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社會 >

              跨越山海 情滿剛察 ——聊城第三批對口援青工作紀實

              來源:聊城日報  2022-08-02 16:54:15
              A+A-
              分享

                沙柳河上的棕頭鷗 朱玉東 攝

                卓爾山風景區 朱玉東 攝

                聊城市援建的剛察縣泉吉鄉切吉村鄉村振興示范點項目。 朱玉東 攝

                在剛察縣人民醫院,聊城援青醫生王秀麗(右)正帶著年輕醫生開展聯合式查房。 朱玉東 攝

                聊城援青干部、剛察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蘇海敬在藏羊規模養殖基地調研。 朱玉東 攝

                聊城市在剛察縣的5所中學建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課堂。 朱玉東 攝

                聊城市援青教師李秀娟在剛察縣民族中學上課。 朱玉東 攝

                編者按

                7月底,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圓滿完成三年援青任務,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載譽歸來

                “歡迎你們回家!”在8月1日召開的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歡迎會上,市委書記李長萍充滿感情地對大家說,“你們把青春和汗水揮灑在高原大地,把深情和友誼留給了藏族群眾,為推動剛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帶回了滿滿的回憶和豐碩的成果。在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大家三年來的堅守和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

                三年來,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響應黨中央號召,舍小家、顧大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以出色的工作表現、良好的為民形象、優秀的人格魅力,與

                剛察縣各族干部群眾一道勤奮工作、共同奮斗,一道攻堅克難、風雨同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使命擔當和博大情懷,贏得了當地廣大干部群眾的廣泛贊譽。今天本報刊發聊城第三批對口援青工作紀實報道,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趙宏磊

                湟魚,青海湖的精靈。

                逆流而上、洄游產卵的湟魚,已成為環青海湖地區群眾心中最重要的精神標識。在聊城,也有這樣一批人,在孔繁森精神的感召之下,沿著黃河溯流而上,從海拔30米的魯西平原來到海拔3300多米的青藏高原,把初心與使命、忠誠與擔當、大愛與奉獻書寫在了海濱藏城——剛察。

                這是一份溯源而上的愛。

                “君住黃河源,我居黃河尾。”奔騰的母親河讓三江之源的大美青海和岱青海藍的齊魯大地根脈相連,也讓江北水城聊城和海濱藏城剛察心手相牽。2019年7月,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帶著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囑托,接過對口支援剛察縣的接力棒,開啟了新一輪的援青征程。11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用腳丈量每一寸土地,只為兌現來時的那句鄭重承諾——“剛察所需、聊城所能”。

                這是一份跨越山海的愛。

                聊城到剛察,相隔近2000公里,海拔相差3000多米。三年來,“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援青干部人才把剛察縣當作第二故鄉,迅速融入到這片誕生“兩彈一星”精神的雪域高原,在海濱藏城這塊土地上,奮力續寫著聊城對口支援的責任擔當。他們急藏族群眾所需、解剛察發展之難,圓滿完成了黨委、政府和家鄉人民交給的援建任務,在廣袤而美麗的剛察大地上貢獻了聊城智慧和力量。

                這更是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之愛。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三年來,援青干部人才始終堅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把增進民族團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援青工作的主題、主線,把深化“五個認同”,作為“交往交流交融”工作首選項,在祖國東西部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東昌湖和青海湖的碧波里,都映照著漢藏人民攜手奮進的奮斗故事;聊城到剛察近2000公里征程上,寫滿了無私援建、兄弟同心的動人詩篇。

                黨建筑基

                擦亮“聊城援青”品牌

                7月6日,剛察縣潘保村的黨建文化廣場,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作為主題色的紅色格外顯眼。

                在黨建文化宣傳欄前,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領隊、剛察縣委副書記劉志剛,和村黨支部的干部親切地打著招呼。話題說到聊城援建工作,潘保村村主任楊本加口中一直說著:“瓜真切、瓜真切(藏語‘謝謝’)!”

                “劉書記幫我們村里安裝了60盞太陽能路燈,村民們終于不用再摸黑走路啦!”楊本加說,在援青工作者的援助下,村民的房屋外修建了廁所,還建起了圍墻,圍墻外配有綠植和護欄,護欄外的道路進行了硬化……村民的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這是聊城援青工作者開展“1+1”好支部共建行動的重要體現。“我們來到剛察后,發現這里的黨建氛圍不濃,尤其是在基層牧民中,黨建意識較為淡薄。作為黨的干部,我們認為,把黨建工作抓好了,其他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因為黨建工作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劉志剛說。

                自入青后,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8名援青干部聯系8個基層黨支部,為每個支部配備辦公設備,開展“寒冬送溫暖”活動,8個共建單位直接受益達460萬元。劉志剛聯系的就是潘保村,他不僅幫助潘保村建成黨建文化廣場、健身基地、紅旗驛站等,還自己聯系資金,為村里安裝了路燈。

                盞盞燈光,不僅照亮了村民腳下的路,也照進了村民的心里。走進村民扎西東珠的家中,干凈整潔的小院內,剛剛安裝上了水沖式廁所,她的臉上洋溢著格?;ò愕男θ?。不會說漢語的她,一直雙手合十,感謝聊城的援青人員。

                在潘保村采訪時,恰逢當地群眾自發組織的一場賽馬會,馬場上演著速度與激情。環湖賽馬場內,群眾叫好的聲音此起彼伏,藍天白云下暢快奔馳的駿馬,也昭示著當地群眾越來越紅火的日子。

                串聯起這一個個感人故事的,是黨建這條溫暖的“線”。

                “以前沒有這樣的會議室,有時候組織學習時,都得在室外站著,迎著刺骨的寒風,很影響學習效果。”7月7日,在伊克烏蘭鄉農牧民培訓中心寬敞的會議室內,該鄉鄉長闞布才讓回憶起往事,由衷地感謝聊城援青干部。

                像這樣的高標準農牧民培訓中心,聊城為剛察縣的5個鄉鎮各建設了一座。目前,已經開展政策宣講、技術培訓等活動500余次、受益群眾達2.5萬人次。

                “聊城援青”一詞,在剛察縣頻頻出現。近年來,我市不斷拓展幫扶領域,不斷擴大智力援建成效。我市從市人民檢察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東昌府區人民檢察院等單位,先后選派8名優秀干部到剛察縣掛職指導工作。累計有26名教師、41名醫護人員到剛察縣開展組團式幫扶,他們均有中高級職稱,人才層次達到歷史新高。聊城援青人員免費為剛察縣編制概算總額為1000萬元的國土空間規劃,該項目為山東援青10年來體量最大的規劃外智力援助項目,在援青六省市中尚屬首次。

                “我們爭取聊城市委組織部將剛察縣干部培訓納入整體培訓計劃,每期培訓班給剛察縣安排3到5個名額,累計安排班次27個、培訓77人,實現了對受援地干部培訓的系統化、常態化。”聊城援青干部、剛察縣紀委副書記徐丁一介紹。此外,聊城援青人員還實施了黨政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助推工程,爭取聊城孔繁森精神黨性教育基地承辦海北州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任職培訓班。

                一個個援建項目,宛如一朵朵象征著幸福的格?;ㄊ㈤_在雪域高原!投入1700萬元援建的剛察縣融媒體中心,被青海省委宣傳部主要領導譽為“全省最先進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今成為傳播黨的聲音、宣傳黨的政策的重要平臺……

                3年來,累計實施援建項目22個、總投資1.39億元,圓滿完成項目建設任務,剛察縣的城鄉基礎設施水平得到明顯提升。聊城援青干部、剛察縣副縣長梁彬告訴記者:“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組始終把援建項目牢牢抓在手上,全力以赴推動項目順利進行。目前,‘三基’陣地、群團基地、村級‘兩室’、熱水園區污水處理項目,都在發揮積極作用。”

                黨建,既促援建,又帶隊建。自聊城第三批援青人員入青起,始終把黨建放在首要位置,確定了“抓黨建、帶隊建、促援建”的總體思路。第一時間成立了援青黨支部,設立援青干部、援青人才兩個黨小組,研究制定主題黨日活動、黨員積分量化管理等系列制度,為全面打造過硬的干部人才隊伍提供堅強保障。

                有了黨建筑基,聊城第三批援青人員克服高原反應、環境艱苦等種種困難,以“主人翁”姿態投入剛察建設,做到了“人在身在、身在心在、心在情在”,成為各自所在領域的骨干力量,真正挑起了大梁。

                在全體援青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聊城援青工作得到了各級各有關部門的高度認可。援青干部管理組被評為“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援青干部人才領隊、剛察縣委副書記劉志剛被山東省委、省政府評為“山東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另有3名同志分別獲得州市級榮譽稱號。

                “多年來,聊城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政治擔當、政治作為,堅決落實黨中央對口支援要求,始終懷著對剛察人民的深厚感情,結合剛察發展實際,給予了一系列特殊關愛和支持,為剛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讓剛察兒女真切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祖國大家庭的無比溫暖。”7月7日,剛察縣委書記朱成青對聊城援青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臨別之際,他更是深有感觸地說:“廣大援青干部人才不辭辛勞,努力克服高寒缺氧等諸多困難,始終堅持真情融入、真抓實干、真錘實煉,為剛察各項事業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我代表全縣4.6萬名各族群眾向聊城市委、市政府和全體援青干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人才的持續努力下,“聊城援青”已經成為一個越擦越亮的品牌。對剛察全縣4萬多名群眾而言,“聊城”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方位,而是成為了一個富含深厚意蘊的情感坐標!

                產業幫扶

                “輸血”到“造血”轉變

                7月7日,行駛在海拔3000多米的公路上,路兩旁盡是青綠色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白色的氈房、金黃色的油菜花,宛如一幅絕美的油畫。抬頭望一眼,白云漂浮在藍天上,陽光普照著草原,整個色彩鮮艷明亮,恍如闖入了一個向往已久的夢境。

                位于哈爾蓋鎮察拉村的藏羊規模養殖基地,就鑲嵌在這片大草原中間。一排排整齊的飼舍內,幾名牧民正在給藏羊投喂飼料。聊城援建的這個藏羊規模養殖基地,也是海北州首個半自動化藏羊規模養殖基地,帶動著全縣畜牧養殖業向半舍飼、舍飼方向發展。哈爾蓋鎮副鎮長孔慶玉介紹,“哈爾蓋鎮察拉村,有800畝耕地、30萬畝草場,是一個典型的牧業村。這個基地的建設,不僅增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也為牧區農牧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剛察是一個畜牧大縣,現有可利用草場942萬畝、各類牲畜103萬頭,是青海省牦牛、藏羊主產地之一。但剛察還不是畜牧強縣,畜牧養殖基本處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散養階段。夏季的剛察風景如畫,但是到了冬春季節,氣溫很低,朔風勁烈,被當地人戲稱為“剛風”,影響了農牧業發展。

                授人以漁,這是援青的時代召喚。自2019年入青以來,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干部經過深入調研,提出在剛察實施農牧產業提質增效助推工程,開展基礎建設、技術幫扶、管理提升、市場開拓、招商引資等“五大行動”,以聊城所能對接剛察所需,全面、系統、精準助力當地農牧產業發展。聊城投資1700萬元建設察拉村藏羊規模養殖基地、果洛藏秀麻村生態畜牧養殖基地;爭取規劃外資金310萬元,建設角什科貢麻村生態高效養殖項目,全力推動農牧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聊城援青干部、剛察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蘇海敬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說:“我們這一項項的具體工作,正在悄然推動剛察畜牧養殖方式發生歷史性變革,隨著產業配套健全、產業鏈條延伸、產品質量提升,最終將實現全縣整個畜牧產業的轉型升級。”

                發展舍飼養殖,飼料是第一位的。我市援青干部管理組扶持成立剛察縣第一家專門飼料銷售企業——青海鑫牌牧業有限公司,并幫其獲得北京金牌牛羊飼料、瑞駿馬飼料代理權,引進巴基斯坦動物舔舐鹽磚。如今,該公司年銷量突破2000噸,銷售額達到800萬元,帶動全縣專門飼料銷售商戶24家。聊城投資300萬元建設了剛察縣第一條預混飼料生產線,提高了飼料加工能力。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聊城援青干部帶領剛察農牧系統人員到河北省、山東省考察學習,帶領養殖大戶到內蒙古進行實地考察,讓當地干部群眾進一步認清了差距、開闊了視野,激發了加快畜牧產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開展推動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課題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供縣委、縣政府決策參考。協調聊城科研院所對剛察縣進行為期3年的農牧技術幫扶,舉辦剛察縣畜牧獸醫人員免費培訓班,捐贈10萬元的農牧產品檢測設備。投資550萬元支持11個村發展周轉母畜,助力集體經濟增收。協調捐贈價值30萬元的農業機械裝備;捐贈價值60萬元的黃腐酸有機肥100噸,實施農作物增施有機肥農業增收試驗項目。協調“聊·勝一籌!”平臺免費開通剛察特產專賣店,在聊城市區中心商圈設立青海特產展銷中心,支持剛察杰拓牧業大力開展活畜貿易,累計銷售剛察農畜產品1560萬元……這一切,只為筑牢剛察農牧產業發展的根基,提升當地的“造血”能力。

                農牧產業升級,也只是“聊城援青”助力當地產業振興的一個縮影。剛察縣有著自然資源壯美豐富、藏城文化獨具特色的優勢,文旅產業是當地的另一個重要產業。

                7月5日,沙柳河畔的湟魚家園景區,“魚鳥共生”的美麗畫卷,在夕陽的斜照下更多了幾分迷人色彩。湟魚成群洄游,棕頭鷗等水鳥穿梭于水面,沙柳河內“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景象讓人嘆為觀止。

                曾經的沙柳河一度垃圾遍地、河道受阻,是剛察縣臟亂差的“重災區”。一批批援青干部結合聊城環境保護經驗和剛察縣旅游工作實際,持續對沙柳河實施生態治理改造,沙柳河里的魚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如今,沙柳河景區作為環青海湖旅行的重要文化元素,人魚共棲、人鳥共樂、人湖共存的生態旅游風景線,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參觀游覽,已成為助力剛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

                潛力巨大的旅游資源,猶如璀璨珍珠散落于荒野,難以發揮整體效應,是制約剛察縣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大阻礙。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組聯合剛察縣有關部門,經反復研究制定出臺了《剛察縣文旅產業融合提升助推工程實施方案》,形成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

                在援青人員的牽線下,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與剛察縣簽訂了聊城對口援助剛察文旅合作協議,在文化交流、資源共享、市場共拓、客源支持、人才和產業提升等6個方面,向剛察縣提供援助。3年來,聊城市還支援剛察10萬元文化旅游發展資金,向剛察18個特色村捐贈文化設備。

                聊城援青干部、剛察縣副縣長張克說:“好酒也怕巷子深,文旅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品牌產品打造和市場宣傳營銷。為加強聊城與剛察兩地文化和旅游業合作交流,支持剛察文旅品牌宣傳、市場推廣,深化兩地‘資源共享,游客互送’。”在剛察旅游旺季,聊城市區繁華路段大屏幕免費播放剛察縣30秒推介視頻,進行文化旅游宣傳。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組協調聊城33家AAA級以上景區對海北州居民免費開放,為山東省各地市最多。

                一個個產業項目,在剛察大地上播撒著希望的種子。聊城援青干部千方百計爭取發展項目,是希望這些種子終有一天會開花結果,給人民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到的實惠,讓各族兄弟姐妹的幸福感節節攀升……

                民生賬本

                深深烙下“聊城印記”

                翻開剛察縣的“民生賬本”,一個個民生項目的建設,一項項民生舉措的實施,都深深地烙下了“聊城印記”。

                坐落在青海湖北岸的剛察縣,擁有青海湖、仙女灣景區、環湖草原等,風景秀美。但這廣袤高原,也是阻隔經濟社會發展的“深溝”。歷史上,受氣候惡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影響,剛察縣貧困人口較多,教育水平、醫療水平都相對落后。

                在海拔3300多米的高原,什么最珍貴?是氧氣。在聊城援青教師隊伍的眼中,教育就是剛察孩子們的“氧氣”,是剛察縣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和希望所在。

                底子薄,任務重,教育對口援青工作怎么干?聊城援青干部、剛察縣教育局副局長蔡磊說:“我們始終把教育援青擺在突出位置,持續加大投入、推動資源共享、增強師資力量、提高育人水平,助力剛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7月7日,走進剛察縣民族中學,校園綠化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聊城援助建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課堂內,漢藏兩族教師都在靜靜地看書和備課。該校校長楊建忠感激地說:“聊城援青教師不僅提高了我校學生的成績,提升了教學水平,還帶來了很多學校管理方面的先進理念。”

                這3年,聊城援青干部幫助剛察縣民族中學改造教學樓、宿舍樓,建設沙柳河鎮藏城幼兒園附屬設施,建成中考人機口語測試、訓練教室,在全縣5所中小學分別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課堂,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達到了1260萬元。

                “遠隔千里,共上一堂課”。剛察縣在海北州率先實現了全縣中小學與山東結對學校“空中課堂”全覆蓋。通過“空中課堂”,學生學習進步明顯,而教師教學理念的提升也使得剛察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加可持續。279名海北高中學子到我市就讀,連續三年本科上線率超過94%。

                為發揮援青教師的集體智慧,聊城第三批援青人才、民族中學副校長王現忠還牽頭成立了名師工作室,把來自各地的援青教師聚攏到這里,讓兩地的老師們有了更多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我們幫助剛察民中完善管理制度,培養教師隊伍,更新當地老師的教學理念,開展示范性講座,該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王現忠說。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3年來,援青教師與當地教師結成師徒對子,通過傳幫帶的形式,以聽課、賽課、新課標研讀、小課題研究等活動,全方位地向當地教師傳經授道,不斷提升剛察縣教師的教學水平。經過這些年的培養,聊城援青教師所帶的“徒弟”們,紛紛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青年骨干教師、中堅力量。

                這一系列教育援青的政策,是為高原明天培育希望的“組合拳”。涓涓細流匯聚成河,星星之火點燃希望。在醫療健康方面,聊城的暖陽也普照著剛察大地。

                7月7日,在剛察縣人民醫院,聊城援青醫生王秀麗正和她帶教的“徒弟”——剛察縣年輕醫生賽日毛措,一起開展聯合式查房,這也是聊城開展醫療援青的一項創新舉措。賽日毛措告訴記者:“以前的醫療水平和技術跟不上,患兒病癥稍微重一點兒的,都會建議盡快轉到省級醫院。自從聊城的兒科專家來了之后,提高了我們的臨床技術水平,教給我們很多的臨床經驗,遇到重癥兒童就跟兒科專家一起診斷治療,有時還會遠程會診,很快提高了醫院的就診率。對本地老百姓來說,減少轉診率也就意味著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

                在剛察縣人民醫院,遠程會診已經是一種常見的工作方式。聊城援青干部在海北州第一個試點建設了“互聯網+醫療健康”信息化平臺,實現了剛察縣鄉醫院與聊城市醫院遠程診療全覆蓋,協調聊城市人民醫院與剛察縣人民醫院成立動態心電圖、動態血壓遠程監測中心,聊城醫療專家直接進入平臺寫病歷、開處方、下診斷,累計開展遠程診療36次,500余名患者從中受益。

                3年來,聊城援青干部推動剛察縣醫聯體、縣醫院胸痛中心建設,協調聊城市人民醫院、聊城市眼科醫院與剛察縣醫院成立影像、骨科和眼科聯盟,選派8名業務骨干到聊城市級醫院進修學習。聊城市援青人才、剛察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姚可青說:“援青要把有限和無限相結合,在有限的援青時間里,把經驗和技術這些無形資產留在剛察,這是我們援建的初心和使命。”海北州首例雙側耳前瘺管切除術、鼻內窺鏡手術……之前,剛察縣人民醫院沒有開展的治療方式,在姚可青的帶領下成功開展起來。

                泉吉鄉扎蘇合村,有一戶低保戶家庭,一對姐妹都是殘疾人,確診為患足內翻。援青干部管理組協調聊城市人民醫院給她們免費手術治療,而且幫助解決了相關路費、手術治療費用。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3年來,聊城援青醫療人才先后深入學校、農場、牧區等,開展巡診16次,診療1500余人,發放藥品價值10萬余元。累計救治早產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危重患者56人;在海北州首次開展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協調捐贈剛察醫療設備物資價值130余萬元;協調聊城醫院免費為剛察縣96名眼疾患者實施手術,免除費用112萬余元;協調市人民醫院為剛察困難群眾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免除費用10萬元……援青陽光,灑滿剛察大地。

                在一個個“幸福剛察”的表情包里,無疑都包裹著“聊城援助”的融融暖意,更是剛察群眾在輪回的四季中無數次感受到的拂面春風!

                深化交融

                盛放“民族團結之花”

                “我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山東聊城援青管理組”7月6日,在剛察縣委、縣政府院內,這樣幾個鮮紅的大字格外醒目。

                這句話,對剛察有著特殊的意義。剛察縣居住著藏、回、蒙古族等12個民族,如何才能推動各族同胞一起發展?這三年來,聊城援青工作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努力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立體化的援受雙方交往交流格局,不斷深化兩地情誼、增強“五個認同”,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剛察大地越開越鮮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聊城市委、市政府自覺把做好對口支援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政治責任,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創新援建機制,將幫扶結對關系擴展到縣對鄉、鄉對村、部門對部門、學校對學校、醫院對醫院,形成了全領域、廣覆蓋、多層次的對口支援新機制。

                一次次的互訪交流,不僅加深了雙方的感情和友誼,也持續推動著對口支援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連續三年率團到剛察調研指導援青工作,捐贈援建資金900萬元,海北州、剛察縣黨政代表團3次到我市回訪考察。市人大、市政協、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積極與剛察縣對口單位建立幫扶機制,開展互動交流。

                青海湖,見證著聊城人民的深情厚誼。3年來,聊城市累計有48家企事業單位到剛察縣實地考察、探討合作,先后捐贈執法用車4輛,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備87臺,設立25萬元的獎學獎教基金,捐資20萬元建設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場所。援青干部人才自發捐贈貧困群眾的物資折合4萬余元。

                愛心,不僅僅局限于剛察。2022年1月8日,海北州門源縣地震發生后,聊城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50萬元,支持門源恢復重建。2019年8月,臺風“利奇馬”席卷山東,剛察社會各界也紛紛自發向聊城市捐款,共籌集資金43萬元。這些深情厚誼,橫貫中華大地,源源不斷地流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聊城援青干部協調海北州和剛察縣在我市舉辦“黃河同脈·魯青一家”文化交流活動;市委宣傳部組織文化交流團到剛察縣慰問演出,聯合舉辦“水城藏城·光影輝映”攝影作品展,拓展兩地文化交流維度和深度。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有力促進了聊城剛察間的人員交往、文化交流、民族交融,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起到積極的作用。

                聊城援青的故事,也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聊城援青干部、海北州委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姜燦介紹:“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平臺、山東電視臺、《青海日報》、青海省委組織部內刊《青海人才》多次報道聊城援青工作情況。3年來,共計在中央和省級媒體發表相關報道160余篇。”

                歷史是忠實的記錄者,它默默地為這場跨越山海的對口援助書寫精彩注腳。聊城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的三年高原之行,讓剛察縣有了嶄新的面貌,也書寫了聊城與剛察交流交往交融的新篇章。從“交往”走向“交融”,讓兩地情誼日益深厚。

                慈悲慧眼感恩塔,是剛察的標志建筑。四面慧眼以睿智而溫慈的目光,俯視著煥然一新、充滿活力的縣城。藍天白云下,他目送著這一批聊城援青干部人才的離開,但是聊城援青的感人故事仍將續寫……

              【編輯:劉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_久久国产二区视频_最新无码国产网站

                          <div id="cxzvz"></div>

                          <u id="cxzvz"><strong id="cxzvz"></strong></u>
                          <track id="cxzvz"></track>