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厲彥林到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黃河岸畔實地了解生態脫貧情況。
厲彥林聚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創作的兩部紀實文學作品《延安答卷》《沂蒙壯歌》被譽為“姊妹篇”。
厲彥林部分著作書影。
厲彥林,山東莒南人,當代作家,曾歷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省委老干部局局長、省人大常委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堅持業余文學創作40余載,出版《灼熱鄉情》《享受春雨》《春天住在我的村莊》《赤腳走在田野上》《地氣》等作品集10余部。其散文作品已有140余篇(次)入選教材和教輔書,有30多篇被全國多地作為中高考和公務員、教師考錄試題。詩歌《沂蒙圣母》獲中國作協創聯部等單位舉辦的全國詩歌大賽一等獎。
2019年7月17日,厲彥林和妻子從濟南出發,繞道北京,坐上了趕往延安的火車。“這是我第一次去延安,專門從北京轉車,就是想回溯從首都到延安的沿途。”因為這趟自費“旅行”,厲彥林帶著“特定的目標”:探尋“延安創造脫貧奇跡的秘密”。他和妻子在延安待了十多天,重點圍繞延安城,“毛主席走過、住過的地方謁拜了一遍,采訪當地學者、專家,暢聊延安的變化”。此后,他又幾次奔赴延安,短則十幾天,多則一個月,前后用近兩年的時間寫下了長篇紀實文學《延安答卷——脫貧漫記》,記錄延安大地綠色脫貧、山川秀美、人民安居的生動實踐。
2020年11月,這位“土生土長的沂蒙人”,又在花甲之年深入沂蒙山區,穿山越澗,親近山川河流、田間地頭,和父老鄉親一起品茶、暢談,品嘗菜肴和佳釀,尋找這片土地脫貧攻堅的光輝歷程、輝煌成就和英雄故事,用32萬字的《沂蒙壯歌》,書寫下鄉村振興中的“沂蒙脊梁和矯健身影”。
“以最真摯的情懷譜寫戰歌,把最動聽的凱歌唱給祖國,給后人以心靈啟迪和精神給養……”這是厲彥林歷時5年創作了50余萬字、兩部重磅作品的“初心”,也是一位從事組織工作30多年,業余時間勤奮筆耕的老共產黨人的“堅守”。
從1983年正式發表散文詩《故鄉的手推車》《大山的兒子》開始,厲彥林在40多年里創作了諸多佳作。近日,記者對話齊魯名家厲彥林,聽他講述從《延安答卷》到《沂蒙壯歌》創作背后的故事。
❙黨的立場 百姓的心
記者:印象中您發表過很多散文作品,怎么會轉向紀實文學,并連續完成了《延安答卷》《沂蒙壯歌》兩部重大題材的長篇作品?寫這兩部作品的緣起和初衷是什么?
厲彥林:總的是為黨獻禮。為迎接2021年建黨百年,我早就著手準備創作相關作品。計劃寫散文《延安窯洞》和《寶塔山》《她,從山路走來》,至2019年初成稿,與《人民文學》雜志社主編施戰軍通話時,他建議我與時代與當下溝聯,特別是與脫貧攻堅對接。寫延安是我自己選的題目,自費去采訪三次兩個多月、歷時近兩年時間完成。當時有人不理解:“你一個山東人,何必自己掏錢去寫延安呀?費力不一定落好。”“陜西大作家如云,山東作者,到別人碗里掇飯吃,犯忌諱。”……我不這么認為,延安是全國的,也是世界的,當然有我的份。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時,把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并列起來強調。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事關沂蒙精神的定位、內涵、意義、傳承等諸多方面。我作為山東人、地道的沂蒙子弟,有責任、有義務和其他根據地聯系起來思考、闡釋和宣傳。
《延安答卷》和《沂蒙壯歌》這兩本書,回應了延安楊家嶺黨的七大會場的賀幢。大會的會標是“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主席臺兩側的賀幛,一側是陜甘寧邊區的,一側是山東根據地的。當時,我們黨比較重要的根據地已有十七塊,可見這兩個根據地在黨中央、毛主席心中多么重要。
延安,見證了我們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巨變,改革開放以來又見證了人民和國家由貧困到富足的歷史性巨變,延安人民又創造了新奇跡,讓延安大地由黃變綠,實現了綠色生態脫貧;沂蒙,始終緊跟時代,從不落伍,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和新時代都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我認為她在革命根據地中是活力最強、變化最大的。
為迎接和慶祝建黨100周年,我前后用5年時間為這兩塊老根據地創作了《延安答卷》和《沂蒙壯歌》,展示兩個革命老區的時代風采和時代故事,有的評論家稱其為“姊妹篇”,這充分表達了一位黨員、一名沂蒙子弟、一位老組工干部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赤誠和對文學的虔誠,真是問心無愧、心滿意足。
記者:《延安答卷》和《沂蒙壯歌》兩部作品都是非常厚重、宏大的題材,創作這樣的作品,難度也非常大。您做了哪些準備工作?操作這樣大的作品,您覺得關鍵在哪里?特別是在立意和結構上,您突出了哪些設計?
厲彥林:隔行如隔山。寫這么宏大、厚重的題材,我也是“大閨女上轎”頭一次?!堆影泊鹁怼肺覄庸P時,估計五萬字差不多,誰知越采訪、越思考,就剎不住車了。
準備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梳理已有的資料,二是如饑似渴地讀書,三是現場體驗。星期天我帶上面包、礦泉水,在省圖書館一天天查閱資料。山東管理學院圖書館里關于延安和脫貧的書我都翻閱了?,F場體驗方面,像延安這地方,我人生地不熟,還有當地方言我也聽不懂。我堅持走到哪看到哪,吃住在哪。在榆林公路邊吃的雞蛋柿子蓋面,面條碗像瓷盆一樣大,一碗才十元錢。2019年11月13日清晨,我給搬遷戶賈建社的妻子侯玉芳打電話采訪,詢問了解相關情況,兩個人講方言互相聽不懂,累得我夠嗆,最親切的是“大哥”“弟妹”。
在寫作過程中,我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先確定“四梁八柱”?!堆影泊鹁怼芬詴r為經,以事為緯;《沂蒙壯歌》按骨架,時空交叉穿插擺布內容。
同時,我堅持現實主義手法,用歷史眼光、平民心態、平民視角寫,沒想清楚的不寫,避免似是而非。譬如,我在采訪、寫作中,對陜北的白羊肚子毛巾有了自己的認識。“白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干哥哥是個莊稼漢”,白羊肚子毛巾和羊皮襖是陜北漢子傳統的裝束。過去,陜北風沙多,因此一年四季,婚后男人頭頂上都會戴著一塊白羊肚子毛巾,包裹著大半個腦袋(未結婚的不戴)。頭發整個包裹在毛巾里,然后拉住毛巾的兩端擰兩圈,再把兩端向前繞到額頭上方,交叉一系,額頭上便豎起了兩個毛巾的邊角,猶如山羊的兩只角一般。太陽毒,白毛巾能防曬還吸光。風沙大,白毛巾可用于揩汗、擋塵、護發,甚至保暖。毛巾由后往前系著雙耳形的結在額前,顯得人更精神,能遮陽、護臉,還可避免風沙吹進眼睛。勞動之后回到家,解下頭上的毛巾,抖掉毛巾上的沙粒塵土,順手用毛巾擦擦臉上的汗,抽打身上的塵土,然后用水沖一把擰干,第二天繼續用。如今風沙少了,白羊肚子毛巾成了一種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
對“信天游”我也有自己的認識。在靠天吃飯的年代,陜北人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生活貧窮,文化活動貧乏,久而久之,隔著梁和梁,近在咫尺,相互能看清模樣,但要見上一面,往往要繞道半天,語言交流困難,喊話又累人,加上長年刮風,話語傳不遠,于是就拖著腔唱、拖著腔喊,還喜歡用疊字,重復能加深印象和力量,強化語言的推動力和感染力。“信天游”大都結構短小簡潔,曲調開闊奔放,感情熾烈深沉,便于抒詠。因而純正的信天游其實來自于山頭和峁梁,信天游歌手在田野間如野草一樣使勁往出鉆、往外長。信天游順天而生,信天而唱拿命而歌,成為粗獷豪放、別具一格的中國民歌的代表,是展示陜北人民精神追求的文化符號。
再就是堅持宏觀與微觀、講故事與講道理同步。譬如,2020年1月9日一上班,我就接到延安市扶貧開發局申均明打來的電話,他興奮地告訴我:“安塞區化子平鎮石山村秋樹畔組李世生的兒子李喜平結婚、辦喜事了。”李世生在安塞區有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李喜平就在安置房結的婚。門上貼著大紅對聯:“真扶貧、得實惠、喬遷新居;謝黨恩、奔小康、喜結良緣”。
2021年4月17日晚10點,莒南縣扶貧辦李永波打來電話,興奮地告訴我:“趙娟報考研究生的倆女兒都被錄取了!姐姐張愛玲是貴州大學法律專業,妹妹張溶梅是西南政法大學民法專業。”
這些故事都是我在前期采訪基礎上,根據需要,有意挖來等來的。后來我把這幾個生動的故事寫進了書里。
文學創作也有一個守正創新的問題。用平民語言、老百姓能讀懂的文字寫作,很重要。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經倡導,文章“不但是要讓人看懂,還要讓人不費力就能看懂”。他認為,寫文章不是無足輕重的小事,讀者看不懂,文章就白寫了。他還提到寫文章的兩個理想:“一是謹嚴,一個字不能加,一個字不能減,一個字不能換;一是流暢,像吃鴨梨,又甜又爽口。”這種美德,寫作者都應該兼而有之。因為工作關系,我長期從事機關文字工作,形成了邏輯思維方式和機關語言體系,語言的轉化是比較難的,而且有些國家重大政策問題必須在準確的基礎上表述,這就更難。但是,寫作過程中,我盡可能轉換調整,力求用普通百姓能看懂的語言表達,如平淡自然地拉家常般。
黨的立場、百姓的心,是我創作堅守的價值標尺。
❙甘霖清風皆可入筆
記者:對于寫作的內容,您是否做過衡量和遴選?
厲彥林:《延安答卷》書中,我推崇和謳歌綠色發展、生態脫貧。
自20世紀末國家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延安共完成退耕還林1077.46萬畝,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19.4%,占陜西省退耕面積的26.7%、全國的2.1%,是名符其實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1.3%,從衛星云圖上看,陜西綠色版圖因此向北推移了400公里。同樣的政策,有的省份就有差距,延安最重要的是有延安精神支撐、延安人民聽黨中央的話。自1998年以來,延安人民發揚革命傳統、高舉延安精神的旗幟,打了一場漂亮的退耕還林、脫貧攻堅戰,徹底拔出“貧根”,鏟斷貧窮的“尾巴”,長出“綠色延安”,實現由黃變綠的歷史巨變,走出了一條“綠色脫貧之路”。這與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高度契合,是鮮活而現實的《延安答卷》。
臨沂原來的扶貧成效為什么好?因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早就開始街接。1996年3月23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以《造血工程結出碩果,沂蒙山區整體脫貧》為題,宣布沂蒙老區率先整體脫貧的重大喜訊。臨沂市在脫貧工作中堅持先轉腦筋再通路,這是最成功的一招,實踐證明“思想觀念不變,一切都白干”。1984年9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臨沂市委、市政府下大氣力掄了“三板斧”,開展了三次解放思想大討論,大膽摒棄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觀念,克服那些安于現狀、思想懶惰、懼怕變革、墨守成規的習慣和縮手縮腳、前怕狼后怕虎的行為方式,這才充分調動和保護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最持久的動力源。
十八大以來,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徹底改變了“大水漫灌”和“一刀切”的問題。沂蒙山區的貧困是分散插花式的,不是集中聯片,所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銜接著推進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及實際情況看,沂蒙山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文章做得早、做得好,更具時代性、典型性和示范性。
我努力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貫通起來,用文學之美謳歌紅色根據地群眾的生活之美。陽光當頭,甘霖清風皆可入筆。我個人也從紅色土地上獲得了營養、力量與希望。
記者:在《延安答卷》《沂蒙壯歌》兩部作品中,我們看到非常多生動、準確的細節,同時您也沒有回避客觀矛盾,提出了許多宏觀的思考、見解。這是與作品的題材有關,還是您有意為之?
厲彥林:作家必須對讀者負責,努力精益求精。因為我寫的是紀實文學,每一個地名、人名和事件都得準確。所以我采訪的那幾個月特別辛苦,每天晚上必須立即整理梳理記錄,不清楚、不明白的第二天抓緊再詢問核對。
為了寫《沂蒙壯歌》,我跑遍了享受中部地區扶貧政策的沂蒙革命老區的6市18個縣,以及在山東根據地初創期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抱犢崮地區,增寫了“抱犢崮下日子紅火”一章。
在這本書中,我精挑細選的100個實例和近500個數據,都力求自己親眼見、親耳聽、直接考究和論證過,每個時間、地點、人物、姓名、過程都力求接近事實。譬如,有些權威媒體報道的數據不夠精準,經和有關權威人士反復研究也作了微調,還原當年的真實。
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組工干部,我敬仰、敬畏、感恩這紅色熱土,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一切,都讓我心潮澎湃。在創作過程中,除了人物、故事,我也注意梳理歷史脈絡與機理,呈現平實道理和水到渠成的結論,既與黨史、國史一致,也更切合現實,努力增強立體感和形象感。
在《延安答卷》中,除了寫延安大地綠色脫貧的生動實踐,我沒有回避從宏觀層面寫其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難。譬如,詳細寫面上的貧困問題及工作中的問題。有位副省長下基層調研下派干部工作情況,貧困戶違心地說:“沒見過扶貧干部。我連他們是光臉還是麻臉都不知道。”當我問及貧困群眾為什么這樣說時,他輕松地答道:“我猜來人是個大官,我那樣說,是想讓大領導多給我點錢唄。”這是貧困戶正常的心理。
世間萬物,蕓蕓眾生,各式各樣的人和物都以不同的生命狀態存活著,有無奈和迷茫也很正常,必須歷史、聯系、發展、全面的觀察和分析。
寫《沂蒙壯歌》,我跑了沂蒙老區所有的田園綜合體,既感受成效,也觀察思考問題和不足,寫下了個人見解,“田園綜合體是新生事物,是一個值得開拓探索、試驗體驗、總結完善的‘世紀命題’。如何‘長命百歲’、領跑鄉村振興,避免超越現實、壘盆景和同質化等問題,都還需要在實踐中正確把握、科學回答”。同時,對當下農村現狀的擔憂、農民道德文化素養的滑坡、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遇到的9個問題等,我也不遮不掩地記錄下來。我還根據所見所聞所思,對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振興”目標的核心元素,中國農民合作社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等,作了一些探索性的文學書寫,渴望投石問路、拋磚引玉。
記者:請您談談兩部作品出版后的反響。
厲彥林:《延安答卷》是2020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入選中央宣傳部“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被中央組織部等單位評為第五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優秀教材”。
《沂蒙壯歌》是《延安答卷》的姊妹篇,入選“2022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和“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榮獲了《人民文學》2021年度作品獎,入選2022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入選2022年度絲路書香工程(阿位伯語)、2022年度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日文)名單,也被山東省委黨校(行政學院)、山東省干部學院和一些基層黨校、培訓班次列為公共教材。
《沂蒙壯歌》還被改編為管弦樂組曲,紀實電影和紀錄片正在拍攝中。值得一提的是,《沂蒙壯歌》出版后,我了解到,有許多基層支部以此組織主題黨日活動,有的村清晨用大喇叭逐段播放,這被施戰軍總編譽為“人民文學落地民間的生動實例”。
❙為時代留下身影和足跡
記者:《延安答卷》《沂蒙壯歌》兩部作品都融入您對中國與世界、歷史與現實、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發展與穩定關系的思考,使作品具備了可觀的現實溫度和思考深度。同時,也為人民的奮斗、民族的奮進留下真誠熾熱的記錄。這似乎是您的作品具有的鮮明風格。能不能談一談您的創作理念?
厲彥林: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不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作為作家,必須腳踏熱土,運用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熱情擁抱火熱的時代和生活。
延安和沂蒙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寶藏。文學作品要尋找和表達其精神內核,賡續紅色血脈。當然,我不是圖解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而是用人、事、數據說話。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從自信到自覺還有很漫長的路。
還有一個創作題材的政治性與人民性的問題?!堆影泊鹁怼贰兑拭蓧迅琛穬蓵恼蚊舾行詮?,相對難駕馭。尤其是延安是革命圣地,分寸如何把握?我把延安圣地、沂蒙革命老區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放在黨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中去思考和書寫,謳歌了延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延安精神走出了具有示范意義的綠色脫貧之路和沂蒙人民發揚沂蒙精神、百年來聽黨話、跟黨走、連創發展佳績的奧秘。
馬克思說:“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真正的精品力作,是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能夠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當前,優秀作品的數量仍顯得與時代和人民的期盼不相稱,一些背離現實、過度關注自我的作品,卻被一些作家和評論家推崇。說來說去,是沒處理好文學與人民、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我知道,我個人的力量改變不了什么,但我只是默默做好自己應當做的、喜歡做的。我追求的是把老百姓特別是最普通的百姓這個群體作為謳歌的主角,把歷史、現實和未來揉和到一起,讓讀者愛讀、能讀懂,讀后有真善美的感悟、收獲健康向上的力量,力求穿透歷史、溫暖心靈。
我為創作這兩本書,先后拜讀了500多本書,咀嚼吸收了許多前輩和專家學者的觀點,我努力從某些側面為這個時代留下身影和足跡、一絲人間煙火氣和打動人心的東西。
如何堅持正確的歷史觀與文學觀,處理好文學的真實與歷史真實性問題。我認為,沒有歷史感,文學家、藝術家就很難有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當代作家有自己的人生、創作經歷,也有自己的文學立場和觀察角度,是親歷者、見證者和記錄者。文藝作品不能只是過去式、懷舊式,或者為金錢奮斗、渲泄個人小情緒?!镀椒驳氖澜纭返淖髡呗愤b說:“生活可以故事化,但歷史不能編造,不能有半點似是而非的東西。只有徹底弄清了社會歷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藝術中準確描繪這些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形態和精神形態。”百年以后,我們的后人要了解20世紀之交中國脫貧攻堅的歷史脈絡,靠什么?作為人類傳播文明的主要工具——文字和文學,有責任記錄真實的歷史和發展中的歷史。
這些年,新興媒體發展快,知識爆炸,信息雜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無論什么時候,獨立思考都很重要。手中的筆是有立場的,需要“自己長腦子”,理性地判斷。要堅守信仰,仰望藍天,腳踏黃泥。魯迅先生說,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靠文藝,靠文學,靠作品。作品應當有立場、有筋骨、有溫度、有燃點。
記者:您在工作之余,堅持40余年筆耕不輟,創作出版了大量佳作。在您看來,如何堅持人文情懷與文學夢想?
厲彥林:我國自從科舉制開始,就誕生了很多飽讀詩書的人士。但目前,仍有人把政治與文學割裂,好像是兩條道,其實中國歷代官員用文學作品抒發個人情懷的很多,司馬遷,辛棄疾等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做文學夢的青年人就特別多,能堅持下來的比較少。我是從當民辦老師時為了不為難孩子們,自己陪孩子們寫作文走上這條道的。我的短散文被作為試題的多,可能與這個經歷相關。
當年有人問老舍,寫作看起來很辛苦,為什么你卻寫得“起勁”呢?老舍說“因為我有癮啊”。文學讓我養成了動腦、動筆的習慣,“戒不掉”,就堅持下來了。
記者:您接下來還有什么創作計劃?
厲彥林:我正在寫一部關于母親的書,書名暫定為《母愛最美》。主要是歌頌我自己的老母親,里面也包含沂蒙紅嫂、膠東乳娘、山東援疆女兵等母親群體的故事。有一次我去新疆旅游,拜訪了多位山東援疆“兵媽媽”,聊起來她們說:“反映我們援疆女兵的書,有很多不符合事實。”聽到這里,我放棄了旅游,就地采訪了一周,獲得了很多素材,回來后我又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寫了一篇長散文,希望盡自己的可能還原歷史真實。
目前,這本書已有十幾萬字,還在打磨之中。
記者:期待您的新作早日與大家見面,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謝謝。
厲彥林:謝謝。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