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證明辦理公積金,交房發證“零跑腿”“零時差”,“電子亮證”逛景區、住酒店、坐公交、寄快遞……在山東辦理業務,似乎人人都享有“綠色通道”。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數字賦能之下,我省“無證明之省”建設在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社會生活等領域多點開花。
1月7日,記者從山東省大數據局獲悉,山東于去年8月發布的《深化數據賦能建設“無證明之省”2022年行動計劃》所列各項任務均已落地完成。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取消578項證明材料,統一電子化替代131項證照材料,發布實現證照“免提交”的“用證”事項清單1500余項,更多大數據應用場景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從“減證”到“無證”
“這次的申報頁面又升級了!不僅每一個步驟都給提示,還能一鍵批量蓋章,太高科技了。”2022年12月中旬,青島新奧膠南燃氣工程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張海,在線上辦理建筑工程施工許可業務時有了意外發現。
“這是我市在2022年10月初推出的智能化審批服務,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建筑工程施工許可全流程數字化審批。”青島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得益于這項服務,企業在申報時需填寫信息減少一半以上,提交的證明材料由7個減至0個,實現全過程數字化‘零材料’辦理,審批效率也大大提高。”
全流程數字化審批服務場景,是青島市對“無證明城市”的探索。不只青島一地,去年以來,我省各市圍繞企業群眾所需所盼,積極開展“無證明城市”建設實踐。從一隅到阡陌,山東錨定全國首個“無證明之省”建設成勢見效。
“無證明”應該如何理解?山東省大數據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顧衛東表示:“‘無證明’不等于‘零證明’或不需要證明。它是指通過推動服務事項直接關聯電子證照及相關數據資源,讓企業和群眾在辦事時,凡是可以通過電子證照、數據共享獲取的信息無需再讓他們提供相應材料。”
不破不立,“無證明之省”建設須先破解證明繁瑣問題,實現材料“應減盡減”。據了解,我省通過直接取消、告知承諾等,全面消除各類“奇葩證明”“循環證明”,截至目前,全省適用于告知承諾辦理的事項累計減少證明材料2955萬份,讓辦事群眾省時省力。
“立”的方面,推動電子證照替代實體證照,實現“一部手機辦全省事”。記者從省大數據局獲悉,截至目前,我省電子證照基礎庫已歸集全省900余類證照數據,將身份證、社???、老年人優待卡、營業執照等500余類與企業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電子證照接入“愛山東”APP電子卡包,支持自主“亮證”。
如今,涉及群眾的身份證、社???、駕駛證、不動產權證書等,涉及企業的營業執照、建筑業企業資質證書、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等常用電子證照證明,已經全面應用于1300余個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事項。當我們走進全省各級政務服務大廳就能發現,工作人員均實現配備掃碼槍以獲取電子證明信息,企業群眾辦事時無需再提交相關紙質材料。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升級轉變倒逼政府數字化轉型向縱深走去,‘無證明之省’建設,是政府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性應用工程,也是一場刀刃向內地改革。”顧衛東表示,“在這場數據驅動的變革中,各部門通過流程再造,提升網上便民服務水平,改善營商環境,真正實現讓數據造福于民。”
“數據跑”代替“群眾跑”
回想起去年8月拿到教師資格證書的畫面,臨沂市民劉女士仍記憶猶新,“趕上了市里教師資格認定‘掌上辦’,免去我們提交材料的麻煩。只要在‘愛山東’APP上填寫認定學段和郵寄信息,教師資格證就能快遞送到手中。”
群眾不用跑腿的背后,是上億條數據忙碌的身影。“依托省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審批部門自動共享和獲取申請人學歷、普通話等級等信息,線上通知審核結果。”臨沂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社會事務科科長盧春曉說,“2022年,臨沂市中小學教師資格認定共完成認定25138人次,其中‘掌上辦’認定占總認定人次的95.25%。”
保障數據跨層級、跨部門、跨系統的互通共享,是“無證明辦事”的前提之一。近年來,省大數據局構建全省一體化大數據服務平臺,打破各部門之間存在的信息壁壘。截至目前,全省發布共享數據資源35萬項,提供數據共享服務達265億余次,為“無證明之省”建設夯實數字底座。
前不久,濟南文旅集團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唐國超就體驗到“無證明”有多高效,“當時,我們急需為19艘游船辦理營業運輸手續,原來每艘游船都需要分別提交申請表、身份證、營業執照等9件申請材料,要費不少事,這次竟然一張表單就全搞定了。”
為破解辦證耗時長、跑辦次數多等制約水路運輸發展的難題,濟南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將每艘游船運營所需的六個法定證照合成一個綜合證照(《內河船舶證書信息簿》),生成專屬“二維碼”。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次為濟南文旅集團辦理的19艘游船營運手續,共減少申請材料100多件,壓縮辦事環節80%以上,原先需十幾個工作日才能辦結的業務,僅用1個工作日就全部辦齊。
“企業群眾辦理業務,原先需要自己證明‘我是我、我有資格’,現在只證明‘我是我’,轉由政府部門證明‘我有資格’。群眾無需東奔西走,辦事的獲得感、幸福感自然更強了。”山東省大數據局數據應用管理與安全處處長楊峰總結道。
數字賦能美好生活
在山東,即便忘帶身份證,想辦的事照樣能辦成。
無論是住酒店,還是進景區,只要打開“愛山東”APP出示電子身份證,即可核驗身份,一路暢行。“不用帶證件,掃碼就能買到學生票,刷手機就能檢票,入園很順利,玩得太舒心了。”2022年12月31日,來自濟南的大學生張倩準備爬泰山跨年,這里的變化讓她十分驚喜。
“泰山景區率先打造全國領先的‘無證明景區’。”泰山景區綜合部副部長宋磊向記者介紹,“景區以數據核驗替代證明證件,在國內風景區中率先實現‘免證’應用,學生游客無需現場核驗學生證,老年游客也無需現場出示優待證,打開‘景區碼’就能通過各進山口閘機,置身岱頂,迎接2023年第一縷陽光。”
這是我省電子證照社會化應用的一個縮影。電子證照社會化應用主要集中在便民服務、交通出行等社會生活領域,因而是“無證明之省”建設中數據賦能作用最為突出、企業群眾最有獲得感的部分。截至目前,我省圍繞電子身份證住酒店、進景區兩類社會化場景的所有試點已在16市全面鋪開;省級層面在通信、保險、金融、寄遞等4個領域,市級層面在人員招聘、文化旅游、法律公證等5個領域的全部試點均已落地。
便民服務領域,濟寧、臨沂、菏澤等市通過供電業務系統與電子證照系統對接,實現群眾、企業辦電業務證照“免提交”;濱州、泰安、東營市部分小區實現了居民“刷臉零證”辦電。法律公證領域,威海、煙臺等市實現房屋買賣公證等公證事項辦理材料“免提交”,日照、德州市實現當事人家庭關系核驗業務的無證明辦理。交通出行領域,淄博、煙臺、濰坊等市引導辦事群眾通過“愛山東”APP出示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完成相關業務證件核驗;棗莊、聊城等市實現公交乘車、汽車站購票一碼通行……
“數字賦能,最重要的是讓每個人都能真正獲得數字化建設帶來的福利。”在采訪的最后,顧衛東說,“再先進的技術運用,根本上都是為人服務。下一步,省大數據局將圍繞解決群眾所急所憂所盼的難點堵點問題,繼續打造各類電子證照社會應用場景,推動優秀場景創新復用,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鶴穎 通訊員 都海明 陳亞楠 報道)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