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個月來,沂河的夜空很閃亮——一場場原汁原味的小戲小劇每晚在沂河之濱上演。
地地道道的柳琴戲“拉魂腔”、催人淚下的紅色故事、貼近生活的現代劇目……據說,每場演出的現場都座無虛席、市民如潮,到不了現場的,還能在線上看,特別火。
什么是小戲小???簡而言之,就是演出時間較短的小型戲曲、戲劇,演出時間一般在20—30分鐘。這半個月,演出了50余場。演出還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沂河之夜”。
01
“沂河之夜”小戲小劇展演為什么這么火?
先看曲(?。┠?。
戲、劇雖“小”,曲(?。┠康倪x擇卻大有門道。其中,有《打干棒》這樣的柳琴戲經典劇目,也有《吔,我就是個農民》這樣聚焦農民尊嚴和自我身份認同的現代小戲,還有關注家庭生活的小品《瞧這一家子》,等等,都是關照百姓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的作品。
劇目《一門三英烈劉永良》演出現場
同時,亦有體現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魂歸故里》《第一碗餃子》《紅旗飄飄》等作品??梢哉f,整體的曲(?。┠窟x擇,充滿本地的風土人情、歷史記憶。這樣的作品,具有貼近性,真實,可感。
再看品質。
《跟著共產黨走》《婆婆也是媽》等眾多劇目多次獲獎,其中情景器樂曲《沂蒙那段情》榮獲第十九屆群星獎,《臨沂市沉浸式情景小?。褐v好紅色故事的沂南實踐》入選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沉浸式演出現場
這些曲(?。┠亢彤數亓餍械姆沁z柳琴戲相結合,經過精心編排,形象生動,韻味十足。這從現場觀眾的反應上也能看出來,或捧腹大笑,或熱淚盈眶,極富感染力。
演出距離也是關鍵。
演出不在“殿堂”,而在“廣場”,真正實現了觀眾與舞臺的“零距離”,真正是送戲送到了“家門口”。
可以說,“沂河之夜”的演出是思群眾之所思,想群眾之所想,唱群眾之所愛,演群眾之所需。從曲(?。┠窟x擇到演出方式,皆體現出回歸到了文藝演出、文化惠民的初心:讓大家看得熱鬧、玩得開心,“潤物無聲”中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臨沂市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在全省率先實施“百部群眾性小戲小劇創作展演工程”(下稱展演工程)。“沂河之夜”只是展演工程的一個“試點”,更多的演出現場正在或將“走”進景區、社區、機關、學校、企業,“走”到群眾身邊。
沂南縣常山莊村,紅嫂家鄉,游人如織。這里除了有沂蒙紅嫂紀念館可參觀,還有多部紅嫂故事沉浸交互展演與觀眾“面對面”。
當地人,用當地話,演當地事,以沉浸式小劇講述紅色故事。
沉浸交互展演現場
《沂蒙四季·紅嫂》,由山村劇場和紅嫂故事沉浸交互展演小院兩個部分組成。在沉浸交互展演中,救傷員、攤煎餅等戰斗生活場景被高度還原,在演員引領下,游客走進劇中情境,沉浸式領略崢嶸歲月里的硝煙彌漫、英雄壯舉。山村劇場演出則依托常山莊村原生態結構搭建舞臺,運用環境戲劇理念引導觀眾互動參與,通過串聯“乳汁救傷員”“火線橋”等故事,再現沂蒙紅嫂的感人事跡。
小戲小劇展演和紅色文化教育、研學旅游結合了起來。既創新了紅色文化教育方式,又提升了文旅品質和個性化服務水平,還為鄉村振興注入了能量。
沂河東岸,臨沂市河東區黨性教育基地,華東野戰軍總部舊址暨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情景小劇《河灣情》也在濃情上演。
情景小劇《河灣情》演出現場
演出再現解放戰爭時期新四軍在前河灣村的戰斗片段及村民擁軍支前的生動故事?;匕?ldquo;快板教學”“紅歌教唱”等多樣化形式融入講解中,通過體驗、互動等方式,帶動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火起來、紅色基因傳下去。
03
創作是展演的前提,好的曲(?。┳骷由暇恃堇[,才能呈現深沉而雋永的力量。
從創作開始,小戲小劇就堅持“三貼近”,無論是表現個體的悲歡離合,還是呈現大歷史的滄桑厚重,講述的都是沂蒙人身邊的故事,關照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前面提到的情景器樂曲《沂蒙那段情》《臨沂市沉浸式情景小?。褐v好紅色故事的沂南實踐》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劇目《沂蒙那段情》演出現場
不光沂河之濱,近些年,山東一直在探索小戲小劇創演新路徑,各地創作推出一大批優秀小戲小劇作品。
比如東營,創作了大批以黃河為主題的小戲小劇,其中包括大量面向兒童的“兒童小劇”。德州,打破觀演邊界,鼓勵群眾演群眾看。今年1月16日,2022—2023年度山東省冬春文化惠民季群眾性小戲小劇線上展演,國家公共文化云全程直播,免費觀看。
面向時代、回應時代,讓小戲小劇走進千家萬戶,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山東是認真的,成果是豐碩的。
沂河之濱的小戲小劇唱(演)火了。它的火再次證明,腳踩大地、扎根現實生活的作品,才會有力量,用心用情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的作品,才會受歡迎。
還有頂頂重要的一點是:
要讓群眾在家門口看好戲!
2023-04-26 11:40:52
2023-04-26 11:40:26
2023-04-26 11:40:0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