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呂曉磊
對于地球,我們都不陌生,但你是否想過早期地球是怎么出現生命的?地球的環境又是如何演變為適宜各類生命居住的?老家在莘縣的郝記華,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擔任特任研究員,他的課題組研究的便是這些奇妙卻又未知的問題。
2月21日,記者電話采訪了郝記華,他是國際上優秀的青年科學家,也是學生們眼中年輕而博學的“郝老師”。
郝記華
探索地球
跨越滄海桑田的浪漫
和很多人一樣,郝記華小時候也立志“長大要當科學家”,但郝記華最初喊出這句話的時候,真的就是一句口號,當時的他對科研沒有什么概念?;蛟S,冥冥中自有天意,大學時的一門選修課引領郝記華走上了科研之路,他最終成為一名科學家。
“我在大一下學期時,選修課老師讓我們思考未來5—10年的職業規劃,并且采訪一位自己想從事職業的從業者。我當時選擇采訪了中科大做南極環境科學研究的劉曉東老師。我們聊得很開心,他邀請我與他的研究生們進一步交流。暑假時,我去了他的實驗室,開展一些實踐性質的科研工作,逐漸走上了科研這條道路。”夢想變成現實,也照耀著郝記華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行越遠,他說,“我從小就對生命科學非常感興趣,也喜歡環境與地空,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未知的。尤其是國內很少有人進行地球早期的研究,探索地球是一種跨越滄海桑田的浪漫”。
郝記華在工作中
除了與生命起源相關的課題,郝記華也一直在其他方面進行著“大動作”,比如關于行星科學的研究以及新成立的天體生物學實驗室,郝記華說,“這個課題做的是NASA的天體生物學的一個大項目,實際上,NASA在天體生物學上的投入已經有二三十年了,但我們國家現在才剛剛起步,這也是我在中科大建立天體生物學實驗室的一個初衷。”
莫大榮幸
獲得2021年度全球學者獎
談及獲得2021年度全球學者獎,郝記華表示,這是科研工作者的莫大榮幸。
“得知自己獲獎時,除了激動,更多的是榮幸,或者說是慶幸,因為獲得這個獎的科學家會被鼓勵參加加拿大高等研究院組織的大項目計劃,運作模式是通過全世界頂尖的資深科學家帶領年輕獲獎者一起攻關。”郝記華參與的項目計劃叫Earth 4D:Subsurface Science & Exploration(四維地球:地下世界的科學和探索)。郝記華告訴記者,這個獎是頒發給國際上很優秀的青年科學家的,大部分是世界頂尖大學的助理教授,自己當時申請的時候還是博士后。
盡管榮譽加身,郝記華說,他還是最喜歡做學生們的“郝老師”。“無數時刻,海浪拍打著我的船幫,稍有不慎,我的小船就會翻,我頂著巨大的壓力,穿行在海浪上,我的導師是我人生中高聳的燈塔。”這是郝記華寫下的一段話,他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學生們的燈塔,這是他作為一名導師的初心。
“可能你目前還不知道科研是做什么,那就盡量考取一個好的大學,這樣才能夠有機會在本科階段就享受到好的科研環境,為未來申請到更好的科研院所做好準備,這是個累積過程。要目光遠大且能腳踏實地,而不是好高騖遠。”郝記華這樣告誡有科研抱負的青少年。
勤奮自律
讓成長厚積薄發
從小到大,郝記華幾乎一直都帶著“學霸”的光環,當記者問他有什么學習技巧時,他卻說,可能勤奮才是最靠譜的“技巧”。
“在我讀博士時,我的導師已經快70歲了,但是,他每天比我還要勤奮。”其次是自省和自律,郝記華覺得,現在環境給孩子們的誘惑太多,信息量泛濫,但是對于個人素質的提高可能幫助很大,“這就要求我們要準確把握自己的弱點和誤區,懂得自省,并且自律”。
郝記華
剛做博士后的時候,每逢參加會議,郝記華會提前幾天把自己參加會議的所有報告、海報看一遍,雖然非常累,但心里覺得踏實、有底。“我有一個科研方面的小習慣,就是廣泛聽取各個方向的報告,將自己的各種想法記錄到本子上,這會是一個興趣和知識面都能得到擴展的過程。”在郝記華看來,無論是學習還是科研,都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家鄉美食
飽含濃厚的故鄉情
記者采訪郝記華的時候,他剛從莘縣老家趕回位于安徽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他看來,回老家,是自己難得的輕松時光,對他來說,山東大包子是他最喜愛的美食。
“我去過好多個國家,也嘗試過很多地方的美食。但是覺得最香的還是山東菜和爸媽包的大包子。我自己也常常做飯,但總是做不出來家里的那個味道,可能是家里的飯帶著濃厚的感情。”郝記華說,近些年家鄉的發展速度很快,可謂是日新月異。他希望家鄉的父老能夠充分發揮山東人吃苦耐勞和務實的優良傳統,放眼世界,把握時代發展的先機,他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有機會為家鄉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物簡介:
郝記華,1991年生于山東莘縣,2012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畢業后,先后在法國里昂大學和美國羅格斯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2021年回國工作,主要從事早期地球營養元素循環、生命起源、地外海洋宜居性等研究。2021年,榮獲加拿大高等研究院頒發的2021年度全球學者獎。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