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即將鋪就開的文化體驗長廊,串聯起了齊魯大地上燦若珠貝的各種文化形態。除了這些鐘靈毓秀的文化體驗長廊,在這片文化沃土上還有無數點綴在大地上的顆顆微小的明珠。不管是閃閃發光的大顆寶石還是微微閃耀的小小珍珠,它們通過文化廊道串聯在一起,連成了山東文化的多彩星空。
新黃河記者:徐敏
2500年前,先哲孔子面對著滔滔東流的黃河水,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喟嘆。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西進中原與晉國爭霸,開鑿了一條名為深溝的運河,運河“浮于淮泗達于河”,拉開了山東地區運河的開鑿大幕。
“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丈夫死后,孟姜女向城而哭,她所“哭崩”的是迄今已經有2600多年歷史的齊長城。
“老鐵山頭入海深,黃海渤海自此分;西去急流如云海,南來薄霧應風生。”沿黃渤海區域的自然景觀,自古頗有文學色彩。
20世紀初建成的貫通山東腹地的膠濟鐵路,“涉風濤而不驚,歷風塵而不倦”,在當時,膠濟鐵路的交通之便不亞于西歐。
從蒼茫的歷史深處數來,齊魯大地上豐厚的文化資源連綿不絕,經過歲月的沖刷不僅沒有褪色,反而歷久彌新,成為我們今天仍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礦。在中華文明主要發祥地的山東,不僅可以聆聽先哲孔子的教誨,觸摸山高海闊的宏大渺遠,還可以研學資源豐富的紅色文化,觀賞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在這片人文沃土上,每一條貫穿古今的文化軸線都值得深度耕作。若是將這些軸線貫穿起來,更是織就了一幅文化“兩創”的瑰麗圖景。
近日,我們欣喜地看到“文化體驗廊道”的藍圖鋪展開來。2月10日,山東文化體驗廊道建設啟動,亮出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沿膠濟鐵路線“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和“十大展示帶”建設的藍圖。四大文化體驗廊道和沿膠濟鐵路文化體驗線輻射帶動曲阜、淄濰、泰山、嶗山昆崳山等四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片區和沂蒙、膠東、渤海、魯西四大紅色文化弘揚發展片區,培育形成文化“兩創”空間展示新標桿,打造更具影響力的“好客山東、好品山東”文化旅游目的地。
今天,我們還會想沿著黃河遇見海,去看黃河三角洲的生態多樣性的活力面貌;還會攀登至泰山山頂,感受李白“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的壯闊胸懷;也會在大運河上乘風破浪,感受流動的文化。當然,更多時候我們緩慢行走在山東的每一寸土地上,感受著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脈、每一塊磚瓦,甚至每一個山東人流露出來的文化自信。
近幾年,山東有一列7053列慢火車紅了,吸引著省內外眾多網友前去打卡。這列慢火車連接了管仲紀念館、姜太公祠、齊山風景區、如月湖濕地公園和泰山等多個著名景區,沿途不僅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更有濃厚的歷史人文景觀。未來,覆蓋全省16個市、7000多萬人口的文化體驗長廊,正如讓我們穿梭在文化的這趟慢火車上,重新遇見山東的人文文化。它既帶給我們熟悉的體驗,也會有新的驚喜。而更深遠的意義是,文化體驗廊道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強大文化支撐。
一條條即將鋪就開的文化體驗長廊,串聯起了齊魯大地上燦若珠貝的各種文化形態。除了這些鐘靈毓秀的文化體驗長廊,在這片文化沃土上還有無數點綴在大地上的顆顆微小的明珠。不管是閃閃發光的大顆寶石還是微微閃耀的小小珍珠,它們通過文化廊道串聯在一起,連成了山東文化的多彩星空。
人文沃土,永遠值得深度耕作。期待不遠的將來,數條文化廊道各自以不同的文化形態交相輝映,串聯在岱青海藍的山東大地上,閃耀著五光十色的璀璨光芒。
編輯:劉丹 校對:楊荷放 攝影:王鋒 美編:劉靜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