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商城
              縣域
              讀報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山東 >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山東:看,藍色國土上長出一座座“糧倉”

              來源:齊魯網  2023-07-04 16:43:02
              A+A-
              分享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4日訊 2023年7月4日,《光明日報》第5版以《看,藍色國土上長出一座座“糧倉”》為題,整版聚焦山東“藍色糧倉”,以下為報道全文:

                看,藍色國土上長出一座座“糧倉”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我有兩個愿望:一是希望一艘艘滿載我們培育的優良品種的養殖工船,游弋在東海、南海和大洋遠海;二是希望老百姓的餐桌上擺滿我們養殖的珍貴海鮮。”在近日召開的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包振民因在“藍色種業”方面的突出貢獻,捧得2022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包振民表示要持續創新,把“藍色種業”這篇文章做精做好。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步入新發展階段,青島充分發揮海洋科技優勢與海洋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特別是在“藍色糧倉”建設方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樹立大食物觀”的指示精神,堅持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切實抓好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建設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的“藍色糧倉”,打造全國漁業現代化的示范樣本。

                “航母”養魚,深遠海養殖實現新突破

                “大黃魚適宜在22攝氏度到24攝氏度的海水里生長,所以夏季來臨后我們都是沿海岸線從南往北逐海而居,5月份在福建,現在在浙江舟山,7月份養殖工船就開回青島了。”在微信語音的另一端,國信中船(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工程師孟廣瑋詳細地給記者介紹著“國信1號”的生產作業情況。這是世界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

                “這艘船長249.9米,排水量13萬噸,一共有15個養殖艙,差不多9萬立方米的體積,相當于36個標準游泳池的大小。一年能養出3700噸魚,比查干湖一年的捕獲量還要大!很多人說這是‘航母’養魚,真的一點也不夸張!”孟廣瑋語氣中充滿了自豪。

                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科學家就提出了建設海洋牧場的構想。但受制于彼時的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深遠海養殖技術和裝備一直未有大的突破。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我國的水產養殖技術和消費需求都迅速增強。作為青島市唯一一家將海洋產業作為主業的國有企業,國信集團自2012年開始布局海洋產業。”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董韶光表示,“國信1號”是我國從“固定牧場式”漁業養殖向“游動牧場式”漁業養殖的一次成功探索,是流動的“藍色國土”。

                以前,無論是養殖工船還是深海網箱,自身都沒有航行動力,就像“固定牧場”。而“國信1號”這樣的養殖工船,本身能航行,突破了船載艙養、水體交換、減搖制蕩、減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六大關鍵技術,更像是“逐水草而居”。董韶光說,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模式,相比深海網箱,這種封閉式的養殖工船更加高效:整船只有35個工作人員,“國信1號”的養殖密度卻是傳統網箱的4~6倍。同時,養殖周期還能縮短1/3,成活率達到90%以上。也就是說,同樣的水體量能養更多的魚,魚長得更快質量更好。

                “近海養殖已經飽和,青島正逐步將養殖拓展到深遠海,開辟高品質水產蛋白供給新空間。”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局長孟慶勝介紹,在“國信1號”養殖工船運營成功的基礎上,今年將陸續啟動2.0版6艘養殖工船的建造及設計工作;青島還建造了世界最大、全國首個全潛式的大型網箱“深藍一號”,先后實現全球首次低緯度養殖的虹鱒、大西洋鮭規?;蒸~,“深藍2號”系列網箱已開工建造。深遠海養殖模式的創新,將帶動整個配套行業的發展,為全球漁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發展“藍色種業”,豐富百姓餐桌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劉家崖下基地,來自日照、大連、福建等地的客戶,正在瑞滋集團采購“參優1號”優質刺參苗種。這里是全國首家國家級刺參良種場,其培育的“參優1號”海參品種已獲得國家水產新品種認定,市場供不應求。

                “你看,我們4月份投放的參苗現在還是‘小白點’。”瑞滋集團副總經理李青邊說邊從養殖池里撈起一個籠狀海參附著基,籠底布滿了長度不足一厘米的淡色小海參。

                與種植業、畜牧業育種相比,水產育種可謂困難重重。一方面海上風險較多,風浪災害、病害、丟失都有可能發生。另一方面,水產育種需要建立一整套遺傳評估技術,毫無經驗可借鑒。

                “2006年從零起步到2022年獲批國家級水產新品種,‘參優1號’可謂16年磨一劍。”談起創業歷程,瑞滋集團總經理范瑞用感慨良多:16年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瑞滋集團聯合攻關,以沿海野生刺參群體中收集的5050頭個體為基礎群體,經連續4代選育,才培育出耐高溫、翻倍率高、抗病害能力強的“參優1號”。產品上市后,在國內刺參苗種市場占有率已超過30%。

                “過去賣參苗,都是用牙簽一個一個數;現在賣參苗,都是按斤批發的。”范瑞用說,隨著參苗市場的不斷壯大,海參的價格已經大幅下降,這個曾經的水產“貴族”已“游”進普通百姓家。

                和海參育種一樣,我國的扇貝良種化同樣經歷了漫長的探索發展之路。包振民和他的團隊圍繞扇貝種業,陸續攻克了貝類遺傳學和育種領域的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為扇貝養殖業蓬勃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2005年,包振民歷經十年培育的“蓬萊紅”通過新品種審定,這也是我國科研人員自主培育的第一個扇貝新品種。

                隨著扇貝養殖技術和良種培育技術的創新,我國扇貝產量已經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年產20多噸,上升為如今年產近200萬噸。產量的增長,帶來的是價位下行。市場上出售的鮮貝價格與牡蠣、蛤蜊相差不大,曾經的海珍品慢慢變成了“大眾菜品”。

                《青島市“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的水產種苗研發中試基地和現代化海洋生物種質培育基地。如今,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已在青島建成運行,收藏海洋生物種質資源14萬份以上;主導培育了眾多水產新品種。同時,青島還進一步深化平臺建設,聯合中國海洋大學、黃海水產研究所等組建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開展水產種業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應用技術、戰略前瞻技術等重大技術攻關,打造創新復合體。

                打造海洋牧場,構建全產業鏈條

                “這是面條魚,這是花鱸魚,還有鮑魚、螃蟹……”6月20日,在青島魯海豐集團海洋牧場的展覽館里,記者通過大屏幕看到了一個神奇的海底世界。除了海底實時畫面,海底的溫度、鹽度、深度、葉綠素以及溶解氧的數值都能實時看到,一旦發生赤潮、缺氧等危險狀況,就可以對海洋牧場及時采取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

                為什么要建設海洋牧場?

                過去,竭澤而漁的過度捕撈和不顧環境的粗放式養殖,導致海洋經濟生物資源量嚴重衰退,傳統的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遇到了生態和資源的瓶頸難題。進入21世紀后,海洋牧場建設已經成為引導技術革命、發展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選擇??梢哉f,海洋牧場的出現,為我國傳統漁業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海洋牧場的打造,是一個由過去的單純捕撈變成生態化立體化網箱養殖的過程。”魯海豐集團辦公室主任汪顯剛介紹,通過投放人工魚礁,海洋牧場為海洋生物建起了一處“庇護所”,這是一種無公害生態養殖模式。

                經過幾年的建設,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現擁有海域5萬余畝,建成人工魚礁區3000畝,深水抗風浪網箱280多個,可養殖2~3萬尾魚。海洋牧場主要養殖花鱸、大黃花、許氏平鲉、大瀧六線魚、加吉魚、包公魚等珍貴魚品。同時,在人工魚礁區底播增殖海參、鮑魚等海珍品,并增殖放流牙鲆等各種魚類。

                海洋牧場除了有養護漁業資源的功能,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還可以給人們的業余生活創造更多空間。汪顯剛表示,集休閑、旅游于一身的現代服務業在海洋牧場蓬勃發展,他們將繼續建設相關設施、完善綜合配套功能,力爭把海洋牧場打造成一個主題功能完善的海洋生態休閑旅游景區。

                在《青島市海洋牧場建設規劃(2020-2025年)》里,青島提出要推動現代漁業規范化、可持續發展。目前,全市在建海洋牧場27處,其中21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占全國總數1/8;打造“苗種培育+海洋牧場+休閑垂釣+潛水觀光+海洋環保”等多業態綜合發展模式,使海洋牧場產出效益不斷提升。

                2022年,青島出臺了第一部精準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產業政策《青島市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15條政策》。政策實施一年來,已累計評定獎補資金4170余萬元,在現代漁業轉型升級、海洋裝備提質增效、海洋人才招引集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2年,青島水產品總產量(不含遠洋)99.3萬噸,產值234億元。在政策和資金多元體系支撐下,青島不斷耕海牧漁,將一片片藍色水域變成一個個“藍色糧倉”,讓海水養殖產業旺起來、老百姓的餐桌“靚”起來。

                耕海牧漁的“青島特色”

                【記者手記】 

                青島,名副其實的海洋之城。這里不僅海域面積廣闊,還擁有近30個國內一流海洋科研教學機構,占全國1/3以上。建設“藍色糧倉”,青島的優勢得天獨厚。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自然稟賦之外,青島在漁業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多元化產業體系。頂層設計包括政策和資金的雙重支持。比如,密集出臺《青島市“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關于加快現代種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青島市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15條政策》等,為現代漁業發展定方向、謀思路。同時,通過評定獎補資金和推出“琴島·種子貸”等金融產品為相關企業和個人提供資金支持。

                其次是強化研產協作。“若不是企業和研究所協作,‘參優1號’的培育過程不可能這么順利這么快。”青島瑞滋集團總經理范瑞用表示。水產種業的研發、引進、推廣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必須有政府搭建好平臺,然后建立“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合作對接,這種模式可加快水產種苗的研發速度、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再次是通過探索與創新,突破深遠海養殖。“‘國信1號’作為第一艘養殖工船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它的意義是我們擁有了一個良好開端,后續建造的養殖工船肯定會不斷優化,越來越智能、越來越節能。”采訪中,國信中船(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工程師孟廣瑋表達了這樣一個信念。隨著“國信1號”“深藍一號”等大型深遠海養殖設備的相繼試水成功,青島通過大膽探索創新,在深遠海養殖等領域逐步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最后是豐富海洋牧場業態。青島有21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約占全國總量的1/8。有人說,陸上有多少飛禽走獸,水中就有多少魚蝦蟹貝。海洋牧場建設好了,海上休閑、觀光等產業都會隨之興起。因此,青島近些年來一直大力推動海洋牧場三產融合發展。數字顯示,僅海釣一項,青島海洋牧場企業年接待游客就超過10萬人次。

                做精做好漁業“種子”

                講述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包振民

                【一線講述】 

                在新中國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歷程中,先后興起了藻、蝦、貝、魚、海珍品(海參、鮑魚)五次浪潮。20世紀70年代,我國海水養殖業在海帶、紫菜等藻類養殖獲得成功的基礎上,開始了海水動物的養殖,轉向以對蝦、扇貝為主。以我的導師王如才教授為代表的貝類研究專家,陸續攻克了扇貝自然苗采集技術、室內全人工育苗技術和筏式籠養技術,為海水養殖業第三次浪潮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20世紀90年代末,流行病害大規模暴發給我國扇貝養殖業帶來致命打擊,許多海區養殖扇貝死亡率達到70%~80%以上。王如才教授叮囑我說,扇貝育種的工作要趕緊抓起來了。我謹記在心,重點對黃、渤海區普遍養殖的櫛孔扇貝進行了研究,著手培育我國的扇貝良種。

                扇貝育種之前從沒有人做過。面對野生種,我和團隊成員邊摸索邊實驗,不斷攻關,借鑒動植物育種的成功經驗,創建了以數量遺傳評估BLUP技術為核心的扇貝育種技術體系。十年磨一劍,2005年我們培育的櫛孔扇貝“蓬萊紅”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作為自主培育的第一個扇貝新品種,“蓬萊紅”一經推出,就贏得水產養殖戶的喜愛。

                “蓬萊紅”育成后,如何建立更高效的育種技術體系成為我們團隊思考的問題。全基因組選擇是當時育種領域的前沿技術,在這一技術剛一提出時,我和團隊就率先在水生生物育種領域開展研發與應用,開發出新型高通量、低成本的液相芯片,大幅降低了檢測成本。

                應用我們開發的技術培育的櫛孔扇貝“蓬萊紅2號”,于2013年成功通過國家審定。“蓬萊紅2號”不僅延續了“蓬萊紅”的高產抗逆特性,而且產量較“蓬萊紅”提高25.43%,成活率提高27.11%,引領了水產分子育種技術發展趨勢。

                40年來,我和團隊已培育出了10個水產新品種,累計推廣養殖1000余萬畝,創造產值數百億元,徹底扭轉了我國扇貝養殖業長期依賴野生苗種的局面。

                樹立大食物觀,向海洋要食物,水產良種是“芯片”,唯有把漁業“種子工作”這篇文章做精做好,才能讓我們的“藍色糧倉”更安全更殷實。

                目前,以深遠海養殖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正在興起,藍色種業是保障海水養殖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我們團隊正在建設高端水產種質創制創新平臺,致力于打造“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的藍色種業新型復合體,促進藍色種業進入4.0時代。用更多水產新品種豐富千家萬戶的餐桌,給中國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蛋白質,我們責無旁貸!

              編輯:王靜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