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高錫云正在給患兒檢查身體。鞠圣嬌 攝
本報記者 鞠圣嬌
“高大夫,你可回來了。得有一年多沒見你了!”7月11日,市民劉雨(化名)帶著5歲的女兒到聊城市中心醫院婦女兒童院區就診,遇到了該院兒科醫師高錫云。之前,她女兒就一直找高錫云看病,這次見到熟悉的高錫云,自然很高興。
2021年6月,高錫云到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彭水自治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參加支醫工作,原定支援期限半年,但高錫云卻在彭水自治縣待了一年才返回聊城。這背后,有著什么樣的故事?
初入彭水 用專業贏得信任
距離聊城1300公里的彭水群山環繞,烏江和郁江在這里交匯,氣候溫潤潮濕。
2021年6月,初來乍到的高錫云面臨著氣候、飲食、語言上的多重挑戰。由于科室人員有限,到崗一周后,高錫云就參與到日常門診、新生兒查房工作中。醫院為他安排了一名年輕醫師擔任“翻譯”,忙碌的工作讓高錫云很快習慣了當地方言,也讓患者熟悉了他。
高錫云發現,當地患兒的家長喜歡輸液,覺得這樣好得快。但實際上,疾病的好轉需要時間,輸液有可能是過度治療。高錫云有時安排的液體數量較少、有時只給患兒開口服藥物,面對將信將疑的家長,他會花時間講解疾病知識,打消家長的疑慮??吹揭蝻嬍辰Y構不合理而身體較弱、抵抗力差的患兒,高錫云會認真囑咐家長調整飲食結構、給孩子加強營養。因為當地有些檢查項目不能開展,遇到疑難雜癥,高錫云會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給出初步診斷,這些診斷總能被上級醫院驗證為準確。
慢慢地,當地群眾發現這個說著普通話、看上去很年輕的“娃娃臉”醫生態度好、看病準,給出的治療方案管用,越來越多的患兒家長慕名找他。有時他還會被邀請到其他醫院會診,調整治療方案,受到了當地醫生和患者的好評。
高錫云(右)舉辦急救知識講座(受訪者提供)
緊急施救 收獲贊譽滿滿
在高錫云返回聊城的行囊中,有兩面特殊的錦旗,也是高錫云援渝工作的見證。
“快來人啊,有人暈倒了!”2021年7月30日下午1點半,高錫云正在兒科門診值班,門診大廳的一聲呼喚吸引他迅速前往查看。只見醫院40多歲的保潔大姐暈倒在地,對他人呼喚沒有反應,高錫云檢查后發現她已經喪失意識,沒有了頸動脈搏動和呼吸,便立刻對其開展心肺復蘇,安排保安撥打120。隨著搶救的進行,保潔大姐有了自主呼吸和心跳,高錫云跟隨救護車前往彭水縣人民醫院急診科,說明患者情況。
一周后,保潔大姐特意送來了一面錦旗,稱他“救命恩人 恩重如山”。如果說這面錦旗是對高錫云見義勇為的嘉獎,那么患兒家長送來的錦旗則是對他精湛醫術的認可。
今年4月,6個月大的晗晗(化名)突然呼吸困難、煩躁不安、口唇紫紺、面色蒼白,找到高錫云就診時,已經有些憋喘癥狀。高錫云判斷患兒為“喘憋性肺炎(重癥)”、肺部感染較重,接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立即將患兒帶到病房進行搶救。因為搶救及時,治療方案精準,患兒的癥狀很快得到緩解。隨后4天,患兒的情況逐步好轉,前來下鄉義診的上級醫院醫師建議轉院治療,猶豫不決的家長聯系了正在休班的高錫云。在高錫云的建議下,患兒留在了彭水,避免了長途奔波帶來的辛苦。經過積極治療,患兒順利康復出院,其家長送來了一面寫有“醫德高尚 仁心仁術”的錦旗,表示感謝。
踐行“傳幫帶” 留下寶貴經驗
高錫云的到來,讓一些少見的兒科疾病“現了形”,像重癥肺炎、川崎病、傳單、急性骨髓炎、過敏性紫癜、百日咳、白血病等。“有同事說,怎么高大夫你一來,發現了很多我們以前沒見過的???”當高錫云聽到這句調侃時,暗下決心在有限的時間內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經驗,盡可能地提高當地醫護人員的水平。“讓更多的患兒家長明確孩子的就診方向,治療時不走彎路。”這是高錫云最簡單的想法。
高錫云在帶教低年資兒科醫師的同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規范治療方案、開展專業講座上,結合當地情況和診療經驗,先后開展了10余次全院范圍的講座,還應當地消防大隊邀請,開展成人及兒童心肺復蘇術講座。
2022年初,高錫云為期半年的幫扶工作結束了,但彭水自治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的領導和同事們卻舍不得他離開。經過協調,高錫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延期支援的邀請。這半年,高錫云除正常工作外,還推動醫院開展了X光機DR檢查,以便給臨床醫師提供可靠翔實的檢查依據。在他離開后,還經常通過微信幫助彭水的醫師們和彭水的患兒解答問題。
“能為魯渝健康扶貧協作貢獻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解決彭水患兒的病痛,挺高興的。”高錫云坦言,這一年的援渝經歷將是他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他將永遠記在心中,在家鄉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為聊城小朋友服務。
高錫云(左一)收到錦旗(受訪者提供)
記者感言:不以山海為遠 心連千里共好
作為援渝醫師,高錫云的故事很有代表性。援助期限延長半年,不僅是對高錫云本人的認可,更是對聊城援渝醫師的贊譽。
每一位援渝醫師的經歷,都十分精彩。他們把醫者仁心寫在遠方的大地上,帶去了先進的臨床經驗和前沿理念,幫助當地開展了新技術,填補了當地的多項醫療空白,培養了一批帶不走的醫療隊伍。2019年,聊城兩名援渝醫師路遇車禍傷者,果斷出手救援的故事,和高錫云對保潔大姐施救一樣,展示了聊城醫師樂于助人的風采。
半年時間,說長不長,援渝醫師可能無法傳授所有經驗,但半年時間也足夠改變一些事情,有時一個治療方案的改變、一個對疾病的重新認識,都有可能給一個患者、一個家庭的命運帶來轉機。而即便是離開彭水,這些援渝醫師們也未曾放下遠方的患者,通過微信等方式,他們繼續答疑解惑,給出參考性建議,讓支援和友誼延續。
6月底,新一批援渝醫師已經啟程。在千里之外的彭水自治縣,他們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當地群眾撐起健康保護傘。
鞠圣嬌
2023-04-18 09:17:34
2023-04-18 09:12:24
2023-04-18 09:11:24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