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山東實踐系列網評①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到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下團組”寄語,“高質量發展”已擴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
從大局上謀劃,于關鍵處落子。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中,山東堅決扛起“走在前、開新局”的光榮使命,把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實際行動,齊魯大地上高質量發展的活力澎湃涌動。
走好“必由之路”
爭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山東來講,怎樣走好這條路,方向清晰、目標明確。
翻開山東高質量發展的答卷,無論是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大膽實踐,還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扎實落地,抑或是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強勢開局,山東始終把科技創新置于重要位置。
建成國家實驗室1個、全國重點實驗室11個、省實驗室9個、省重點實驗室277個,“1313”四級實驗室體系基本形成。獲批建設高速列車、燃料電池、鹽堿地綜合利用3個領域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總量居全國第二位。持續搭平臺、強功能,山東高能級創新平臺加速集聚,有效激活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企業是創新主體,抓創新關鍵靠企業。打造“源頭活水”的同時,山東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構建科技和產業之間互融互通的橋梁紐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在萬華煙臺工業園,一以貫之謀改革求創新,20多項“卡脖子”技術相繼被打破,見證山東企業依靠創新突圍,求解發展之道的努力。
以更具吸引力的科創“硬實力”和“軟實力”鍛造強有力的創新環境,近年來山東大力實施科教強魯人才興魯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主任的省委科創委,全面加強黨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省級財政科技投入連年增長,2022年達到145.2億元,堅持“四個面向”,集中財力支持重大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的支撐力和引領力大幅提升。
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全球首款“國密算法高抗沖突物聯網安全芯片”面世;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燃料電池智能雪蠟車亮相冬奧會;國內首套水下采油系統海試成功……在各類科技創新要素的強力保障和有力帶動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一個個閃耀全國和世界舞臺的山東創新創造,成為齊魯大地向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進的生動見證。
把握“戰略基點”
探索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近年來,山東通過發展“十強產業”和實施“十大擴需求”行動,在供需兩端同時發力,不斷擘畫發展新圖景。
在供給側,山東一方面通過持續創新、不斷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附加值,繼續夯實傳統制造業積累的優勢和基礎。以紡織業為例,山東在“十強產業”規劃中制定了現代輕工紡織產業行動計劃,以大力推廣紡織服裝產業鏈技術改造新模式,走出“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之路。
另一方面,在新興產業領域加大建設,加快低碳轉型、工業技改等重大布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和產業生態創新。世界高端鋁業基地、日照精品鋼鐵基地等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項目落地實施。以“萬項技改、萬企轉型”“數實融合”等舉措,推動“山東制造”向“山東智造”的方向大步邁進。
轉型是目光更遠的奮進,陣痛過后,山東經濟迎來了從質量結構、體制機制到發展環境的系統重塑。具體到產業領域來看,山東“四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年高10個百分點,達到31.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11.8個百分點,達到46.8%。
在需求側,山東緊緊把握我國產業升級、技術升級、消費升級等發展趨勢,實施傳統消費升級、新興消費擴容、外貿固穩提質三大行動,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奮勇向前。聚焦汽車、家電、餐飲等重點領域舉辦大型促銷活動,鼓勵各市對具有消費引領性的創新模式、創意活動和對消費市場增長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獎勵……山東版“擴內需”,既內外統籌、精準釋放需求潛力,又倡導轉型提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長期動力。
領會“必然要求”
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業是山東的一面旗幟。近年來,山東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推進鄉村“五個振興”,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不斷取得新成效。
堅持藏糧于地,山東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400多萬畝,基本達到了“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實現畝均增產150斤左右。
堅持藏糧于技,山東圍繞“種業”這一核心,啟動農業科技展翅行動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做大做強民族種業,推進農業提質增效。一個又一個農業生產主推技術,直接指導服務農業生產一線,給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堅持藏糧于民,山東在制度惠農、資金利農、科技賦農等方面下足“繡花功夫”,通過穩定農民種糧收益預期,提高糧農抵御風險能力,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糧食總產連續9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糧菜果、肉蛋奶、水產品等產量均居全國前列;形成壽光蔬菜、沿黃肉牛等一批千億級、五百億級產業集群;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20年率先突破并保持在萬億元以上,2022年達1.2萬億元,穩居全國首位……作為農業大省,端穩端牢“百姓飯碗”,山東不負重托,且更顯底氣和信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山東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僅在淄博,就重點打造糧食、蔬菜、黑牛奶牛、蘋果、獼猴桃、香菇,6條數字農業產業鏈。為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臨沂市蘭陵縣結合自身實際積極開展訂單農業,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泰安市岱岳區同樣搶抓農時,推進蔬菜產業發展,形成了以大蒜、菠菜、萵苣等為主的蔬菜種植基地,以草莓、無花果、金銀花等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
以新品種新技術引領產業振興,山東從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的深刻轉變,不僅帶動了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不斷提高,更為全國穩產保供以及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出重要力量。
牢記“最終目的”
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近年來,山東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不棄微末、久久為功,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過去五年,全省財政民生支出五年累計達到4.42萬億元,占比保持在80%左右;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全面完成,60萬灘區群眾喜圓“安居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9.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連年超過120萬人;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待遇領取資格“靜默認證”率90%以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10連增”,9類困難群眾救助標準連續3年大幅提高……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價值追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的道路上,山東錨定全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可感可知的實惠背后,是一項項惠民舉措接連出臺,是一個個民生項目落地生根。
圍繞“聚力共同富裕民生改善,推動人民生活品質實現新躍升”的目標要求,今年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從多措并舉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織牢基本民生保障網、扎實落實共同富裕政策等方面提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舉措,打造共同富裕的省域范例。從收入到就業、從教育到醫療,從養老到社會保障,山東聚焦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部署一系列新舉措,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回應人民期盼,彰顯了強烈的責任擔當。
以“高質量發展”的一筆一劃繪就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的美好圖景,山東腳印深刻又扎實,步伐堅定而有力。從這個春天再出發,山東勇挑大梁開新局,用行動點燃高質量發展引擎的強大底氣和百倍信心,努力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文/張藝凡)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