”的精神底色,以開拓創新實現著一次又一次的找礦突破。“作為新時代的地質人,我們將以更加堅定的自信、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投入找礦工作,用勤勞與智慧為祖國探獲更多的礦藏,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作出新貢獻。”丁正江說。(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呂臻】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